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联名屡见不鲜, 就以茶饮行业为例, 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品牌都热衷于这一营销方式, 联名产品往往能够引起热烈的话题讨论, 在进一步扩充知名度的同时, 带动产品的销售量。茶饮牵手奢侈品、汽车合作护肤品……品牌联名的跨度在持续拉大, 那么在“万物皆可联名” 的时代, 会展可以有哪些玩法儿?
笔者认为品牌联名究其本质还是融合发展, 思考两个品牌的联结点, 流量叠加流量以求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而“会展+” 的概念在强调会展作为平台价值的同时, 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探索属于会展的“联名” 方式。
我们一直说会展是线下流量洼地,但不可否认的是会展的庞大流量更多是集中的、短暂的, 尤其是会展场馆, 当活动旺季时常常是车水马龙、水泄不通,但进入淡季又变成一座座“空城”。空间是会展场馆最核心的产品, 也是最大的优势, 可以容纳多元化的主题元素。“会展+艺术”、“会展+文旅”、“会展+体育” 等, 都是会展场馆在做的一些尝试。去年的热播剧《人世间》就是在会展中心搭棚设景, 这也是基于场馆灵活的场地优势而衍生出的新思路。现下流行的各类特展也可以作为一种活跃的文化导入, 事实上会展场馆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备很多情况下更适合一些对技术具有要求的特展, 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的效果。包括暑期档, 一些室内活动场地如滑雪体验、冲浪体验等项目也颇受亲子市场青睐, 这类活动不仅自带流量,同时也能带动餐饮、住宿、商业等配套服务的需求。城市文化的融合是会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内容主题, 让会展场馆成为城市底蕴的展示窗口。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例, 从建筑到服务方方面面展现了江南风光的婉婉韵味, 包括智慧场馆的全面铺开, 更能让人们第一时间体验数智杭州的高速发展。
场馆功能的不断丰富也是在会展空间注入不同的、多元化的元素, 从而突破传统场馆的固定印象。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展览展示馆, 到会议展览功能融合的会展中心, 再到融入酒店、商业、剧院等越来越多综合业态的会展综合体, 会展场馆逐渐趋于围绕产业+生活的多元平台发展, 在规划阶段结合发展定位、业态分布等明确设计功能布局。背后的逻辑就是要满足并激发客户的多元需求, 在后期的运营中将多元化的空间价值最大化。需要提示的是, 不仅仅是根据业态分布的主要空间进行精心设计, 对于灵活空间的预留与使用可能也需要进行思考。
无论是品牌联名还是跨界合作, 最核心要体现的还是创新能力, 或是产品创新或是思路创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