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教学方法的过程,把握好备课,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老师,我们都能大致设计好每堂课的流程,但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每节课顺利进行,还得各个细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教学设计。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的“声音的产生”为例,根据课程标准,教学中达到三个要求:①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在实验中体会转化法的应用;③通过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对此我们进行了下面的教学设计:首先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振动发声。实验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你们小组设计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怎么知道它在振动?③还有其它方法也能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吗?④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吗?这一系列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该授课能够顺利进行,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并从中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其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科学探究过程。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为例,该实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并不是实验本身,而是问题的提出、猜想的建立,教师的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于是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教学片断。首先请学生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满水的杯中,学生体验到杯子所受浮力增大,同时观察到有水溢出。教师问:能否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探究浮力大小的问题?学生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哪个量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它们可能是什么关系?猜想建立后教师没有立即放手,因为做为初学者,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将排开的那部分液体收集起来。在教师点拨下,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后,学生自主完成了本节实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设计好每个细节,把学生的障碍当成自己的障碍,把它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解决。
最后应做好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才会由一名教书匠成长为一个研究型以至专家型的教师。如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经常出现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的现象,使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例如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们把探究声音如何产生改为验证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让学生充分明确实验目的。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不再象以前那样,拿着东西乱敲乱砸,而是认真地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教学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信,通过我们细心的备课,备好课中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在平凡中升华,在苦中尝乐,在艰辛中拥有甜蜜,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