数字媒介兴起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供给,需求,影响
  • 发布时间:2022-07-29 15:31

  摘要: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数字媒介产生并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数字媒介的发展现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数字媒介兴起给市场供给和需求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当前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和计算机语言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得以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介,数字媒介借助数字化介质和技术传播信息,以丰富立体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在信息飞速发展、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数字媒介正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社会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1. 针对数字媒介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针对数字媒介影响的研究较少,大部分是基于个案进行的研究。在文化传播领域,学者张诗卓提出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站作为青年新出现的媒介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传播方式,对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1]。在营销传播领域,学者邓荣芳提出数字媒介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链呈现交互式发展。以受方为主的传播链中,除了同时整合传者、受者共同对传播对象输出的信息外,还需整合媒体和受众参与交流的行为,互动是数字媒介时代营销传播的价值所在[2]。在经济管理领域,学者钱烜杰提出数字媒介时代,数字市场特征独特,消费呈摩尔式行为趋势,消费者对数字商品的消费呈高淘汰式行为,此外基于传播视角阐述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与消费的相关联系[3]。

  目前学界针对数字媒介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研究还显得较匮乏,笔者从积极、消极层面对其辩证研究有利于弥补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创新价值。

  2. 数字媒介对供给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的供应量与价格成正比同方向更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会增加供应量以获利更多,生产要素价格提高时,供应量也会相应提升。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媒介对供给关系的表现会发生改变,数字媒介所创造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使得供给量反而增加。其主要影响如下:

  2.1 积极影响

  数字媒介的兴起对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供给方式、供给价格、供给劳动力三个方面。

  2.1.1 数字媒介创新供给方式,丰富消费形态

  数字经济时代, 媒介传播数字化使信息传播速度、效率不断提升,传播方式多样化,为创新供给方式提供可能。当前,数字媒介嵌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交通出行方面,从前只能出门寻找出租车或在待车地点耐心等候,现在伴随媒介发展的滴滴打车、高德打车等打车软件兴起,只需动动手指,足不出户便可一键搭车。在购物消费方面,消费者从前只能在实体店选购商品,技术网络进步和电商平台的发展迅速搭建起线上购物渠道,如淘宝、拼多多等购物软件以及配合实体商店开发的线上商城微信小程序等,人们的购买行为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店,线上也能轻松选购多种类产品,此外还可选择物流配送服务,购买配送一体化发展提升了供给的附加值。数字媒介为大众提供新的供给方式,丰富了消费购买形式,便利生产生活。

  2.1.2 数字媒介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供给价格

  数字媒介丰富供给形式,简化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四大环节,提高商品流通速度,降低生产流通成本,降低供给价格。以图书形态变革引发供给方式改变导致供给价格降低为例,传统媒介时代主要以文字印刷为媒介载体的纸质化阅读单一方式为主,纸质书从校对印刷到出版售卖的生产周期较长且环节较繁琐,高生产成本使图书定价普遍偏高。而数字化掀起了新的媒介革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普及,图文、声音、影像等信息传达的内容与载体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消解媒介形态之间的边界,数字阅读成为一种风潮,电子书应运而生,其制作方便,不占空间,无需印刷的特点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促使供给价格低于传统媒介形态下的纸质书。

  2.1.3 数字媒介创造数字劳工,加速资本增值

  数字劳工,又名数字化劳动力,是指遵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内容生产与创作的行为。“数字劳工”起源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对于传播产业中非物质劳动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达拉斯·斯密塞的“受众商品论”的延伸[4]。关于数字劳工的定义,英国学者福克斯认为数字劳工是电子媒介生存、使用过程中集体劳动力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确定的职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受资本剥削[5]。

  数字媒介创造了新的劳动力——“数字劳工”,每一个用户都是互联网的免费工人,无偿提供免费劳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点击、浏览、转赞评等行为都会成为企业的数据,成为反向精准推销的“商品”。人们在网络上所表现的行为、轨迹,被记录的信息、数据都会被“商品化”,变为可获利的劳动方式。而吸收网民时间,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力的“众包”手段是当前互联网企业资本增值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新浪微博依靠众多作为“数字劳工”的网民实现了资本增值,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意地表达自我、分享生活、寻求资讯、拓展人脉,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使用给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热度,提升经济效益。

  2.2 消极影响

  2.2.1 传统供给方式受冲击,传统行业劳动力面临失业危险

  数字媒介广泛使用会对传统供给方式带来冲击,使传统行业劳动力面临失业危险。以滴滴、高德等网约车兴起打破出租车垄断为例,数据报告显示,当前国内的网约车司机总数已达到3000万人,全国的出租车约为300万辆,仅占网约车数量的10%,自网约车兴起以来,2017年后出租车市场规模大幅减小,增速显著降低,如图1所示[6]。可见,网约车的出现虽打破行业垄断,开创新兴产业,改变了传统市场的供给方式,但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冲击力也不容小觑。

  2.2.2 信息生产成本降低,信息供给质量下降

  数字化掀起了新的媒介革命,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开始消解各媒介形态边界,信息生产与传播渠道便捷化带来的是信息供应量与范围的扩宽与延伸,但信息生产成本降低、供应量增多也会导致信息泛滥、信息质量与价值下降。例如当前不少传媒公司、平台博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网红效应和粉丝经济,输出大量低俗、恶搞的内容以快速吸引大众眼球,赚取“注意力经济”,获取最大利润,如抖音网红@贵州牙妹,靠扮丑,低俗,搞怪吸引了几十万的粉丝,每次直播还有上万人观看,这是对个人和社会极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此以往对媒介环境、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3. 数字媒介对需求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数字媒介创造需求,扩大需求量

