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学科理念下,教师往往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改善沉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新的学习方式展开高效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利用音乐元素展开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优势。在这一学科融合的教学趋势下,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探寻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开语文教学,让学生产生更强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元素,可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特殊感受,增强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活跃语文阅读氛围,让学生一改沉闷、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展开学习,还能让学生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深化自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应充分重视音乐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意义,并辅助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善于利用音乐元素,加强自己的语文学习效果。
1 利用音乐元素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法就是一种利用音乐元素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导入语文新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解读[1]。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为学生播放《小燕子》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可基于此,抓住音乐歌词,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初步学习:“你们知道燕子是什么样子吗?在什么时候经常能够看到燕子呢?那时候的景色究竟是怎样的美丽?”
课文中描写了许多关于燕子的外貌特点,也描写了各种美丽的春天景色。教师借助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使其对新课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还能适当地提高小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学习能力。
2 辅助音乐元素深化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的浅层化教学、机械化教学现象是影响其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发展,让学生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上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则可辅助音乐元素来营造灵活的教学氛围,激活语文课堂的创新发展活力[2]。教师可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元素,让学生能够结合音乐内容,更好地解读课文。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一课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播放李昕融演唱的《静夜思》这首歌曲。整首歌曲以古诗《静夜思》的诗句为歌词,不仅有动听的音乐节奏、音乐旋律,还有吟诵部分,能够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进入到巧妙的音乐氛围之中。而学生在聆听吟诵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把握好古诗语句的朗读节奏,甚至进入到语境之中,对这些古诗的语意、情感内涵进行有效的解读。
教师可鼓励学生一起跟唱歌曲,吟诵古诗,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下,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古诗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开教学,深化小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
3 运用音乐元素烘托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音乐元素来烘托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包括对课文学习主题、意象特征、作者思想情感等知识的理解[3]。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柳树姑娘》这首歌曲。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进入到歌唱春天的轻快、欢乐氛围之中,还能对“柳树”这个春天的事物特征进行有效的解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下,主动了解诗人当时创作这首诗的初衷和情感,并且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生动地描述春天柳树随风飘扬之景,描述柳树的具体形象特征,并且阐述作者对春天、柳树、清风等美景美物的喜爱之情。教师也可搜索其它营造春天氛围的纯音乐,如刘北北的《春天》,让学生在聆听纯音乐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浮现古诗中描述的景象,使其对古诗的语意、情感内涵进行深刻的解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延伸阅读,学习唐代方干创作的《柳》、李商隐创作的《垂柳》和《关门柳》,将其与课文内容相对比,并辅助音乐元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比较思维,提高自身的语文理解能力。
4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音乐元素来展开高效的课堂教学,如导入新课、营造良好氛围、烘托教学主题等。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中,可充分激活语文教学活力,让学生获得更佳的语文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文静.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元素的引入[J].数码设计(下),2020,9(2):180.
[2] 毛庆华.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J].魅力中国,2019(17):119.
[3] 赵敏.乐文相依,相得益彰———小学语文课堂与音乐的有效融合[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45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