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力量,元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4 16:53
左开俊
说起我与苏州的缘,跟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不无关系。先生笔下的江南对年少酷爱文艺的我是一种致命的诱惑,青砖黛瓦、桨声灯影、寒山听钟便成了我上学的动力。一晃来苏城求学,且定居此间已整整23 载,现在想来,不论是充满灵性的太湖石,还是美不胜收的楼台轩榭,抑或盘曲嶙峋的古树老藤,甚至博古通今的泱泱人才,都离不开孕育他们的一种精神元素——阅读之风。
青涩之年来吴江从教,总纠缠于传授书本知识与站稳三尺讲台间的交集。心怀远大和精彩,便心甘情愿地投入阅读的襟怀。起初,只在教学上偶有不惑时,才愿意挤出时间到图书馆的书海中去查询源头,去了解真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演化成了另一种习惯,那就是一有闲暇时光,便在校园的一隅觅得一幽静处,盘膝而坐。一壶清茶,一本好书,一段时光,目守文字,让沾满油墨香的指尖触碰我的心灵。江南的风,总有让我诉说的某种冲动;琳琅的书,总能让我在迷惘时寻觅到正确的方向。阅读中,总有那么一抹香,让你百闻不厌;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催你在贫瘠中发芽。渐渐地,我在教学上逐渐崭露头角,播撒在学生心田中的读书种子也在悄悄萌芽。风风雨雨数十载,承载着灵魂的那把吉他,在幸福中嘹亮而肆意地奏响;承载着教学反思的那些言语,在专业刊物上一次又一次呈现。有书陪伴的日子,真好!
而立之年,膝下有一女,从小好动恶静。古人云:“万事尽如秋在水,几人能识静中香。”为了让女儿体味静的韵味,我常带她去感受阅读的氛围。潜移默化间,她学会了徜徉于书架前,细挑慢捡,后捧书盘膝而坐,默而阅之。伊始,图片丰富的小儿书是她的首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内外名著逐渐闯入她的视野。在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某日,为了检阅她在阅读中的成长,我就《三国演义》中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段话考她。我问:“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你对此人印象如何?”女儿答:“该段描写的人物是张飞。此人长得壮,声音响,脾气火暴,一介莽夫。但是,桃园三结义、力斩邓茂、三英战吕布、断桥一吼、夜战马超、义释严颜等也体现了他的忠勇义。”忽然间,我愣了一下,顿悟女儿长大了,已养成了思考与分析的习惯。而这一切的成长,真要感谢阅读对她的启蒙与滋润。南宋理学家魏了翁曾言:“静阅岁时信,动观天地仁。”
有空常与女儿结伴一起共读同一本书,我总是“处心积虑”地抛出某个话题,引导其了解和分析某人的行为或某地的人文,然后与书本上传递的信息、情感相结合。譬如为了使她更深层次地揣度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们还特地趁暑假去了一趟凤凰古城。我们不仅领略了沈老笔下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见证了紫红沙石砌成的城楼,欣赏了沿沱江而建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明清古院,更懂得了静静流淌的沱江所孕育的苗族优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阅读牵引着我们寻觅了众多历史足迹,品味了众多人生绝唱。
步入不惑之年,背负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多重压力,容颜日益苍老,精力日益衰退,烦恼日益增多,但每每伏案懈怠或愁苦交迫之际,抽屉里总能有一本好书,让我随手索而读之。顷刻间,总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之气,温馨而洋溢全身。
阅读之风静静地吹,吹遍了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令繁忙的人,停下了急促的脚步,享受人生应有的安详;令痛苦的人,放下了沉重的枷锁,迈向没有雾霾的天地。日月轮回,世道沧桑,阅读之风,亘古不变地吹绿我们心灵中的那片湖。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