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媒技术应用路径探索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数媒技术,文化遗产保护,北海
  • 发布时间:2022-07-29 15:32

  摘要:北海市拥有数千年历史底蕴,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城市,中西文化交流灿烂辉煌。尽管如此,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仍面临巨大的现实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数媒技术应用成为多种路径方法相比较之后的理想路径。数媒技术更具有丰富性、直观性、有效性,其路径是针对性的、复杂的、动态性的,需要再组织、再创造、再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多样化的,围绕这些特点,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路径方案。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无法再生的资源,反映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凝聚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成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遗存种类繁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北海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机[1]。本文通过数媒技术嵌入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口,拓宽了保护的途径,提高了保护效率,为北海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撑。

  1. 文化遗产和数媒技术概述

  1.1 文化遗产概述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从存在形态上分两种:第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第二种是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数媒技术概述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将各类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综合体,它涉及对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不同形式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管理、传播、输出等,需要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技术,生成符合使用需求的数字信息。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角度,可将其划分为数字影像、交互体验和虚拟现实。

  1.2.1 数字影像类

  数字影像技术是指以数字图像为主要表现方式,将显示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的技术,它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整合、构建逻辑联系,丰富了信息要素,拓展了显示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数字影像技术往往与声、光、电等技术相结合,将展品、环境和观众融入一个整体系统,让观众身临其境。按其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屏幕显示技术与投影技术两种[2]。

  1.2.2 交互体验类

  交互体验类数媒技术是以人机交互技术为基础,使观众和展品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沟通,其中信息的双向传递是其主要特征,人机交互技术是该类型技术的核心。以人机交互为基础的数媒技术,已由技术导向向使用者导向发展,以提升观赏者的参与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显示设计的运用上,注重直观化、形象化和高效化。基于人机交互的方式,可以将交互体验技术分为三种类型:触摸式、声控式和动态式(见表1)。

  1.2.3 虚拟现实类

  所谓虚拟现实(VR),其实是结合3D技术,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观众可以通过特定的装置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探索和交流,电脑会通过特定的数据接收设备对观众的行为进行运算,并做出反应,使观众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从而得到一种完全的身临其境的感知。它的交互性、浸入性和概念性,使它在展示体验中得到了观众的青睐(见图1)。另外,增强现实技术(AR)是一种将虚拟和真实完美结合的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让人可以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体验到真实和虚幻的感觉。

  2. 北海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海于2010年11月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是,由于北海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落后,在保护利用、发展水平上,与同为汉合浦郡管辖的钦州、湛江等地区和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产业集聚度、关联度还不高,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

  2.1 工作机制与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机构及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保护需要

  北海作为一个四线城市,经济并不发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没有形成新的文化自觉,尽管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但效果并不显著[3]。在资金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目前辖区内各乡镇还没有专业组织来指导和支持文化遗产与产业的融合,遇到实际问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协调,相关企业或文化传承人心存疑虑;还没有制定对文化遗产和相关企业扶持的政策和措施。

  2.2 宣传、保护的力度不到位,保护利用氛围不浓厚

  部分领导干部不够关心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使用,相关博物馆、文化机构,展览的名目不多,收集的资料不够完善,涉及的宣传、保护活动也很少,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资源漠不关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关联的知识和项目没有列为地方性传承项目,更没有而进入北海当地的中小学课堂,对外的宣传少之又少。

  2.3 开发利用力度不高,地区间差距明显,未能形成竞争力

  对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仍然处于艰难的保守状态,很多非遗资源后继无人,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用率也很低。当前北海特色文化遗产业中,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也没有规模、效益高的知名企业。文化遗产特色产业链相对较短、内部联系不强、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相对薄弱、综合竞争能力差、企业间缺乏合作。就连“珠还合浦”这一名号响当当的“金招牌”也未发展出相关的产业链来[4]。北海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力度远远不够。

  3. 利用数媒技术对北海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3.1 利用数媒摄影、摄像技术,完善北海文化遗产资料

  数媒的摄影、摄像技术能有效对文化遗产在形态、形式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真实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为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宣传和研究等提供资料。

  北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通道。这里不仅有南珠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牛角雕、贝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拥有西洋骑楼建筑、普仁医院、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白龙珍珠城等古迹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5]。但各文化遗产分布零散,加之政府部门注重经济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年轻人对文化遗产传承也缺乏热情,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未得到及时修缮,原外观发生改变,甚至坍塌;一些传统民俗风情仅为老一辈所熟悉,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很多民俗活动形式也被简化或摒弃,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严重丢失,致使北海被人误解成“文化沙漠”。

  采用影像记录的形式,可以对现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观、形态等进行记录、为疍家传统民俗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珍贵的影像资料,从而可以利用影像资料进行展示和宣传,给后续的文化修复提供资料参考。