  数字媒介使信息传递方式更方便多元、快捷高效,在推动新媒体发展,为变革生活服务方式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

  眼下“大火”的直播带货、线上采买,营造了消费新模式,创造了消费新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些新需求和商机被迅速激发,云经济兴起。例如,疫情增加了对线上学习、网络课程的需求,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教育文娱类APP日活跃用户数扩大46%;影音平台会员环比增加数倍。此外,线上采买也使得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更大需求量,刺激线上零售增长[7]。云购物、云教育、云娱乐、云健身等在“云”上新模式,塑造消费新特色。无接触配送、生鲜电商、5G远程诊疗……也在疫情期间创造了消费新需求,丰富消费形态。

  3.1.2 数字媒介变被动需求表达为主动,增强传播效力

  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与状态的改变,即由点对点、一对多单向式传播,变为多对多双向式传播,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统一的被动式行为,不再依靠媒介发现需求,而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主动选择信息,让媒介满足自身需求,成为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受众除了主动消费信息,还可通过聊天回复、点赞、评论互动等方式及时反馈信息,甚至参与到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使得传播效力增强。

  数字媒介下的消费是参与性消费,是产业发展尊重用户体验的变现。在此前生产者只负责生产,消费者只负责消费,所以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和内容是盲目的,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而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让消费者有表达的渠道,能够反馈给生产者有效需求信息,通过消费者的评价生产者也能及时调控产品和营销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当前借助数字媒介进行评论式营销,淘宝作为网络购物消费平台会根据受众的属性、浏览记录、偏好、历史购买等数据揣测用户需求,同时基于用户评论展开营销并反馈给商家及时调整策略。小米品牌曾基于电商平台受众对产品的购买评论展开调查研究,筛选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为策略开展广告营销,基于用户的认知和需求改善产品提升传播效力。

  3.1.3 数字媒介精准触达,提升反馈速度

  数字媒介的双向性使得营销活动更精准、更可测量、更个性化。算法会基于媒介平台的个人用户属性、偏好、历史记录数据等快速而精准有效地基于用户需求或潜在需求一对一、定制化投送信息,不再需要对传统受众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等繁琐的程序。如社交平台微博会根据用户属性、社交强关系属性、历史浏览情况等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与偏好,进而对不同年龄、不同圈层、不同个性的人进行精准有效、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推送也是如此。

  3.2 消极影响

  3.2.1 信息泄露造成信息安全困境

  数字媒介便利信息传播的渠道、满足信息需求的同时,媒介平台在采集大量信息进行需求分析,如未对信息进行特定处理与保护也会对用户安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危害。Facebook曾在2018年遭受黑客攻击导致3000万用户信息泄露。用户姓名、照片、联系地址、历史记录、位置轨迹等隐私被黑客获取[8]。亚马逊、谷歌等也均有此类信息泄漏事件发生,媒介如无法对信息合理管控、处理、保护会给人们的信息安全造成危害。

  3.2.2 需求满足导致过度媒介依赖

  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媒介依赖论”,把媒介作为受众参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们越依赖使用媒介满足需求,媒介的存在对其生活越具有重要性,媒介影响力越强,这在数字媒介时代得到了极大的显现。

  据《时代周刊》与高通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63%的用户每一个小时会浏览手机,79%的用户每天至少一次使用手机上网,在面对手机与午餐的选择时,84%的受访者选择了手机[9]。2020年针对我国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88.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均会使用微信,微博、短视频也广受大众青睐[10]。数字媒介满足了大众对于信息、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导致接触媒介的时间越来越多,实际面对面沟通时间急剧减少,长此以往形成媒介依赖会产生“网瘾”“现实社交障碍”等不良影响,危害身心健康。

  3.2.3 信息茧房降低需求多样性

  数字媒介给人们带来了千人千面的内容消费形态,但也因所关注的信息习惯性被兴趣引导而桎梏在“信息茧房”中,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这会降低个人需求多样性和社会包容度。媒介在对受众需求采集调研后只推送符合个人口味、受众感兴趣的信息,看似浏览很多,实则非常单一,长此以往将导致个人信息接收面狭窄,信息鸿沟扩大,不利于受众个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数字媒介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供求方面给社会带来多方影响。在供给方面,数字媒介为大众创新供给方式,降低供给价格,创造新的劳动力——数字劳工;但也给传统供给方式带来冲击,引发信息泛滥,导致供给质量下降等问题。在需求方面,数字媒介创造需求,扩大需求,化被动需求表达为主动表达,增强了传播效力,提升了对个性化需求的反馈速度;但信息安全、媒介过度依赖和信息茧房对多样化需求的损害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参考文献:

  [1]张诗卓.社交网站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及其文化重构[D].西南大学,2014.

  [2]邓荣芳.新媒介时代营销传播的受者导向论[D].苏州大学,2007.

  [3]钱烜杰.摩尔式消费行为传播特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冯建三.传媒公共性与市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和马克思[M].人民出版社,2020.

  [6]搜狐网.网约车盛行出租车将何去何从?[EB/OL].[2021-10-1].https://www.sohu.com/a/494419716_121233342.

  [7]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消费释放潜能动力足[EB/OL].[2020-4-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072216420883802&wfr=spider&for=pc.

  [8]搜狐网.Facebook遭黑客攻击:3000万用户隐私泄露或面临113亿人民币罚款[EB/OL].[2018-10-17].https://www.sohu.com/a/260063673_222256.

  [9]熊宁.移动电子媒介兴起中的媒介依赖研究[J].今传媒,2013, (10):101-103.

  [10]清研智库.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研究报告[EB/OL].[2021-8-3].https://new.qq.com/omn/20210803/20210803A0BFDH00.html.

  作者简介:陈铖,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介与智能营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