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扎实推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时期,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5 16:51
文:曲维玺 ● 责任编辑:常予莹 861563981@qq.com
外贸“开门稳” 来之不易
前5个月, 货物进出口总额16.8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4.7%。一般贸易进出口11.0万亿元, 增长7.0%, 占进出口总额的65.6%, 较上年同期提升1.6个百分点。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2.6万亿元,增长9.9%, 占进出口总额的15.4%。对拉丁美洲和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0.7%和16.4%。民营企业进出口8.9万亿元, 增长13.1%, 占进出口总额的52.8%, 较上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行业和品类来看,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均好于整体。前5个月,中西部地区进出口3.1万亿元, 增长6.9%,高出整体增速2.2个百分点,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2%, 对整体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7.0%。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前5个月, 机电产品出口5.6万亿元, 增长9.5%, 占出口总额的57.9%。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7万亿元, 增长5.4%, 占出口总额的17.2%。部分大宗商品进口增长较快。
尽管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增长, 但也要看到外贸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 金融市场脆弱性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局部冲突和动荡不断, 中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一方面,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8%,低于2022年3.4%的增速, 未来5年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 低于过去20年3.8%的平均水平。世界贸易组织4月发布《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 预计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7%, 低于2022年2.7%的增速和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 全球通胀仍处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全球总体通胀率将自2022年的8.7%回落至2023年的7%,核心通胀水平下降则需要更长时间。大多数国家的物价涨幅在2025年前都将保持在央行目标水平之上。
此外, 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上升。在多年低利率、有限波动性、充足流动性环境下, 一些领域金融脆弱性上升,多国央行大幅加息加剧了金融领域压力,阻碍经济复苏。
总的来看,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外贸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稳外贸政策有力有效,全年外贸完成促稳提质目标具备重要支撑。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发展基础更牢、质量更优、动力更加充沛的态势更趋明显。目前已与27个国家(地区)签署20个自贸协定, 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比35%左右, 外贸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跨境电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5年来增长近10倍。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 从五方面提出18条政策举措, 稳外贸政策组合拳效果持续显现。可以预见,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 我们有信心完成全年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
“十四五” 应以突破性举措破解发展环境困局
“十四五” 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环境将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风险挑战。从国际来看, 虽然“十四五” 时期世界经济有望从疫情中逐步得到恢复,但仍然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风险挑战。
一方面, 疫情使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创,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 跨国投资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区域化、本地化的调整压力, 全球经济秩序处于变革与重塑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 中美战略博弈日益激化,从贸易层面向科技、教育、文化等众多层面蔓延, 未来发展走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使我国开放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从国内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关键制造环节仍然受制于人。
但也应看到, 由于防控措施得力,我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取得恢复, 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与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这将为我国开放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从外部看,“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合作空间。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 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也将给我国开放发展带来新动力。
应对外部新形势,“十四五” 时期,我国应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签署生效, 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积极探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的可行性,促进RCEP、CPTPP等协定在规则领域的协调合作。
RCEP涵盖东盟10国以及日、韩、澳、新等成员, 是当前亚洲区域参与成员最多的自贸协定。当前, 各国共同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上升等挑战, 推动RCEP签署生效, 减少区域贸易投资壁垒, 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促进亚洲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 有利于提振东亚区域贸易投资信心, 为企业创造更加具有确定性的制度性合作环境, 对于维护全球经贸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RCEP协定如能生效, 将成为我国签署的最大的自贸协定, 协定成员不仅经济体量大, 是我国重要的经贸伙伴, 同时也是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的重要伙伴。
作用
会展业作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平台,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会展行业组织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桥梁。
十年来,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精神,在商务部指导下, 广泛联系全国各级会展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和会展企业, 全面践行研究会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应用” 三大目标使命, 充分发挥作为全国会展行业组织的研究、服务和聚力作用, 成为凝心聚力, 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 紧密团结全国会展人一起, 砥砺奋进, 成就了中国会展业的“非凡十年”。
十年来, 全国举办的各类经贸展会,由2012年6901场, 展览面积8250万平方米, 增至2019年11033场, 面积14874万平方米, 展会数量和展览面积, 均跃居世界首位。全国展馆也由2012年194座,可供展览面积607万平方米, 增至2021年291座, 可供展览面积达1224万平方米。疫情发生后我们会展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复展工作, 成为首个全球疫情发生后恢复线下经贸展会的国家, 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工复产和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21年恢复举办展会5495场, 展览面积9184万平方米。
十年来, 会展业由传统的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带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带这三大会展经济带, 已经延伸至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部会展带和以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会展带, 五大格局日益成熟,全国会展业发展更均衡, 布局更合理。”
十年来, 展览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产业, 不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而且成为推动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我国在办好传统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展会的基础上, 又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 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同时, 也面向东盟、东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非洲等区域, 打造了一批多双边、区域性展会平台,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竞争力强的展览业体系。
十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会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 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倡导并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理念, 加强标准体系、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力度, 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及与数字经济的融合, 形成了“线上线下会展” 新模式,围绕构建“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走向展览业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