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安,开发,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29 20:28
文/ 西安外事学院 张迪 责任编辑/ 常予莹 861563981@qq.com
会展业以其1:9的带动作用受到城市发展的青睐, 会展场馆的建设是会展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承接大型展会活动, 建设会展场馆是城市所必须,而大型场馆一旦建立, 各项成本的支出决定后续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根据UFI发布的《2023年全球展览场馆地图》(World Mapof Exhibition Venues2023) 显示, 2023年全球共有1425个室内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场馆, 全球室内展览总面积达4210万平方米。欧洲拥有全球最多的室内展览面积(1570万平方米), 其后是亚太地区(1540万平方米)。在场馆数量方面,欧洲展览场馆数量达497个, 为全球第一, 其次是亚太地区(404个) 和北美(352个)。世界五大场馆中, 中国占据前三席, 所持室内展览场馆总面积占全球总量的29.3%。西安与内陆大部分城市相比, 会展业发展相对较好,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 虽承接了很多大型、知名展会, 但在场馆开发与利用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定位
(一) 大型会展场馆的界定
会展场馆是指由从事会议展览活动的主体建筑和辅助功能附属建筑组成的大型建筑综合体, 以及想配套的设施设备和服务, 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参照国家展览业协会(UFI) 分
类标准, 按照室内可租用面积, 将5000-19999平方米称做小型会展场馆,20000-49999平方米为中型会展场馆,50000-100000平方米以上为大型会展场馆,100000以上为超大型会展场馆。
(二)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总占地面积875亩, 建筑面积83万㎡, 分两期建设, 一期已完成室内室外总展览面积超过13万㎡, 其中2个16,000㎡超大展厅, 4个10,000㎡标准展厅, 是国际公认的布展效率最高的平面布局展厅。室内净展览面积共计72,000㎡, 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3,344个, 室外展览区四片, 总面积50,000㎡。可提供159个地上车位以及地下两层5926个停车位。
(三)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特征
1. 政府投资建设
大型会展场馆的经营模式按照国内和国外分为两大类, 国外会展场馆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产权国有的德国模式,会展场馆产权私有的英国模式以及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美国模式;国内会展场馆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国家进行投资并且经营的国建国营模式, 政府投资、市场化经营的国建民营模式, 私人资本投资、场馆经营公司管理的民建民营模式以及外商投资并管理的外商投资外方经营模式, 而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北临世博大道、南临会展二路、西临西会展路、东临会展路, 项目投资主体为西安浐灞生态区会展事业发展中心, 建设主体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总投资额38.98亿元, 年投资额8亿元。
2. 运营引入“主场制”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首次引入“主场制”, 促进西安市会展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推动市场化进程, 提升西安市会展业的市场服务能力。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实施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运营战略,整合优势资源, 围绕四大定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平台,塑造“西安会展” 金名片, 发挥品牌优势, 积极承接承办国家级、综合型、国际化的会展活动, 以国家级服务品质高质量完成各项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和运营任务, 引进和策划高层次国际会展项目,促进更多国际知名会展项目和企业落户西安, 促进“线上+线下” 展会融合发展, 不断放大会展活动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切实推动西安经济发展。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数字会展发展需要加强
一是数字会展发展需要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会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展览模式, 西安数字会展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数字化应用不够广泛, 缺乏创新性, 数字会展产业链条相对薄弱, 对于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而言, 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缺乏数字化环境下的营销经验。
(二) 与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存在差距
改变场馆的经营模式可以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 实现高效、环保、低碳、绿色、节约、健康的发展。同时这样既是会展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会展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三) 与绿色、环保理念要求存
在差距
展台搭建是否符合绿色搭建标准,展台搭建还存在严重的环保问题, 当一个大型展览结束后, 展馆内废弃的展具、展板等垃圾堆积如山, 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加重了垃圾处理的工作量。此外, 参展商考虑到成本以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并没有普遍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进行展台搭建。
(四) 场馆的利用率仍需提高
西安国际展览中心作为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导型建筑, 政府主导型展会品牌化、国际化程度较高, 但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此外由于场馆初期建设投入大, 运营成本高, 后期由于利用率不足, 场馆的维护费用依然巨大, 导致场馆无法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实现收支平衡。
