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教学要讲究“三性”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数学游戏,教学,“三性”
  • 发布时间:2022-11-29 14:03

  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儿童不可替代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数学课中将游戏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向深度发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当下课堂,教师运用游戏教学并不多。一些教师即使采用游戏活动,也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看上去活跃热闹,但游戏的设置未能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思维的提高,没有进行深入的数学学习。数学游戏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以《因数扑克牌游戏》一课为例做简要论述。

  一. 游戏活动要有目的性。

  数学课上的“游戏”与生活中的“游戏”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儿童在生活的游戏中模拟角色、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而数学课的游戏活动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时,首先应明确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游戏与思维的融合点在什么地方。如果教师对目标不明确,认为游戏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了“游戏”而“游戏”,那么数学游戏将失去方向与教学重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台湾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完《因数和倍数》后,设计了"因数与倍数扑克牌游戏"活动课,富有创意。 “因数”是一个与生活实际没有联系的数学名词,它是从整除的意义上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它是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后,一些学困生在判断、运用时还会混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老师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转化成可动手操作的、好玩的游戏,比单纯的练习课效果要好得多。在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后,马上投入玩牌,学生对于玩牌活动的积极性极高,裹挟在其中的数学学习热情也同时被激发,学习兴致也很高。设计这个游戏,目标有二:其一是巩固概念。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要先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正确出牌,学生通过出牌活动,巩固已经学过的因数、倍数概念。玩游戏的孩子们既是参赛选手又是别人的裁判,为了在小组中获得胜利,游戏的学生不仅自己要跟对牌,还要高度关注别人出牌的正确与否。其二是发展思维。孩子们在出牌环节里要想战胜对手,不仅要让自己尽快要跟对牌,还要讲究藏牌、算牌、出牌的技巧和策略,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从课堂上看,学生在开心玩牌中自觉地巩固了概念;在汇报与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自觉地把游戏语言如“王牌”, 转化为“1是所有整数(非0)的因数”的规范性数学语言表达;在孩子们算牌、藏牌、出牌的技巧中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交流、整理,形成 “每张牌可以出牌的情形和机会数”的表格,从表格感知了因数个数有多有少,为下一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做了铺垫,注意知识的联系,在学中玩、玩中学,促进知识的建构。

  二.游戏过程要有条理性。

  良好的的课堂秩序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基础。课堂中学生游戏时容易兴奋,随意走动,开展游戏的过程很容易纪律混乱。教师没有提前向学生讲清游戏规则,或对课堂管理情况缺乏预设,或不能有效处理突发状况,都能导致游戏效果大打折扣。

  (1)明确的游戏规则

  游戏的规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的“主心骨”, 是运行游戏活动所遵循的法则。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之前,必须让所有的孩子明确游戏规则,确保让每一位游戏者做到心中有法则,按规则活动。这样可使课堂的组织得心应手,大大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因数倍数扑克牌游戏》这节课的游戏规则要求非常明确、简洁而具体。每个学生分得13张扑克牌,由拿到“梅花3”扑克牌的同学先出牌,跟牌者不分牌的花色和点数,牌点数是第一个出牌者点数的因数即可出牌,每人每次出牌时间不能超过10秒。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了游戏规则,让每一位参与者先了解游戏具体玩法,在心理上做好参加游戏的准备,为游戏的有序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游戏规则是参与者要共同遵守的活动法则,不轻易发生改变。而随着最后个一个问题的提出“没有梅花3,有没有可能赢?”,从“拿到梅花3出牌”到“没有梅花3”,游戏规则发生变化,游戏规则虽然变了,但思维更深入,游戏更富挑战性。此教学规则的变化足见游戏设计者的智慧及对数学教学的有效把控。

  (2)教师的有效引导

  当学生不投入游戏时,当学生游戏遇到困难时,当学生不能获得进一步延伸或扩展时……就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时机。老师在课伊始时的适当示弱强调了课堂的纪律,“黄老师年龄大,眼睛看不清,你们字写大一些,讨论时声音小一点,不清楚的随时过来问。”在问题3“如果你可以任意选13张牌,那么手中握有哪13张牌一定会赢?”出示时,一些学生有了一定困难,老师则走进学生,适时点拨指导。在师生交流中,老师适时小结出“1是所有整数(非0)的因数 ,2是所有双数的因数”, 并帮助学生整理出了一张“每张牌可以出牌的情形和机会数”的表格,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得到提升。

  成功的数学游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巡回观察、有针对性的引导。游戏活动后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游戏活动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从活动中抽象、概括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是数学游戏教学的另一目标。

  三.游戏结果要有实效性。

  数学游戏活动的最大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仅仅拘泥于玩牌是不够的,老师的匠心之处在于,在玩牌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的四个问题引领全课,让学生从易到难不断挑战一个个问题,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快感,把思维引向深入。

  1.别从出牌时,你手上的哪一张牌是最容易跟出?

  2.别人出牌,你手上哪张牌最不容易跟出,为什么?

  3.如果可以任意选13张牌,那么哪13张牌一定会赢?

  4.如果没有梅花3,有没有可能赢,可能是怎样的牌?

  特别是在出示问题3后,学生被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思考,讨论异常激烈,,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呈现了各种多样的想法。问题3改变了游戏规则,但更富思考性和挑战性,学生不仅要运用到因数倍数的基础知识,还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施牌,要考虑周全,引发多元解题策略,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梅花3,有没有可能赢,可能是怎样的牌?学生在交流后发现,即使没有3 ,也可能赢牌。如1有4张,J有4张,K有4张,7有一张。发现了成为第一优胜者的策略是多样的。从建立"理想牌"的要求中,强化因数概念,培养系统性思考。

  游戏的基本形态就是它的参与性,孩子的天性是好玩,而游戏又能够引导孩童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有创意的玩儿。反观这一节课,孩子们通过出牌活动,来巩固因数概念;经过分组学习,培养合作解题;通过核心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各种活动丰富了孩子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必要途径。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玩出了大大的思维的世界,我想这些孩子一辈子都会记得这节数学课,因为它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好玩有趣的一面。

  (作者单位:宁德市华侨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