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嬗变,探究劳动教育

  卓汉雄

  一百六十年前,梭罗在幽静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屋,过着耕耘、渔猎、沉思、写作的生活。瓦尔登湖紫雾升腾,孤鸟鸣啼,莽林苍苍。当梭罗品赏着他亲手栽种的黑果时,感慨地说:“如果你从未摘过黑果,但又说自己已经品尝了黑果,那就是一个低级的错误。”

  遗憾的是,梭罗所言的“低级错误”却延续至今。当一个人的未来指向需要付出汗水来获取报酬的劳动者时,旁人的目光总是充满怜悯、鄙视和不屑,他们习惯于把劳力者当作失败者和卑微者的别号。这实在是扭曲的偏见,但它却岀自许多父母的训诫,出自一些师者的教诲,出自悠悠的众人之口,恍若天经地义一般。显然,这是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导致的歧视性错误。

  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肯定跟劳动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古代,西方很早就有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教育观,如柏拉图提出了“以体操训练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两维教育观,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并举的“绅士教育”体系,这些教育观都没有给予劳动教育一席之地。即便是开创现代教学模式的夸美纽斯,也没有为劳动教育正名。在中国,中原大地很早就孕育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但圣贤先哲也没有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儒家经典《孟子》明确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从隋唐开始绵延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统治者一直以尚礼重德、经济天下的四书五经作为选拔人才的内容,劳动技艺从来就不是他们要考查的范畴。为何创造一切的劳动者却被他们所创造的一切所轻视呢?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鄙视劳动。

  要感知劳动教育有多重要,我们就必须先充分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劳动史。是劳动把人的双手解放出来,和猿揖手相别;是劳动让人类学会了取火,得以在强敌环伺中度过漫漫长夜;是劳动促使人类学会了制作工具,摆脱了食不果腹的窘迫。我们也许不能明确地阐明“体认”“体会”“体味”“体察”“体验”等一系列词语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但这些指向认知的词语全都强调“体”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海德格尔认为: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人类赖于发展的所有知识,都离不开人的亲身体验。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社会强烈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的劳动者,与之匹配的劳动教育也发生了彻底的革新。相比于古代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和具有浓厚工匠气息的师徒相授等劳动教育形式,当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一是古代的劳动教育大多由民间人士组织实施,而当代的劳动教育由政府部门以行政要求的方式开展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二是古代的劳动教育形式都与其他社会活动缺乏协调和关联,而当代的劳动教育则是以学校为基点,紧密联系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相应劳动技能和品质的劳动者。其三是古代的劳动教育缺乏规范和制度,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而当代的劳动教育由教育部门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育的开展,监督整个教学过程,并关注教育结果。可以说,从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看,当代的劳动教育远胜于古代。

  虽然当代的劳动教育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待遇”,但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并非毫无问题,有些问题还需我们设法消弭。一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鄙视体力劳动的偏见的影响,努力让自己成为“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一直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也未能例外。这一点,从每年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悬殊的录取分数就可以看出。二是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全,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纯粹的、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在创造性劳动方面缺乏意识和进取之心。三是有些学校割裂了劳动和教育的联系,出现了“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内承包劳动实践基地的责任地,校外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从未对这些劳动实践作过技能性或思想性的指导;有的学校重视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的教育,但学生鲜有劳动实践的机会。这些关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或做法,阻碍了劳动教育在促进“全人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价值作用的发挥。

  基于时代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五育并举”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作手工、烹饪食物、种植作物等劳动,不单单是肢体的动作表现,更是知识的躬身修行过程、学习的身心体验过程、道德的锻铸培育过程。教师只有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其次要与时俱进地遴选劳动教育内容。近几年来,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在基地上挖垄筑畴,翻地耙土,点豆种瓜,忙活自己的责任地。我们认可这样的做法,但不认为这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学校劳动教育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是劳动品质的教育,一是劳动技能的教育,但两者都离不开劳动实践。辛勤劳动体现了劳动教育最重要特征之一的“出力流汗”,它与诚实教育一起塑造学生的意志品格和道德观念,劳动实践基地理应为他们提供体验和锻铸的场地。劳动技能教育以书面教材结合实践传授劳动技艺为主要内容,杜威“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为劳动技能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师可依托各类课程传授家电维修、烹饪、小制作、小发明、种花植草等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实际劳动技巧,促使学生的成长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技能性劳动的培养,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性。

  最后还要把劳动教育落实到高效的教学方法上来。在这方面,教师要改变学科偏见,意识到劳动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一样,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根据学科特征研究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诸多前沿教学理论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良策。方兴未艾的项目化学习主张把生活中碰到的结构不良的问题,设置成驱动性任务,通过分项推进的方式,展开自主实践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历程,以习得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个学习理论为解决具有复杂性、持续性和实践性特征的问题而生,正好契合了劳动教育的本质特点,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劳动教育。STAEM 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五个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当面对特定任务时,学生通过创意设计、动手制作、产品生成、成果展示等环节,把创新、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富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要素,为创新性劳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大概念教学是一种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习跟现实生活的联结,主张整体设计,注重运用迭代逻辑的学习方式。运用大概念的教学理念来设计劳动教育的方案,也是劳动教育的一条崭新路径。更可喜的是,近几年新兴的跨学科教育,更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因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目标都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而这类问题又大多是广义性的劳动问题。融通学科壁垒意味着劳动教育能得到各个学科知识的滋养,因而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可附着于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而得以实现。

  讨论古今劳动教育林林总总的问题后,我们不禁想问,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对此,我深以为然。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