(五) 会展场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会展场馆的建设对会展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展专业人才缺乏, 尤其是会展场馆管理方面的人才更少, 擅长组织策划、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会展人才较为缺乏, 会展场馆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对大型会展场馆的管理造成困难, 不利于会展业的发展。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一) 从会展场馆自身角度
1. 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
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 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发展应当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关联,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 分析当地的产业链, 将产业链进行细分, 寻找适当的新型的展会题材, 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
2. 建立绿色展馆
把场馆建设成为绿色展馆, 引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例如慕尼黑新国际博览中心的雨水回收、光伏屋面、生态绿廊体系等, 因地制宜地将国际成熟的环保技术、方法与经验运用在展馆的建设与运营中, 并坚持节能、节水、节材、低碳等发展原则。
3. 有长远发展规划
在建设会展场馆时要兼顾城市长远发展和会展中心发展两个取向, 采取分期开发策略, 应当结合市场需求,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经营期间也要不断提高场馆的设施水平, 注重观众体验, 不断创新发展。
4. 注重多元化融资模式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为政府投资建设, 会展场馆的建设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但也应当积极接收企业的投资建设, 注重各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场馆的经营过程中除了展馆费等展会收入, 应当注重其他形式的收入, 比如, 会展场馆的广告费收入, 企业的冠名权收入等。
5. 精细会展场馆的服务流程
建立“以人为本” 的核心竞争力是场馆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在会展场馆服务的各个方面,场馆的服务分为场馆内部服务和场馆外延服务, 内部服务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服务, 可以成立“客户服务中心”以监督内部服务, 场馆外延服务主要体现在逐步加强产业链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全方位提高场馆智能化服务水平。
6. 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
社会公共形象的建立有助于展会的招展招商, 有利于场馆本身品牌的树立, 大型会展场馆应当注重社会公共形象的树立, 注重发挥自己的公益性功能,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促进会展场馆形象的提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传承优秀文化, 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最终以达到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的目的。
7. 注重吸引培养场馆管理专业人才
好的人才对于大型会展场馆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应当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 包括管理人才, 要求管理人才有长远的目光。建立相关的人才管理和制度以及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 结合薪酬制度以及考核制度, 避免人才流失。
(二) 从政府角度
1. 优化展会审批制度
从整体上说, 目前大多数展会实行的管理体制都是审批制, 展览会的类型和特点不同, 具体规定也就有所不同, 良好的展会审批制度有助于会展业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的展会审批过程都过于繁琐,程序太多,太复杂,而且是多部门审批, 限制了很多国外参展商参加的积极性, 对于此,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方案改变这一现状, 建立统一的展会管理办法, 解决审批不协调的状况, 尽量避免重复办展现象,理顺政府定位, 处理好政企关系, 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
2. 搭建政府主导的会展经济平台
政府应当提供一些公共产品的服务, 包括政府对会展业的市场推广以及宣传, 对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的提供, 以及该城市的航空、交通旅游、酒店、目的地管理公司以及搭建公司的协调, 进行一个整体的联合促销, 给市场以及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实现政府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3. 鼓励场馆之间的合作经营
政府应当出面协商, 促进不同特色的会展场馆的合作经营, 通过制度规定, 促进共同发展、共担风险, 避免不同展馆之间的无序竞争, 避免重复办展, 同时可以将不同展馆之间的优势进行组合, 优化管理模式, 有利于会展场馆的发展。
4. 注重会展场馆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建设
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应当注重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建设, 建设有足够的休息、娱乐、停车场所, 与会展场馆的长期发展相结合, 使会展场馆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对于城市建设而言, 尤其是二线城市, 培育自己的会展品牌至关重要, 要和当地的核心产业优势相结合, 和该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相结合, 联系自身的区位因素, 依靠本地市场以及合作商的意愿和机遇, 加强整合能力, 凸显自身的品牌价值观,培育城市的会展品牌, 注重场馆与城市的一体化, 打造集会展、旅游、商务于一体的产业区, 利用场馆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深入发展会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