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体育课堂培养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健康,培养策略,教学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6 17:06
方华平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444300)
【摘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体育 心理健康 培养策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11-004-01
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教材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前提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我们有些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缺乏对健康教材深入的研究,对健康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研究不够,过分依赖和局限体育运动健康教材。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环境创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之爱,也为亲密、充满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精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克服学生不良心理障碍
高中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心理健康,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例如,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鼓励,从而促进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而进行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教学,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飞镖等项目教学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克服焦虑心态和情绪不稳、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三、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消除和压抑学习不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受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求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学会的自由发挥,因此,必须在教学上多下功夫,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教材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而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注意力全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上,还要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心理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情抑郁、焦虑、紧张、自卑、恃弱、畏惧等情绪或行为有异时,要及时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因材施教,调动全班同学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现状,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消融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等。
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健康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体育老师,我们更应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改进教学手段,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品质[J].宋金刚.学周刊.2015(02).
[2]浅析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J].冯志宏.才智.2016(12).
[3]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策略[J].马强.甘肃教育.2017(18).
[4]高中体育教学融入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研究[J].高进.中学课程资源.201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