  3.2 利用数媒3D、VR、AR等虚拟技术,还原北海文化遗产

  3.2.1 将文化遗产高度还原

  利用信息库的资源、虚拟现实和三维建模技术,可以使文化遗产的场景得到全面、生动、逼真的再现,使它们过去和现在的情景都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结合交互技术,让观众参与到民俗活动现场中,近距离查看各文化遗产的细节等,将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信息整合为三维立体的影像,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并与之互动。以北海老街为例,将北海老街的总体布置作一幅全景图,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查看各个院子的具体构造与历史[6]。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虚拟技术,高逼真地重现北海古街的繁华景象,对北海古街的建筑进行深入剖析,以全新的角度,让公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欣赏北海的文化遗产。

  3.2.2 文化遗产的修复

  三维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它运用在考古现场重现、文物遗址再现、文物三维再现上,效果较佳。很多文化遗产都存在保存不当、原貌缺失的问题,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很多时候开采和修复需要经过各方面的考虑再进行,借助三维还原文物的原址,从而为文物考古提供模拟条件,减少珍贵文物因不当开采造成的损坏,另外,对于只剩部分残骸的文物,可通过三维技术数字化修复原貌,为文物的修复提供参考,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原貌。北海的文化遗产中,也存在不少被各种原因损毁的文物,合理地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提高北海文化遗产的修复水平,减少文物修缮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3.3 利用数媒技术完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建设线上、线下博物馆

  3.3.1 建立、完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

  目前的文化遗产网和数字文化遗产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信息整编在宏观层面上大多存在缺少整体性、内容单一、“以名建库”的现象,其目录中仅有文字描述申报时间、申报地点、编码、文化遗产简介等方面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北海的文化遗产信息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利于对北海文化遗产的展示和研究,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对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转换上也未有资料保障,需要通过目前社会的主流媒体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动员各地的力量,对北海文化遗产的地域属性、文化内涵、人文情怀、时代特色进行深度挖掘,对北海文化遗产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3D模型、动作捕捉等数媒技术深度保留或还原北海文化遗产的原貌,挖掘出北海文化的文化精髓和遗传基因,确保文化DNA的正确传承,并及时对北海文化遗产名目进行查漏补缺,对没有建立在案或资料不全的信息及时补充。

  3.3.2 利用数媒技术建立数字线上、线下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多采取展品展出、介绍说明的方式,参观者如果未在参观前做好功课,可能对展览不能深入理解,很难达到博物馆展览的初衷和目的。目前,大量数媒技术应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中,改变了这一被动的局面,既能给参观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又能让参观者迅速地融入情景,产生一种强烈感召力,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展览的内容,使得它变得有趣,传达的信息也变得快捷、有效[7]。部分展品还会推出交互体验,结合3D、VR、AR等数媒技术的VR情景、环幕投影、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技术等的应用,能快速实现展览和参观者的沟通交流。

  此外,很多地方针对文化遗产的展览还拓展了网上博物馆的形式,利用信息库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源,建设数字博物馆,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推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和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8]。参观者观展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更可以不限次数地浏览。结合3D、VR、AR及交互技术的运用,也可以让线上的参观者得到线下参观的体验。

  北海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必要借鉴发达地区的成果案例,创建属于北海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做好线下科普展示的同时,做好线上博物馆的开发和宣传。

  3.4 创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交流平台

  在现代,数媒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可以利用相应的APP、公众号等平台轻松地进行信息的检索,收集自己所需的资料,进行沟通交流,发布自己的作品。数媒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停留在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保护上,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同时寻求更多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途径[9]。借助“互联网+”,既能创造性地展现和传播北海市的文化遗产项目,又能为北海的文化遗产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宣传和销售平台。结合数媒技术,为北海创作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相关产业链,利用当前流行的基于数媒网络技术的各种直播和短视频发布平台,做好北海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同时还可以收集文化遗产的视频信息,丰富信息库资源。此外,通过积极推广北海文化遗产相关产业链,利用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创造经济价值[10]。

  结语

  北海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海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北海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普及活动,真正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许德骅,熊德天,吴昊.基于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APP设计与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4):9.

  [2]杜杰,郜雨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22):7.

  [3]符菱雁,魏东.非遗传承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融合[J].四川戏剧,2021,(10):3.

  [4]李松.建筑文化遗产运用数媒技术的传承与保护——以梧州新西酒店骑楼建筑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1,31(3):9.

  [5]冯念.数字媒体在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7,(10):51.

  [6]段婧媛.数字媒体艺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14):2.

  [7]沈强.数媒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进作用[J].传媒论坛,2019,(8):3.

  [8]朱琪.数字媒体艺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3.

  [9]孙晓玲.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9,(30).100-101.

  [10]李婷婷,刘石.数字媒体视阈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创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0):2.

  作者简介:邓丽坤,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

  课题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22年度科研项目:数媒技术提升北海文化遗产保护效能的路径研究(编号:2022YKY0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