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探索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数字化改革,食品安全,监管
  • 发布时间:2024-07-18 21:24

  徐 凯

  (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东阳 322100)

  摘 要:数字化改革能够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社会参与度,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坚实基础。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层级对应的责任包保制度、利用先进技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等一系列通过数字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旨在为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改革;食品安全;监管

  在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响应速度,而且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了加强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公众的饮食安全、生命健康安全。

  1 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为贯彻“四个最严”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要加强责任落实和加大执行力度,不断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追踪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大大提高监管效率[1]。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监管部门可以精准识别风险,快速响应食品安全事件,从而在保障人们健康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政策支持,成为确保监管有效性的基石。

  1.2 强化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数字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追踪到每一个生产经营主体,确保每一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到人。此外,数字化手段也使得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据可查,提升了追究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不仅促使生产经营者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而且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效地震慑了违法行为责任主体,保障了食品安全底线。关键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食品安全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2]。

  1.3 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严格实施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及追责机制,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完整链条的执法监督,可确保生产和经营主体承担首要责任,并坚持合法诚信生产、经营。主动推动以法律为基础、信用为保障、科技为辅助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技术准则、测试检验等基础性支持,持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效能。这不仅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参与度,还增强了公众的共同责任感,形成了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此过程中,《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共治提供了政策保障,推动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治理中来,为构建共建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2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直观体现

  2.1 食品监管及不合格率统计的直观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改革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食品安全监管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还提升了监管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例如,在2022 年上半年,全国四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34 个主要食品类别开展了全面的食品安全定期监督抽查工作,完成了237 万批次的抽检任务。在此过程中,共发现5.94 万批次样品不符合标准要求,整体抽检不合格率为2.51%,与2021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17 个百分点,从侧面反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强度和严格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及其制品、肉类制品、蛋类制品及乳制品等消费者广泛购买的食品类别中,抽检的不合格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这凸显了监管聚焦的有效性。同时,市场监管机构还完成了10.47 万起不符合标准食品的核查与处理工作,并针对一些重复出现抽检不合格问题的生产企业,依法执行了关闭企业、撤销食品生产许可证以及向司法机关移送等严厉的处罚措施[3]。

  2.2 食品安全标准整合及风险评估的直观体现

  自2010 年以来, 国家对15 个部门负责的约5 000 个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清理与整合。截至目前,我国正式发布了1 455 项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囊括了超过2 万项专项指标,并有效覆盖了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全过程,即从农田到消费者餐桌的整个链条。标准整合工作显著地解决了以往食品安全标准之间存在的冗余、交叉和冲突问题,体现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污染与有害因素监测网络体系。该监测网络体系已覆盖99% 的县级行政区域和超过70 000 家医疗卫生机构,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加全面与完备的体系。该网络和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政府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基础,也为保障公众健康贡献了科学的数据保障。

  2.3 监管数据的收集与应用的直观体现

  在市场监管机构的持续监督之下,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监控数据被收集。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归纳不仅揭示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而且为食品安全体系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是改进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的关键依据,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奠定了实证基础。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标以及食品微生物污染在内的食品安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促进了食品安全法规的修订和政策的制定。更重要的是,监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增强了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现了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3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

  3.1 实施层级对应的责任包保制度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可通过实施层级对应的责任包保制度来强化责任分配和责任落实。该制度要求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与食品生产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责任关系,确保从最高级别到基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例如,张家界市通过实施包保责任机制,将食品安全的责任逐级压实到每一个相关方,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和食品企业。每位干部直接对应食品企业,负责精准防控食品安全风险。这种做法不仅明确了各级责任主体的职责,还促进了监管责任的明确化和责任落实的具体化,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责任保障[4]。

  3.2 利用先进技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该智慧监管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从源头到消费端的全链条监管。例如,厦门市以“精准追溯、精细监管、精确决策”为目标,建立了“一品一码”机制,实现了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并通过“大集中”系统整合各监管业务板块,并推进“雪亮厨房”建设和“以网治网”机制,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这些措施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和效果,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3.3 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可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一策略旨在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从而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协同效应。例如,厦门市通过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了跨部门、跨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网,实现了批发市场等各类主体的自建系统与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也提升了监管的全面性和预警能力,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4 构建与应用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进行全面监管

  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可通过构建和应用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进行全面监管。该系统应结合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与信用监管,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全流程、全链条覆盖。①系统采取企业主体注册流程,保证将所有处于中至高风险水平的食品生产与经营企业纳入监督管理体系。②通过采用5 种定制化防伪技术,该系统为企业提供了自我审查的工具,能够自动识别各类业态的潜在风险点,并引导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自我检验和审视。③系统可通过智能分析企业自查结果,及时发出警示或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实现精准监管。④检查结果通过信用推送系统公示,提升信用监管的透明度和效果。这种做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不确定性、基层监管责任落实的不具体性、食品安全培训的非日常化以及信用监管的不足。内蒙古市场监管局的实践结果显示,利用风险管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企业风险自查情况、精准掌握基层监管情况、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以及明显强化信用监管。构建与应用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和效果,还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智慧化和科学化水平,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体系。

  3.5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构建开放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可以有效增加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途径,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敏感度。例如,开发并推广食品安全信息公开App 和微信小程序,公布食品安全检查结果、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情况以及不合格食品信息,可以让公众实时了解、监督食品安全状况[5]。此外,可以鼓励公众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反馈和举报,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以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公众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核查处理,确保每一条反馈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论坛等网络平台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结语

  数字化改革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过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智慧监管体系、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未来,应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共建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为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华明, 林松涛, 杨玲, 等. 数字化背景下重点食品产品溯源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川食安”溯源监管平台建设为例[J]. 中国标准化,2023(13):64-68.

  [2] 陈妮, 赵勇, 杨凯, 等. 新昌县水土保持监管数字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2023(3):62-65.

  [3] 王宏宇, 吴仲铠, 厉培培.“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监管清单数字化探索: 以浙江省为例[J]. 电子政务,2022(5):93-98.

  [4] 郑虎哲, 董海军, 孙林. 数智化时代背景下“苏食智链”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路径研究[J]. 现代食品,2023,29(1):139-143.

  [5] 丰苏, 杜琳, 袁刚, 等. 运用智慧监管理念 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J].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1(11):30-3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