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輝╱圖文
台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先生是我敬重的前輩。12年前,他在寧波慈城推出了《母親的藝術》展覽,邀我去看。
我到慈城已是黃昏,暮色下的古城最像古城,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像是一艘艘夜航船。乾枯藤蘿下的門庭,粉牆鑲嵌了青石鏤空的雕花窗,都是我兒時的記憶。古城街名有從前的子孫巷、察院巷,也有民國時期的民權路、民生路,還有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解放路、人民路,猶如時代留下的墓誌銘。歲月的新痕與歷史的舊迹不期然而然地相遇,不禁感慨。
70年代黃永松在台灣創辦《漢聲》雜誌,一直以民間姿態採取田野調查的手法,完成了大量的民間文化收集整理工作,調研保護了數十種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2006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最佳行家出版物」。他本人獲得了馮驥才基金會授予的「中國民間守望者獎」,在我看來那是馮驥才向黃永松的致敬!
在慈湖南岸的走馬樓飯莊吃飯,黃永松清臞的臉上綻放出田野考查的豪放。我問他,你怎麼會選擇慈城?他說:最初是經營「老外婆」針線的忻蘋,看到我出的《女紅》書來找我。我們談到傳統文化與製造業的銜接,而工藝是最直接對口的,於是就有了《母親的藝術》展覽。
《母親的藝術》展覽設在馮岳彩繪台門,分女紅、中國結、紡織、刺繡、剪紙和藍印花布6個主題,匯聚了各地華人工藝大師的精心之作。最亮麗的是女紅館,進門猶如探身大家閨秀的內房,紅木牀額圍了紅綢金字,繡上繽紛的花卉,龍在飛鳳在舞,還有戲水的鴛鴦,針針絲線,懷有少女情懷。主人陳曹倩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的媳婦,她赴美留學時,姑姑送她一條親手縫製的「百納被」,由兩千多塊六角形的布片手工拼綴而成。陳曹倩說,女紅對我來說是親情的記憶與夢想的呼喚。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女博士回台灣成立了「女紅坊」,致力推動女紅藝術的發展。女紅館分四個場景:待字閨中、出嫁、生子和相夫教子,囊括了一個女人的一生。
惠山泥人展分粗貨、細貨與工藝手法三項,細貨最精彩的是手捏戲文,大多出自昆、京角色,宛然如生。捏人十八法、彩繪七法與裝光四法,詳實如教科書。展出的惠山泥人全是《漢聲》的藏品,說來挺有趣,當年無錫民間藝人生活還不富裕,黃永松為了完整反映惠山泥人的製作過程,答應買下所有加工的作品。沒想到如今成了孤品——沒人會了,即使有也捏不出那股神韻,因為以前手捏戲文的藝人都是戲迷,生旦淨丑各種角色,還有杜麗娘的三篤板裙衫、白素貞的蘭花指、閻婆惜的冶艷裝飾都是惟妙惟肖,甚至連無錫惠山泥人博物館也拿不出這麼精美完整的作品。
慈城的小巷很別致,一堵用殘磚破瓦砌成的牆,那是從前窮人家蓋房子沒錢買磚,靠撿富人家丟棄的剩磚舊瓦,拼拼湊湊,再添些石塊,一層層壘起來,磚瓦夾雜,厚薄不一,縫隙間抹點黃泥石灰,憑藉高超的手藝砌起了平整挺括的牆,竟然充滿了現代藝術的美感!黃永松稱它為「拼布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