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远丝
广东省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雷州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早在公元前就有古书记载的“干鱼传统技艺”流传至今。从教育视角研究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的问题成为当前非遗传承的新着眼点,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探讨非遗技艺与小学社团教育融合的适切性,为“非遗课程进校园”提供有益借鉴。
湛江市第八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良好,曾举办过“非遗传承中医行”活动、湛江本土文化博览会、传统蔗糖非遗技艺研学活动等等,丰富的经验为成立非遗技艺社团提供了支持,该社团现有 18 名五年级学生。本研究将以该社团为研究对象,以湛江干鱼传统技艺为活动主题,通过行动研究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社团形式融入小学社团教育教学活动的可行方案。
一、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
1. 阶段目标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独特的湛江干鱼传统技艺,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
2. 活动内容
本阶段共3 周:第1 周,以湛江市2007 至2021 年公布的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导入,引出独特的湛江干鱼传统技艺;第 2 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百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收集干鱼技艺信息,并积极思考;第3 周,开展研学计划方法指导课,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跟随家长或小组集体行动走访调查,完成制作调查问卷、采访稿、分工明细表、确认拍摄方法等任务,探究学习干鱼制作技艺。
3. 阶段小结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师生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咸鱼”“干鱼”“一夜埕”等在制作方法、腌制时间、口味、肉质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学生、家长还提出到干鱼技艺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分工合作的观念较弱,很多都是“单打独斗”;二是对探究活动认知不深,内容未紧扣技艺的核心;三是羞于表达。
(二)第二阶段
1. 阶段目标
邀请干鱼技艺传承人,召集家长志愿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干鱼制作技艺。通过真实体验,将干鱼制作技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活动内容
本阶段共3 周:第1 周,各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报第一阶段的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注意事项;第2 周,随机将学生分成3 组,小组合作制作干鱼,在传承人、志愿者及社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精选、清洗、开片、浸泡、盐腌、晾晒、回鲜等7 道工序;第 3 周,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中再次制作干鱼,并于“问卷星”反馈所遇到的问题,老师收集整理后,开展方法指导课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研学,在调顺干鱼技艺博物馆采访馆长,在遂溪江洪码头向当地手艺人请教如何晾晒、回鲜、防腐、防虫等问题。
3. 阶段小结
该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综合实践研究技巧,用文字记录、采访,统计数据,动手实践、宰鱼,绘制干鱼制作全过程,综合运用了语文、数学、劳动、美术等学科知识,学会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社团老师精心设计并开展了研学方案设计课、干鱼制作专题研讨课、家庭体验课,学生能在各种课型中学习深入探究的方法。这一轮整体由学生主导,社团老师实现“帮 —导—扶—放”的角色转换。但研学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教案要更加细致化,亲子学习中,家长对使用刀具这个环节有所保留,没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动手学习。
(三)第三阶段
1. 阶段目标
举办新时代干鱼技艺创新与推广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汇总和成果总结,形成宣传小短片。在说写活动和视频制作中再次回顾,启发学生思考。
2. 活动内容
本阶段共3 周:第1 周,开展以“干鱼是否是不健康的食物”为主题的辩论赛;第2 周,学习撰写研究报告,主题为“湛江干鱼的创新与推广之路”;第3 周,举行“最佳影片”“最佳非遗研究小使者” 评选活动。
3. 阶段小结
该阶段的目标基本完成,活动效果良好。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在小组内锻炼了团队合作、交流、辩论、资料整理的能力。还对干鱼的咸度、晾晒工艺、亚硝酸盐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并自发请教科学老师,完善和丰富辩题需要的内容。《“非遗+”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一文指出,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创设研究报告环节,学生的整理、汇报、深度探索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视频制作优美,富有童真。
二、研究结论与反思
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发现,非遗技艺社团成员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与热情普遍有所增加。不少学生与家长表示愿意参加下一轮的非遗文化活动。
在学习和展示的过程中,湛江干鱼传统技艺得以再绽光芒,学生汲取了湛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本研究亦有助于湛江市第八小学打造独特的“非遗课程进校园”品牌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缺乏专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社团的痛点,部分社团老师意识不够强,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跨学科知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容易产生挫败感。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传播。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在社团建设、非遗传播中,除了为孩子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外,更加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非遗传承当中来。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玩出学问:‘ 双减’ 背景下社团创新建设与探索” (2022YQJK25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