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成曦╱圖文
宋代著名文豪蘇東坡曾寫過一篇著名的《豬肉頌》:「淨洗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燄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人被貶黃州時,當地羊肉很貴,豬肉便宜,便琢磨豬肉做法,其中的核心語句:「柴頭罨煙燄不起」——這就是強調用微火來煮燉的意思,若以現代的烹飪理念來看,這種烹製方式還真是非常合理的。
俗話說 「諸肉不如豬肉香」,豬肉好吃,也確實值得為豬肉寫一篇頌詞。很多人一聽到豬肉,便提不起興趣,在大眾印象中,牛肉比較高級,像日本神戶牛肉,美國、澳洲的安格斯牛肉都常在諸多的高級餐廳中出現,好的雪花牛肉價格不菲,且牛肉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部位,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西冷、菲力、上腦、下腦、眼肉、黃瓜條、T骨……而豬肉無非就是腿肉、五花肉、里脊肉、上排肉等等部位,再精細點,能知道梅花肉、臉頰等已經很不錯了。殊不知,豬肉也可以分出許多非常細緻、精巧的特別部分,一點也不比牛肉的細分部位少,我列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部位吧。
豬肉細分種類繁多
豬臉,平時吃豬臉的機會不多,滷味店常有賣豬頭肉,但和豬臉不同,豬臉主要是吃面上的皮。豬肉檔上很少有賣,因此很少有人吃過新鮮的豬臉,大多是整個做成臘豬臉。我在徽州黟縣吃過當地的臘豬臉,蒸熟後切片吃或炒冬筍,口感與普通臘肉不同,勁道彈牙有嚼勁,非常考驗咀嚼肌,可謂「吃豬臉練人臉」。
頰骨肉,就是豬的面部臉頰骨上的肌肉,一隻豬只有兩塊這樣的肉。我們常說動物活動得最多的部位最好吃,而豬活動得最多的部位就是嘴巴,所以這塊肌肉的口感最好,滑、嫩的同時也帶點彈牙感。在閩西地區稱它為「活肉」,因為用筷子夾起一片頰骨肉時,肉片會抖動起來像活的一樣,因此叫「活肉」。切片炒辣椒,或白灼一下蘸當地的小黃椒醬油,好吃至極。
花青,也叫青肉,是豬臉頰上連着面部肌肉的外層肉,嫩是花青最大的特點。因為富含面部脂肪,整塊花青看起來,像塊肥豬肉一樣,但是經過簡單的改刀處理,將花青切成肥瘦相間的薄片或小肉條,經過旺火爆炒後,那些白色的肥肉部分呈現出來的是半筋半油脂狀態,口感軟中透着韌且脂香濃郁,完全不是肥肉的口感與滋味。
鼻樑肉,說的可不是兩個孔的豬鼻,而是豬鼻裡面連着的那坨肉,可想而知它有多大。即便一隻豬再肥大,也只有兩塊鼻樑肉,不多於二兩。鼻樑肉比較軟,我一直覺得有股騷味,並不是很喜歡,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吧。
牙臼,豬大牙下面連着皮的那一部分,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噁心?畢竟是連着牙,必須處理乾淨才沒有雜味。經過刮淨、灼燒、焯水後,才能夠充分展現出它的魅力。經過處理後切片的牙臼肉,看着與普通帶筋的肉區別不大,但也有重口味者喜歡連着牙齒整塊蒸熟了吃,覺得這麼吃才有味。我也試過,只要看到牙齒沒有心理負擔,味道還是不錯的。
丫角,就是嘴丫角,豬嘴巴上的兩個角位。豬整天都在動嘴吃東西,因此這嘴丫角可鍛煉得相當出色。一隻豬只有兩個嘴丫角,這塊丫角的處理是一個細緻活,刮淨微微灼燒後方可烹製。把丫角切到只剩那個角位,然後用薑葱鹽水煮熟,沾着醬油入口慢嚼,鴨胗般爽脆,但韌性更大一些。切片炒也好,但火候要把控得好,不可炒過硬,家中若備有老滷水,滷製後吃也是美味。
天梯,即豬上顎的軟骨。雪白,一層一層像波浪般連着的階梯狀,因此叫做天梯。一隻豬只有一片,通常市場上是連着豬舌一起賣。天梯處理起來還是比較麻煩的,正確的處理應該要焯水後刮去表面那層白色膜才能進行烹飪。福州的一些傳統豬雜撈化店常常會有,與眾多豬雜煮在一起,煮熟後呈半透明的白色膠質狀。天梯本身並沒有甚麼味道,通常沾魚露食用方有些鮮味,但口感好,脆嫩。(下期待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