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废变宝 教研融合树新人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教研,融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1 18:49
文/杨 烁 朱 琳
伴随着能源危机的愈加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是各类剩余物和废弃物,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等。这些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技术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生物质资源规模化和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大作用。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舒日洋,一直坚持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研究,变废为宝的同时,还在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舒日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A 类”入选者。2012 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硕博连读,于2017 年6 月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2017 年7 月,开始进入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工作,2018 年6—12 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颜宁教授课题组交流学习。在不断的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踏实进取 科研创新
硕博阶段,舒日洋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我国能源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期间,也致力于自己探索和开发新技术。此后,他一直紧跟国际前沿热点问题,从事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研究,并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
据悉,我国航空燃油使用量正在日益增多,2025 年我国航空燃油需求预计将超过1000 万吨。芳烃和环烷烃是航空燃油的重要成分,生产原料绝大部分来源于石油。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寻找可再生、低碳环保型的替代原料迫在眉睫。我国生物质总产量约为50 亿吨/ 年,相当于20 亿吨油当量,木质素在生物质中质量占比10%~35%,产量巨大。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唯一可再生的芳香族化合物来源,通过解聚可制备重要的芳烃和环烷烃的前驱体—单体酚类化合物。因此,以木质素为原料制备生物航空燃油是理想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技术路线,然而现有技术还未能实现产业化应用。
针对生物质中木质素复杂致密结构所导致的难解聚、解聚碎片易重聚等问题,舒日洋副教授提出了通过多孔催化剂耦合均相Lewis 酸高效解聚木质素的新方法,实现了木质素大分子C-O 键的高效活化断裂。同时阐明了木质素大分子解聚过程结构演变规律,发现了影响产物分布关键官能团化学键的断裂机理,提出了产物调控的新策略。在木质素高效解聚的基础上,他还开发了新型高分散金属/ 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木质素解聚产物高效加氢脱氧提质,碳氢化合物含量从7.9% 提高到90% 以上,有望直接作为液体燃料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以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Bioresource Technology 等国际权威期刊和《化工学报》等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EI 论文33 篇。其中,ESI 高被引论文3 篇,累计引用2000 余次,H 指数25,获得了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青等专家学者的积极正面引用。他个人先后获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期刊杰出审稿人、第十三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广东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广东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此外,他还先后主持/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10 项。他的踏实进取赢得了科研上的重大突破,收获了鲜花和掌声,更让他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信心。
然而,即便科研成果丰硕,舒日洋副教授仍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他深知,“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更多有创新和挑战精神的青年科学家的加入。这也让他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中,他更是倾尽心力,教研融合,做到了立德树人,创新发展。
立德树人 共赢未来
作为一位研究生导师,舒日洋在教学岗位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科研方面,他能把握前沿科技;年龄方面,他了解当代研究生的独特思维;教学方面,他能将更多的时代元素融入其中。他常说,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为此,他总是在思想上重视立德树人职责,在行动中积极践行“四有老师”标准。
舒日洋非常重视研究生社会责任的教育,积极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充分了解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他始终坚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积极研发教学课件以及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授能源与动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生物质能源转化及利用》时,他经常会根据课程特点编写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程,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生物质能源的理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已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关教学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浅谈能源转型背景下< 生物质能> 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教改论文,主讲的《生物质能源转化及利用》获批了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另外,由于能够深切体会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舒日洋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道路。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课题撰写、申报、完成、结题等各个环节,通过流程的梳理让学生更加明白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积极开展课题讨论,学习交叉学科或课题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积极为研究生创造条件申请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跟学生谈心谈话为他们指点迷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打造一支严谨、团结、求实、创新的科研团队。他设身处地地为研究生的未来着想,也换来了高质量研究生的不断涌现。近3 年指导的 6 名硕士研究生中,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 人,硕士毕业答辩“优秀”1 人,入选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2 人,获硕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6 人/ 次。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现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 余篇,绝大部分为SCI 二区以上的国际期刊论文,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企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秉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这是舒日洋一直坚守的信念。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始终对科研怀着满腔热忱和执着的追求,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上取得“双丰收”。未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更高需求,他已经准备好了与自己培养的时代新人们去挑战更加险峻的科研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