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榮╱攝 希嵐╱文
香港歷來最大規模荷花展
這個香港開埠以來最大型的荷花展為期短短10日,卻足足花了3年時間籌備,背後所花費的各種人力物力,更能突顯這次展覽有多麼得來不易。由於荷花慣常種在市區,寶蓮禪寺位於新界大嶼山昂坪,介乎彌勒山與鳳凰山之間,位處近海高地,氣候多變,甚至不確定是否適合栽種荷花。為此,寶蓮禪寺由2021年開始就嘗試栽種600多個品種的荷花,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成功挑選出400個生長得最好的品種,用於展覽。
而栽種荷花就更是大工程,得在寶蓮禪寺闢出2萬呎的偌大空間,作為後勤種植基地,並陸續購入塘泥40噸和種藕5,000株,再招募150名荷花種植義工,經香港園藝學會種植專家培訓後,再與全寺上下的法師和員工,馬不停蹄地開展繁複的前期工作,包括把塘泥砸碎、分類種藕、為花盆及種藕編號,以及在花盆放入塘泥、放水、插名牌等。不過能看到清幽出塵的荷花絕美地盛開,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何分辨荷花與睡蓮
蓮花、荷花、睡蓮,有很多人都會感到混淆,其實蓮花與荷花是同一種植物,荷是花和葉的總稱,蓮為果實,即是蓮子。而睡蓮則是另一品種,只要從葉子的「生長位置」和「形狀」,就能簡單分辨這兩者!
荷花是出水植物,葉柄質硬,所以葉子能挺立出水面,花有紅色、粉紅,以及白色等,荷葉面積較大,蓮蓬則是荷花的花托。睡蓮的花瓣較為尖長,葉子面積較細,葉有深裂縫,會依水位變化,使葉片浮貼於水面,一般花期較長,顏色亦較荷花豐富多變。不過荷花清幽高潔,挺立於水面呈現「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更受文人志士所喜愛。
人造霧營造仙境氛圍
見到荷花,很自然會聯想到佛教,從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到觀世音菩薩,通常都以蓮花為寶座,是聖潔及清淨的象徵,荷花也是宗教語言中極美的禮讚:「步步生蓮」、「蓮花化生」,用以表達美好的願望,有了荷花,世界也更為芬芳了。
想在佛門清靜地,拍到詩情畫意的荷花之美,就要懂得用「一縷煙」借力!在荷花展期間,大會間歇性地在現場營造煙霧效果,讓本已荷葉飄香的現場,在人造霧景下增添煙霧裊裊的仙境氛圍。荷塘攝影拍的是意境,尤其追求若隱若現、掩影交錯的朦朧美,迷霧籠罩下的環境則更能營造出朦朧的空靈意境。
由於現場無荷塘水秀,只有一盆又一盆的荷花,拍攝時略嫌有點乾,不過飄飄若仙的人造霧也能彌補水氣氤氳的氛圍感,使荷的花瓣及葉子都呈現出水靈的質感。只要構圖得當,就能在這詩化的意境中,拍出荷花和睡蓮出塵脫俗之美。
人造霧境初拍時能帶來新鮮感,但在順光和平光時,容易產生千篇一律及較呆板的畫面。拍攝時應努力觀察,多採用側逆光,在荷與霧、光與影的交互變化中捕捉精彩瞬間,亦可多運用虛實對比,例如以虛的荷葉襯托實的荷花,讓花躍然於鏡頭上,同時增加空間感。使用長焦鏡頭並開大光圈,則能產生虛實對比,再加上利用景物相互交錯、前後掩映的關係,使主體似露還藏,效果耐人尋味。
悠久的荷花文化
荷花原產於中國,也是中華文化的聖花,一億多年前生長於黃河及長江流域,憑藉頑強的生命力,經受得住大自然的考驗。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2粒碳化蓮子,開啟源遠流長的荷花種植史。
秦統一中國後,荷花文化得到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醫學、宗教、經濟、藝術等各個領域;宋明以來,荷花成為陶冶情操的「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蓮花濯清蓮而不妖,象徵高雅廉潔;蓮花並蒂爾開,象徵和合美滿,可見蓮花文化在世代傳承中,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亦寄託了人們美好的想像和祝願。
以蓮為師 出淤泥而不染
是次荷花展,寶蓮禪寺特別請來多位花藝大師及茶禪大師,連同5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插花團隊,在萬佛寶殿舉行以佛經「蓮華三喻」作主題的花藝茶席展,以弘揚佛學、中國傳統花藝文化及茶道文化。
香港人聰明能幹,但經常忽略心靈健康,茶禪大師就指出開花席、花展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能坐下來喝茶,然後聽聽沏茶的人跟大家聊聊,花美在哪兒?茶道有什麼意義?最主要是讓大家學習花兒的生命力,茁壯成長。
香港荷花展的舉辦,背後意義正是祈願香港在疫後全面復甦,借荷花盛開香江的難得機會,並透過荷花書畫展、荷花繪畫工作坊、花道藝展、茶席表演、荷文化展覽、荷花食療講座、學童繪畫比賽、攝影比賽等各項活動,在推廣園藝及綠化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啟發香港人以蓮為師,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處,養成君子之風,同時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助力香港社會繁榮穩定,並透過荷花作為載體,向全世界傳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睡蓮盛開寶蓮禪寺
荷花展已結束,那麼寶蓮禪寺內還有沒有蓮花呢?策展者通過3年努力,發現荷花生長期是100天,這代表3月種的荷花會於6月開;5月種的則9月開;7月種的應會11月開。
所以寶蓮禪寺從4月佛誕節開始,直到11月都有荷花盛開。除了荷花,策展者亦挑選了適合在香港生長的睡蓮,並指已能讓大家一年365天來到寶蓮禪寺,都能一睹睡蓮盛開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