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初期是個漁港,漁業在當時是第一產業,大多數香港人也依靠漁業為生。那時候漁民大多以艇為家,在海面上漂泊,他們長時間出海捕魚,剩餘的時間就留在艇上休息。由於起居飲食均在艇上,「水上人」因此而得名,同時他們也會自稱為「水面人」。據統計,開埠初期人口大約有5,650 人,其中水上人就佔了2,000 人。
上世紀6、70 年代,漁業迎來黃金時期,高峰有超過一萬艘漁船,漁民的收入非常可觀。除了漁船,當年海面亦出現大量駁艇,因水上人要靠人手搖櫓的駁艇才可「埋街」上岸。當年香港有「八大漁港」,包括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
出海捕魚,漁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些年魚網都是以人手編織,而且種類繁多,計有拖網、拉網、大流網、兜網、跑網、搶網等10 餘種。漁民會根據不同魚類品種編織不同網具,過程看似複雜,但對他們而言卻是熟能生巧。一個小梭子再加一團細線,經他們的巧手,只需數日就能織出一張大漁網。
到了80 年代,漁業經歷盛極而衰階段,全因香港轉型工業化,漁業開始式微,大量漁民從此轉行。此外,隨着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沿岸填海工程,令漁民被迫遷居至陸地,水上人變得愈來愈少,以艇為家這種特色文化亦逐漸被淘汰。
2021 年的數據顯示,香港目前僅剩下一千多名水上人,相比上世紀60 年代黃金時期的13 萬人,下跌逾99%。漁民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加上年輕人又不願入行,漁業日漸式微。
漁業和漁民在香港歷史中極具文化價值,這些傳統特色不應受時代洪流淹沒。近年來,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均透過舉辦不同活動和展覽,提升市民對傳統漁業和漁民的關注,合力令這文化得以傳承,薪火相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