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尝试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尝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6 17:08
杨凤琴
(河北省枣强县马屯中心小学 河北 衡水 053100)
【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11-007-0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与法治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法律知识,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暑假中,老师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跟妈妈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支付小明的生活费,可是爸爸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小孩,就不再支付小明的生活费了。你们说小明的爸爸做的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明又该怎么办?学生们简单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引出本课课题:是的,小明的爸爸做的是不对,他没有对小明尽抚养的义务,违反了我国法律。这时候,小明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生活中,如果有人侵犯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通过这个小故事,引起了学生们探究法律的兴趣,他们懂得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例如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们一边学,现场尝试正确的洗手方法。马上就有了现场感并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洗手活动,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细节也是有学问和讲究的。
学生们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会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自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体,更科学。所以课堂要力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思想品德的本质,由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受美、体味美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通过不断努力,学生在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想品德,感受思想品德的真正价值。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架设学生思维的桥梁。
二、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导自演。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相对抽象的知识和小品剧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去选择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角色意识,唤起了责任感。例如,在讲《父母多爱我》这一课时,体验疼爱这部分环节,设计亲情表演会,让学生自编自演(课件出示演出提示):每当餐桌上有好吃的……每当我生日时……有一次生病了……有一次天突然下雨,而我又没带伞……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强化社会实践,使知行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科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宋殿宽.思想品德课更加符合实际——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几点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90(11).
[2]王立坚.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深化学生认识的尝试[j].教育评论,19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