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概述,必要性,培养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6 15:07
陈平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语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基础学科,而形象思维是和美的画面相链接的。语文学科始终是伴随着美感教育的,因而语文阅读文本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素材。本文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作出概述,进而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文章对于做好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基础性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能力;概述;必要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 (2023)09-002-01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审美内涵的学科,教师对教材中审美素材的挖掘与利用,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背景下,在学生具备了审美的意识与能力之后,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为学生今后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要求完全一致,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本文以审美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概述
语文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因而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人们常常说,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这表明形象思维的内涵要远远胜过抽象思维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思维再造或者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它没有美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音乐的听觉吸引力,但其语言表达的画面感和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丝毫不亚于艺术类课程。因此,语文学科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渗透,就一定能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让审美教育伴随学生成长。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材料时,是以美好的形象参与思维的审美过程。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先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石螺坑瀑布,先对瀑布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欣赏庐山瀑布的视频。最后,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学生就能够很快进入状态,欣赏诗中意境的美。李白的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瀑布画面。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冲击力,感悟其中的语言美。可以赏析“疑”字使用的妙处,“疑” 表明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又饱含作者的惊叹!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赏析,提高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要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悟美、欣赏美、再造美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但在具体的教学落实中,却存在表层化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被浪费,语文教学的效果却没有明显提升。对此,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策略时,教师应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进行真正把握。
1.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指向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平时看待事物之时,会以审美鉴赏的眼光来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对事物的美有更细腻的发现,这将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同时,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所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能力培养这一任务,与当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2.符合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重要,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是综合能力,在提升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想象力、和感知能力等,并进行培养的过程,同时,还是对学生不断发现、体验、鉴赏和创造美过程的培养。在学生具备了这些语文学习能力之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魅力,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息息相关。
3.符合新时期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灌输式教学只会局限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会不断提升,这样学生美学意识会不断提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能力培养任务,将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审美感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考虑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之后,设计科学的审美感知力培养方案。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情境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机会,逐步实现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关于荷花的具体描述内容,在网络中搜集对应的图片和视频,并结合课文情感来配乐,通过直观性和音乐性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以及边看边听的学习之后,对于荷花之美会有真切的感受。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对自己课文学习感受的表达之中,在相互分享中实现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深层次感知,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就得到了顺利培养。
2.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随着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改编,当下大部分语文课文中都配备了精彩的插图,虽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生课文理解的难度,但由于插图只是对教材中某一瞬间的描述,所以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发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要充分加以运用。例如,在教学《小池》古诗文时,教师不要着急对诗句进行讲解,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对插图观察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表达插图中看到的景物,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景物?并对其原因进行说明。学生在观察和表达插图的过程中,会进入丰富的想象之中,这样学生就好像真正进入了初夏池边美景的欣赏中,有效达成了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有效培养。
3.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发现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找春天》课文前,教师或是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室外寻找和观察春天,并在课中对所见所感进行共享,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课文的讲解,学生对于春天美的感受更加全面,接下来的审美创造也将更为顺利。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等方面出发,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持续有效地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红.追寻那一抹美丽——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2014(09):174+176.
[2]李淑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 2015(01):112-113.
[3]张文学.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 2015(04):89.
[4]陈小平.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05):96.
[5]徐海艳、吴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03):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