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中祈愿

  神奇之地

  西南边境上的云南德宏遥远得让人难以想象,而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叫她“勐巴娜西”,这是傣语里“神奇美丽的地方”的意思。因为德宏州的北、西、南三面都与缅甸相毗邻,又有傣、景颇、汉、傈僳、阿昌、德昂等民族世代在此聚居,这里的风物和景象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甚至与云南的其它地方相比也有不一样的“妙”——比风花雪月的大理多几分野生感,比精致华丽的西双版纳多几分烟火气。

  温润的热带高原水土滋养出繁茂的自然万物和相信一切有灵的人们,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都会成为当地人在日常中所奉的神灵。在德宏州的州府芒市,古老佛塔里栖息的榕树种子,在百年时间里长成足以包裹佛塔的巨树。缀满硕果的芒果树和开满繁花的木棉树,其树干被手艺人制成标志性的象脚鼓,成为人们欢庆时不可或缺的节拍。

  提到少数民族节庆,很多人会一下子想到傣族的泼水节。每逢傣历六七月的泼水节,广场上满满当当的都是身着盛装、头戴斗笠的人,爱水敬佛的人们在泼水相浇中完成对彼此的祝愿。其实除了泼水节的狂欢,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和德昂族的浇花节也是极为热烈狂放的。在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上,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的“瑙双”会领着成千上万人排成的两列纵队,有时穿插,有时环绕,在敲锣打鼓的一片欢腾中,千万人踩着同一鼓点起舞,一同纵歌,以此敬奉太阳神以及天地间的神灵,纪念祖先的迁徙。

  是日常也是灵感

  “在芒市当地有很多节庆,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傣族人,进洼节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与之相关的活动会持续整整三个月,直到出洼节。进洼时值雨季农闲,傣族45岁以上的老人们天天都会进奘房(傣式寺庙)诵经祈福,年轻人则负责老人进洼期间的饮食和家中的大小事务。”国际民艺设计项目CraftPlus的创始人程诗仪告诉我。傣族全民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一座傣寨都至少有一座佛寺,当地称为“奘房”,“进洼”和“出洼”对应了汉语佛家的“开门”和“关门”,进洼节这天村寨里的傣族小伙和傣族姑娘们会聚到一起,穿着织锦的华丽服饰、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锣,村里的老人会带上准备好的供米、鲜花、剪纸等供品前往奘房。

  “村子里有学识有声望的长者会在奘房里讲佛经,但并不是只讲很深奥的佛学道理,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本质就是让大家懂得感恩、向善、乐观。其实奘房里面的氛围是挺愉悦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偶尔人们聊聊天、扇扇扇子、打打盹,还会有递来递去的零食小碟子,里面放着辣椒面拌的青芒果。”聊起自己当时在奘房中的所见,程诗仪为记忆中这真实生动的一幕而笑了起来。

  2019-2021年,程诗仪和团队在当地文化馆馆长的邀请下来到芒市,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和梳理,协助文化馆对傣族剪纸、傣族象脚鼓、傣族织锦、傣族阿銮叙事长诗、德昂族古歌、德昂族酸茶等多个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影像的采集和保护。程诗仪说:“在芒市,信仰早已经成为当地民俗艺术和傣家人生活的连结,是日常也是灵感,因为人们会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都通过手工艺来表达和传递,使它们成为真诚祈愿的盛器。”

  比如傣族剪纸,丰富多变的剪纸图案既有孔雀、大象、菩提树、莲花,也有节庆中的奘房、象脚鼓、镲、铓锣、磬,在奘房和民居都有这些五彩纸剪片的装点。颇具神话色彩的魔王毒箭和魔叉化成的“喳” (圆头尖尾的剪纸)和“董”(圆头方尾的剪纸),会被人们三条为一捆地扎起来,与花束一起放在竹编提篮里,带到奘房去祈福。又比如大红、亮橙、翠绿等颜色交织的傣族织锦,高饱和色彩配上几何图案、祥瑞纹样,无论是节日的民族盛装,傣戏的戏服,还是奘房内悬挂的佛幡,都少不了这一抹浓烈艳丽的加持。

  其人其居

  为了对芒市的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拍摄记录,程诗仪走访过许多民间手艺人家。她聊起来在团队为了拍摄阿銮项目的期间,恰逢当地的一个庆祝活动,从早上四五点起,整个村子的人就开始忙碌,为庆典清点早已准备好的用品,穿戴上自己最华丽的服饰。那天的狂风暴雨足以一下子把人浇透,但却似乎丝毫没有动摇村中参加庆典的人群,队伍从村落浩浩荡荡地走向河边,敬河神,敬土地。“这种群体性的精神让我觉得很震撼,他们当中没有人有任何的抱怨,或者说他们的共识就是即便下再大的雨也不会停下这个仪式。这种共同生长在每个人心里一致的信念感和极为默契的群体精神共鸣,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是十分难得的。”

  不过让程诗仪更动容的,是那天当被暴雨浇透的她在傣族人聚集的地方避雨,一旁喝茶烤火的人热情地拉她过去烤火,还为她端来驱寒的姜水。奇妙的是,不懂汉语的傣族阿姨还热情地邀请她去家里换一身干净的衣服,而听不懂傣语的她始终能明白。“我当时还带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城市化,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变得越来越强,父母那辈人还会经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而到我们这一代人,好像会把“家”视为一个更为私人的空间,更倾向于和朋友约在餐厅或咖啡馆见面。”那一刻程诗仪因为自己被陌生人纯粹的善意紧紧包裹着而“受宠若惊”。

  傣族是一个十分包容的民族,在傣族人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连结是极其重要的。虽然芒市有好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世居,但体现出的是“和而不同”——相较于程诗仪此前去过的黔东南地区,苗族与侗族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都是各自独立的。 “比如生活在这里的德昂族,也有奘房,也有进洼节,但他们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唱的歌也是比较哀婉的曲调。有相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自元明时期起,随着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这片包容的大地上也生出许多“多元”。在佛塔和寺庙众多的芒市,人们既可以看到像勐焕大金塔这样的纯傣式建筑,也可以看到像芒市五云寺的半傣半汉的融合风格。建筑不仅是生活的主体空间,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时间迁移带来的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流动也往往会投射在建筑符号的转移和变革中,这是程诗仪此行最关注的。

  她从芒市特有的建筑文化与传统纹饰中汲取的灵感,创作出入选中国设计大展的一组配饰作品《云中之城》,“在这组作品中,我所选取的建筑纹样和人体所佩戴的部位是相对应的,因为人体其实也是一座建筑,比如这个帽饰,我结合了寺院和民居的屋顶。从古至今,奘房在傣族人心中都是非常神圣的,是他们精神上的栖居之地,所以哪怕自己住着竹楼也会用最好的东西去搭建和供养奘房,把奘房建得金碧辉煌。”在一件由整块纯银锻造的帽饰中,程诗仪进行了两种符号的“混搭”,既以錾刻工艺呈现细节繁复的奘房屋顶,又以编织工艺呈现原始干栏式民居的竹编屋顶。随着阶级制度被打破,经济得到发展,本地文化也受到汉文化的冲击,但程诗仪发现在当地人的意识里象征高尚、神圣的始终是傣族文化里的符号。

  她将自己深入当地的调研所得和创作作品称之为“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 “切片”,她作为到访者,被德宏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由外而内”地感染,同时也作为创作者,“由内而外”地用当代的设计思想去“转译”古老技艺与传统文化,被遮蔽的智慧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与现代世界的对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