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区域创新,金华市,探索与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1 13:39
摘要: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模式、新机制,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金华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现已进入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文章基于金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讨了金华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希望对构建和完善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推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它是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核心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1 金华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沪杭金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202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3.95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25 亿元,创新型城市评价排名全国第46 位。
“十四五”时期,浙江将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金义都市区作为浙江四大都市区之一,亟需加快创新发展,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中板块”,引领带动浙江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1)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要求。金华市是国际贸易商务之都,是“义新欧”“义甬舟”对外开放大通道的起点城市,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推进金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能力更强、开放型经济更活、发展质量更高的创新型城市,有利于更好发挥金华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桥头堡作用,推动拓展国际开放合作新空间,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开放型新经济。
(2)带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金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南翼的重要城市,是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推动金华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南翼重要的创新型城市,有利于更好发挥金华带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推动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融合融通、产业创新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格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
(3)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金华市是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是浙江“四核、四带、四圈”区域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金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是 “十四五”时期金华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科创中心”,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浙中板块的重要任务,对推动浙江中西部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浙江省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金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做法和经验
2.1 强理念、创机制,构建全域创新工作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金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九市建设”之首,在“十四五” 规划中将“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单列专章着重阐述。
(2)加大投入保障。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8— 2020 年科技投入分别同比增长5.89%、15.83% 和6.83%。组建14 亿元的市转型升级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信息网络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五大千亿产业”,现已投资科技型企业30 余家,投资总额7 亿多元。2020 年全市专利权质押融资总额44.52 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9.45%。同时,组建国资控股的创投公司,撬动各类基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到科技创新投资中。
(3)强化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相关部门“晒拼创”活动内容,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开展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将科技工作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园区考核体系。
2.2 建走廊、筑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1)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示范生”。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制订实施《金华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建成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首个“科创飞地”,牵头组建第一个产业联盟 “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浙江龙芯智慧产业园等16 个项目入选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重大科技项目,组织150 家企业、17 个园区参与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达成合作意向120 余项。
(2)启动浙中科创走廊“新征程”。浙中科创走廊是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明确加快建设的四大科创大走廊之一,也是金华市“十四五”时期推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任务。将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芯”光电(信创+ 光电光伏)产业为重点,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创新空间新格局。
(3)建好科创平台“新阵地”。建设产业发展平台,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纳入科技部国家高新园区以升促建实地调研名单,兰溪新材料、义乌光电、永康农业装备、东阳磁性材料4 个省级高新区先后获批。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40 余家科研院所签约落地,金华学院(金华理工学院)、中国计量大学义乌校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等建设运行。科创平台数量不断增长,现有各类科创园区107 家,院士专家工作站96 家,博士后工作站 67 家。
2.3 育主体、聚资源,驱动区域创新新动源
(1)培育科技型企业。近三年,全市获评省创新型领军企业5 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1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31 家,总量分别达1370 家和4645 家。利用遍布全市的 49 家科技孵化器、51 家众创空间、5 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22 家星创天地,抓好科技企业精准培育,构建企业创新主体 “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
(2)孵育研发型机构。采用正反激励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企业实际研发经费的10% 予以财政补助。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02 家,有研发费用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快速提高,仅2020 年就提高了10.26 个百分点。立足各地实际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累计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9 家,其中省级7 家、市级15 家。
(3)繁育高新类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2.8%、44.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69%。拥年有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16 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99 个。磁性材料产业产值规模居全国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蓬勃发展,网络零售额总量全省第二,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全省第一。
(4)引育创新性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举办“科技婺商”评选、“婺星回归”创业大赛、“百名领军人才沙龙”等活动。拓展“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新路径,累计发布技术难题485 项,吸引42 家高校院所123 个团队“揭榜”,相关做法得到中组部、国务院督查室、省委主要领导等肯定。实施“直评工程师”“草根人才”制度,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优化人才体验,打造服务闭环。
(5)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造本地科技合作特色品牌,自 1999 年连续举办19 届金华工科会。实施“百城百园”项目,金华科技大市场升级为2.0 版、长三角G60 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基地挂牌运行。实施 “百博入企”柔性引才计划,共引进 38 所高校的245 名博士教授,解决技术难题120 多件,实施自主研发472 项,校企合作研发机构1096 个。
2.4 优生态、促提升,汇集社会共建大合力
(1)科技服务“最优化”。打造金华“科技大脑”,实现省市县科技数据互通共享。外国人来华“一件事集成办理” 试点改革,获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揭榜挂帅” 云平台,优化网上办事流程,该平台被列入全省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应用场景建设先行试点,成为金华市唯一纳入全省数字政府最佳应用的项目。
(2)科技普及“广覆盖”。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科普e 站、科普长廊、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打造“全媒体”宣传阵地。评选表彰科技婺商、金华“创新十强企业”等先进典型,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传播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3)全域创新“一盘棋”。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兰溪市从零起步打造“光膜小镇”,义乌市“无中生有”创建双江湖科教园区、永康市传统五金产业迈入高端智能制造新时代,武义县围绕电动工具产业做好文章,磐安县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成为全省典型,形成了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共建共享工作体制机制。
3 金华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推进金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浙中板块”,建设浙江中西部科创中心,需要“长期、中期、短期” 一体谋划,又需要“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发力,更需要“环境、产业、人才”一体并进。
3.1 长期、中期、短期一体谋划
(1)长期谋划:建立城市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创新生态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要立足建立城市创新创业生态长期目标,推动城市“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 发展,提高科创平台的承载容量和生态融合力。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扩大创新型城市内部及与外部城市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流,增强城市创新能级。
(2)中期谋划:培育孵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孵化创新创业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功能。高质量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链主型企业,支持优势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项目联合攻关。
(3)短期谋划:引进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引进资源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利用金华的战略定位和“义新欧”“义甬舟”“沪杭金”等开放大通道,加快高新区、科技园、孵化园等科创产业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招院引所、招才引智计划。
3.2 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发力
(1)宏观层面:加大财政创新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是撬动各方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加大财政创新投入,精准实施创新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和试验经费大幅增加。
(2)中观层面:推动科创融合平台建设。科创平台是集聚集成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点。要全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谋划重大科学装置和“省实验室”筹建,构建“核心区+ 功能园区”创新平台体系。政产学研合作发力,建设一批创新能级高、资源吸引强、孵化功能强的创新创业载体,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增强平台孵化能力。
(3)微观层面: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配置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组织配置资源的协调性作用。探索并采用高效灵活、贴近市场的片区化市场开发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整体智治为目标,构建以科技大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应用数字化体系。
3.3 环境、产业、人才一体并进
(1)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城市。城市是吸引科技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的磁铁。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能够吸引科技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加强交通道路、商贸流通、水电通信、生态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信息、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彰显金华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优势,发挥城市环境吸引科技产业和创新人才的作用。
(2)科技产业:招引培育高新高端产业。科技产业是涵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科技企业是招引创新人才的重要主体。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招引“落地能生根、结合能孵化、集聚能繁衍”的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信创、光电、医药等新兴重点产业,做好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发挥科技产业承载创新人才和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作用。
(3)创新人才:用好资源孵化创新人才。创新 人才是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力量,是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的重要因素。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招引人才,还要重视培养孵化本地人才,整合利用好大院名校人才资源,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孵化平台。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引育留用管”全方位服务的人才环境。
4 结语
创新是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是金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科创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的关键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金华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