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唯一張飛廟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張飛廟,宗教,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8-12 21:42

  身在閬中,頭在雲陽

  據晉朝歷史學家陳壽所著的史書《三國志》記載,張飛死後葬於四川閬中,後人們敬其忠勇,為他築塚建祠。這座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稱雄威廟,清代時,嘉慶帝更將此祠列入四川省春秋祀典,讓張飛成為官方祭祀的大神。相傳張飛的身體葬於此處,頭顱則葬於重慶雲陽的張飛廟,所以民間有說法張飛「身在閬中,頭在雲陽」。

  雲陽張桓侯廟因為長江三峽工程令水位上升,張飛廟原址最低海拔只有330米,所以在「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下向上遷到現址,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搬遷項目。

  水上人賣船建廟

  全港唯一一間張飛廟建於1982年,由漁民出身、居筲箕灣山邊木屋的鄭興及弟弟鄭寶義興建。據聞鄭寶義年輕時曾得怪病,之後因為「張飛顯靈」而痊癒,為了答謝張飛,鄭興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賣掉賴以維生的漁船,兌現10多萬元,於筲箕灣愛民街對上山坡的關帝廟旁邊興建了張飛廟。

  一般神廟及禪院門口都有瑞獸駐守,多以獅子、麒麟、貔貅及大象等為主,但張飛廟卻由兩座「虎神」雕像守門口,廟前還有一座張飛的專屬武器:逾千公斤重的巨型鋼鐵丈八蛇矛雕像。廟內的張飛像莊嚴又霸氣,外牆還有一幅描繪「張飛喝斷長板橋」的壁畫,讓整座廟在古樸中增添逼人氣勢。

  張飛廟門口有一副對聯:「劉關張為義定江山,智仁勇聯愛在桃園」,張飛、劉備及關羽結拜為義兄弟的「桃園三結義」故事,是《三國演義》關鍵情節,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各地亦有祭祀三人的三義廟。《三國志》中雖然無記載桃園結義故事,但也提到三人「寢則同室,恩若兄弟」。

  全港唯一三國廟宇群

  張飛廟坐落筲箕灣的廟宇群,除了張飛廟,原有的福德祠、觀音廟、洪聖廟、關帝廟分別在7、80年代落成,後來再於1993年興建劉備廟,成為香港僅有的「三國廟宇群」。

  劉備廟雖然最小,但地理位置最高,反映出他大哥身分,廟中除了劉備像,還有蜀漢丞相諸葛亮像相伴。關帝廟前則有關羽愛駒赤兔馬雕像,內裡亦豎立了一排關刀。廟宇群外矮牆上,更有一幅「三英戰呂布」壁畫,佈置充滿心思。如果打算入廟拜祭,請謹記遵守嚴格的先後順序:先拜劉備,再拜關羽,最後才拜張飛,三兄弟長幼有序,充分體現傳統敬老尊賢的美德。

  張飛誕與水上人信仰

  鄭興指關羽忠義正直,政府部門、黑白兩道及商戶都會祭拜,讀書人多愛拜劉備,張飛則有不少水上人參拜。

  1950年代,香港山頭寮屋滿佈,筲箕灣一帶山坡是其中一處人口密集社區,其間有人搭屋建廟,成為村民心靈寄託之所。在7、80年代初,管理廟宇群的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執行委員均為筲箕灣陸上居民,水上人雖因漁業暢旺而生活富足,但因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很少參與地區事務。修建張飛廟後,鄭興加入了南安坊坊眾會,而張飛廟的開光日,農曆12月19日,也被定為「張飛誕」,以神誕形式和科儀進行。透過「張飛誕」的各種活動,除了參拜張飛的信仰開始廣泛傳播,水上人之間的聯繫及凝聚力也增強了。

  早年的「張飛誕」巡游,分水陸兩次進行,先在「張飛誕」前一天舉辦海上巡游,請出張飛神像,各漁船掛着彩旗,開往清水灣天后廟再回到筲箕灣,然後翌日轉戰陸上,舞着獅子抬着花炮的隊伍,穿梭筲箕灣大街小巷,經東大街前往張飛廟舉行賀壽儀式,之後就在船上設齋宴,慶祝活動每年都搞得有聲有色,熱熱鬧鬧。

  廟宇文化的傳承

  不過,隨着90年代末漁業式微,不少水上人轉行,甚至搬出筲箕灣,2004年後已取消海上巡游。今年初是疫情後首次復辦「張飛誕」巡游,醒獅隊中的黑白獅多是代表張飛,而另一頭黃色獅則與劉備有關,各醒獅隊會先前往張飛廟參拜,再進行採青儀式。

  建張飛廟的鄭興於2022年逝世,廟宇管理及慶祝活動由其妻及女兒鄭小姐主持。鄭小姐有感因為人口老化及青黃不接等問題,令廟宇文化開始沒落,她就開始在網上傳播「三國廟宇群」的影片,舉辦一些親子工作坊及導賞團,並在廟宇的壁畫及燈飾設計上花心思,希望打破年輕人對廟宇古老及傳統的固有印象,藉此推廣傳統宗教文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