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经络诊察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经络诊察,治未病,防治应用
  • 发布时间:2024-07-07 10:10

  刘倩

  【摘要】 经络系统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举足轻重和至关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中,可通过经络诊察方法了解经络的状态,发现异常经络,针对性地调整经络,使其畅通,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 经络诊察;治未病;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6-472-02

  经络是古代中国智者观察研究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完整的形态学基础和功能体系,能够反应和干预机体生理病理状态,通过干预经络状态能够改善机体状态,并在“治未病”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灵枢•经脉》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作为人体的基础结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不但在结构上贯连结合整个人体,而且作为人体主要的气化场所,在生理和病理上发挥着涉及全身的统筹协调作用。

  经络诊察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物理诊断方法,通过经络诊察反应经络的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提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1]针灸治疗前必须先诊察经络的虚实。医者用手触摸经络,循推经络循行的缝隙,按压和弹拨分肉之间,通过指下的感觉,察看经络有无异常变化,判断是否有异常的经络,然后进行辨经、选经、选穴的治疗环节,进行针灸治疗。

  1 经络诊察的方法

  经络诊察的方法包括5种,简单概括为:①审,即审视体表皮肤的色泽、脉络的异常;②切,即切压全身体表经络脉动的异常变化;③循,即用拇指指尖沿经络向心方向循推经络所存在的缝隙,了解肌肉缝隙中的异常变化;④按,即用手指按压穴位,了解深部肌肉、筋骨缝隙中的经络异常及患者感觉;⑤扪,即用手掌鱼际扪抚额头、胸腹、后背等,了解局部润泽、枯燥、寒热等[2]。

  1.1 审

  审视经络循行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瘀斑、瘀点、丘疹、皮疹、色泽异常等。《灵枢• 经脉篇》中提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说明通过络脉的颜色可以了解经络的虚实寒热,如色青一般代表寒证、痛证,红色代表热证[3]。有些疾病在发病时,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异常,如哮喘常在患者肺俞或风门处有异常;有些胃病患者在膈俞、胃俞、脾俞有异常;妇科或痔疮患者在腰骶部八髎处有异常;如突然出现腰背疼痛,在膀胱经上(如委中穴)有突出的血络充盈,刺破血络后出少量血液,症状就会消失。

  1.2 切

  主要切压十二经体表脉动之处,如切压额角脉动,即颞浅动脉额支,相当于头维、悬厘穴处,局部表现为亢进、有力、弦硬,提示为实证,多见于高血压、颅压高等;若额角脉动沉细弱,则为虚证,表示气虚,常见于颅压低、脑供血不足、低血糖等。虚象可考虑灸气海、足三里,实象可考虑灸外关、足临泣。《三部九候论》中详细描述道:“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 人,耳前之动脉……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4]说明不同部位的脉动可以反映不同部位的气血供应情况以及相应脏腑的气血盛衰。

  1.3 循

  即医者用拇指指尖沿经脉向心方向循推经络所存在的缝隙,通常是从指(趾)端至肘膝关节,了解肌肉缝隙中经络的异常变化,通过循推判断皮下组织是否有异常,如松软、结节、滞涩、结块、脆络、粘连等,也可有疼痛、酸胀感。结块大小可表明相应器官上异常范围的大小,软硬度说明患病时间的长短,如结块在孔最、尺泽下,则考虑气管病变;脆络多发现于经络较浅的缝隙中,多见于急症,如心律不齐的患者可在神门处触及脆络,经治疗后心律不齐消失时脆络也随之消失;局部松软感,提示虚证,可用灸法。

  1.4 扪

  即医者用手掌触贴患者的皮肤,以了解该部位的寒热变化及润燥程度,多在平坦或肌肉丰富的部位施用,感知局部的温度、润泽度等。如胃仓部位寒凉,多为胃寒;女性次髎部位寒凉,可以考虑胞宫虚寒;老人或体虚者,气海部位发凉,说明此处气血运行差,用药时避免寒凉药物,针刺时避免使用泻法。

  1.5 按

  即医者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按压相应部位,有时可结合循推法运用, 以了解其软硬松紧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异常变化。最常运用在经络循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如按压脐旁左侧异常,提示足厥阴肝经或足少阳胆经异常;按压脐旁右侧异常,提示手太阴经或手阳明经异常,反应气管、呼吸道、大肠的病变。

  2 讨论

  经络诊察的方法简单,易推广,通过经络诊察可以及早发现病变并进行及时的干预,以改善预后。通过经络诊察,确认异常经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候选择最适当的经络、腧穴进行治疗,使之恢复正常,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调整经络的方法比较多,包括刮法、吸法、割法、揲法、捻法、弹拨法、灸法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灸法是调整经络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都认识到该方法对保健、治病的作用,首先选择最适宜的经络及最有效的腧穴,施灸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在调整经络中还配以外用熥药,外用熏洗,药物外涂等方法;另有民间多种疗法有待挖掘应用与发展创新。

  经络状态反应人体机能,及时调整经络能够避免疾病进展。经络的“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与五脏育精气化的功能相互依存,保证了生命的持续不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精气会不断被耗损,外因六淫、内伤七情会干扰经络的通畅,因此必须尽可能保障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各种适度的运动对经络畅通都有益处,其中八段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不可过偏,尽量食用自然时蔬,多样性食物;起居要有规律,才能很好地保护经络。认识经络以来,人们通过坐禅、气功、武术、针灸、药物等方式加强经络功能,希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过度、甚至粗鲁的干扰经络,不但无益,反而会伤害经络,这是现代人要特别警惕的。不能由于过度、不适宜的疗法而造成经络的疲劳或紊乱,反而不利于健康,生活中要通过适度的运动、针药治疗等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掌握经络理论并对经络进行诊察,可以了解机体的经络状态,在经络异常时,可以根据伴有的证候及时调整经络,使其在发病前化解;或虽无经络异常,也可呵护经络,使其畅通,不疾不缓,灌渗适度,保持生命平稳和谐,生生不息。通过经络诊察调整经络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人类治疗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的古老而全新的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刘雅萍,周炜,薛茸丹,等.浅析“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3):482-484.

  [2] 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4-333.

  [3]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6-208.

  [4] 朱丹溪.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25.

  [2023-10-07收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