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与对策探讨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中医药,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 发布时间:2024-07-07 10:08

  徐英 赵红梅 张云涛 李浩源

  【摘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把振兴发展中医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理论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创新不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保障体系建设和中医文化传播不够等问题,以唐山市为例,从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医改工作、中医文化建设和医保政策调控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提出解决中医药发展难点重点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6-46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中医药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实现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的奋斗目标。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创新不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通过以唐山市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剖析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提出解决中医药发展难点重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中医药服务机构数量、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情况

  唐山市现有中医类别医疗机构704家,其中,中医类别医院44家(三级甲等2家、三级管理1家、二级甲等8家、二级管理8家、一级及未定等级25家)、门诊部13家、诊所647家。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6650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79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9人。

  1.2 专科、学科建设情况

  现有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市级重点专科5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5个。

  1.3 中医药人才配备情况

  (1)中医药师承教育情况。现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河北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整体数量和水平在全省处于上游。

  (2)名中医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术经验继承人情况。现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4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省级名中医11名;市级名中医24名;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及特色人才17名,省级优秀临床人才及特色人才6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1人。

  1.4 国医堂建设情况

  全市共建235家国医堂,已提前实现2025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全覆盖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国医堂46个,其中综合医院建设国医堂9个,县级公立医院5个,厂企综合医院1个,民营综合医院3个。各中医院建设名医堂4个)。

  唐山市目前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家、省级中医药强县3家、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2家、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单位1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试点单位16个、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7家、河北省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3个。

  2 存在问题

  (1)中医药管理体系还需加强:包括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等[1]。

  (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薄弱:中医药服务能力特别是治未病能力建设和康复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

  (3)服务体系创新不够[3]:提高中医院的医疗服务利用率,改进中医药服务的方式势在必行,提高中医药服务的现代科学性,改善中药汤药的口感,缩短中药起效的时间,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靠性和舒适性都是很必要的和重要的。

  (4)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继承不足[4]: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培养、评价体系还需更加合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5]。

  (5)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 中医医疗服务范围窄, 项目数目少, 定价偏低, 有些项目甚至低于成本[6]。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治疗方法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目录范围, 比如只适用于保健和养生防病, 不能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偿范围[7]。

  (6)中医文化[8]传播不够:中医学需要认真思考、准确定位、肩负起责无旁贷的重担,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中华文化走向、影响世界的重要手段[9]。

  3 对策建议

  3.1 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

  (1)加强党的领导: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置党组织,并加强医护人员对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日常学习,确保中医药走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10]。

  (2)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设立中医科(股),加强对区域内中医药各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11]发展方向。

  (3)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中医药专项经费,市级每年不少于200万、县级每年不少于50万,用于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中医药宣传科普等。

  3.2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加大中西医协同发展: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配置中医诊疗设施,配备中医师、中药师,设置中药房(或共享中药房),实施中西医协同发展项目,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2)提升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建设、康复能力建设。三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以及设施设备齐全、康复诊疗技术规范、人才培养能力强、康复综合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康复中心和康复平台,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及康复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优势作用。

  (3)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全市所有国医堂均配备中医师(非旗舰国医堂可采取多点执业方式),组织国医堂适宜技术培训,延伸中医药服务半径,重点培训推拿、小儿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基层群众急需且操作简单、效果突出的治疗技术。

  3.3 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创新

  (1)建立中药代煎煮+配送“半日达”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或是有省级资质的代煎煮企业与国医堂开展中药代煎煮业务;建设中药代煎煮平台,由市中药药事质控中心(市中医医院)日常监管。通过中药代煎煮+配送“半日达”体系的建立,减少群众就医之后等药时间,提高中医药服务半径,提升中医药的便民性。

  (2)组织开展膏方节:组织唐山市冬春季膏方节,通过开展品尝膏方、体验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群众对口感好、疗效佳的中药膏方的认识,打破群众对中药汤剂、颗粒口感不好的传统思维,助力中医药由就诊向日常保健转变。

  (3)完善制剂室建设:鼓励支持三级以上中医医院与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高水平制剂中心,加强中药研发转化能力,增加院内制剂种类,提升院内制剂水平。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完善制剂室建设,积极申报院内制剂。

  3.4 实施中医药人才强基计划

  (1)开展“凤凰英才中医学者”培养计划。在“凤凰英才4.0”政策基础上,加大对中医药人才引育力度。持有凤凰英才卡的中医药人才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享有课题申报、科研立项、职称晋升等优先权利。

  (2)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提升2个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能力,发掘规培基地潜力。持续开展“西学中”培训和师承教育[12],实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蓬勃发展、中医规培提质增效、“西学中”人才“翻两番”的目标。

  (3)建立市级知名中医药专家评选机制。组织市级知名中医药专家评选活动,建立评选机制,对获评知名专家的医师,按规定提高诊疗费用。

  3.5 加大医保政策支持

  (1)扩大中药医保支付范围: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对部分慢性病病种实行按人头付费。对部分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探索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不断提升中草药报销比例,对住院患者,实行部分中草药医保全额报销,减轻群众住院医疗费用负担,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占比。

  (2)建立稳定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疗机构从正规渠道采购中药饮片,落实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加价25%以内的标准。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兼顾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3)DIP支付向中医药倾斜:对遴选出的中医优势病种施行同病同效同价(或标准分值加成)的政策。同时对中医医院赋予相同级别综合医院相同的权重系数。增加中医特色治疗的病种分值,对中药饮片费与中成药费用之和占总药品费用比例大于等于50%的,该病例分值加成2%~5%。对使用针刺、艾灸、刮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制定明确合理的加成和奖励标准。

  3.6 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1)建立稳定的专家义诊机制。二甲及以上中医医院针对本地多发病、常见病,组建有针对性的中医药义诊专家队伍,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义诊活动。通过中医专家面对面为群众提供义诊咨询,为群众提供推拿、按摩、耳穴压豆等中医药特色疗法体验等,增进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喜爱,实现三级中医医院义诊全覆盖。

  (2)开展举办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依托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组织中医药专家深入机关、社区、校园、乡村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讲授中医药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养生保健知识。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知晓率,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水平。特别是可以开展中医药文化农村及农民普及计划[13]。

  (3)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游活动。充分发挥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游”中医药科普活动,以基地场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14-15],使更多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教育与服务。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6-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李大宁,桑滨生.关于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的探讨 [J].中医杂志,2012,53(9):721-723

  [3] 邱鸿钟.现代卫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

  [4] 洪净,张欣霞.浅谈现代教育模式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J]. 中医杂志,2014,55(22):1978-1980.

  [5] 郑晓红. 中医文化研究的时代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152-1154.

  [6] 刘超,徐程,刘国忠,等.医疗保险对中医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 [J].中医杂志,2012.53(15):1285-1287.

  [7] 刘超,徐程,刘国忠,等.医疗保险对中医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 [J].中医杂志,2012.53(15):1285-1287.

  [8] 何星海.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中医药文化,2011(2):1.

  [9] 刘洪,李文林.习近平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22(3):172-176.

  [10] 李娜.中医药如何走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路[N]. 中国中医药报,1版2023.3.23.

  [11] 郝金生,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式与方法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289-291.

  [12] 欧阳震梅.中国共产党与中医药的百年传承创新[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2):38-50.

  [13] 许嘉璐.中华文化要走向民间走向世界[N].中国青年报,2011-11-28(2).

  [14] 杨金生,王莹莹.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649-653.

  [15] 肖红梅,叶利军.试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6):80-82.

  [2024-03-06收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