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课堂:透过课程看世界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国,大学,世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1 20:28
文_ 鲁佳
多年前,我曾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读研究生,如今虽已归国多年,却仍难以忘怀在英国大学课堂上度过的愉快时光,在那里我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提前阅读与积极发言的重要性
在金史密斯学院的第一学期,我所就读的“文化产业”专业有两门必修课。一门是Culture Industry Research Lab(文化产业研究实验室),以讲授课程、做项目的教学方式为主,指导老师为约瑟芬·贝瑞博士。这门课的上课方式比较灵活,大家经常围坐在老师身边进行讨论。上课地点不固定,有时在一间小教室,有时老师会带我们在户外做田野调查,有时则是去艺术家的工作室现场观摩,老师在一旁进行现场讲解。课程结束后,需要完成一个与文化产业有关的研究项目。另一门课程是Theories of the CultureIndustry:Work,Creativity,and Precariousness(文化产业理论:工作、创造力和不稳定性),这门课程聚焦于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并对当下该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授课老师为玛丽娜·韦什米德博士。上课方式分成演讲课(Lecture)和研讨会(Seminar),这两个部分通常会安排在同一时间段。所有选这门课的同学都会先坐在一间大教室听老师为时一小时的授课,之后老师会把班上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分别与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通常,一个小组不会超过15 人,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讨论时间,先集中上大课,再分成小组讨论,这样能够保证老师有机会单独与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老师除了提前发放每堂课的阅读材料外,还会提前给出小组讨论的话题。这样大家在自主阅读时,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就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老师曾开玩笑说,研讨课有两怕,一怕学生不提前阅读,二怕学生在讨论课上一句话都不说。这说明提前阅读和在课上积极发言,就是这门课程的两大支柱。有时我们特别害怕发言,每次发言完毕都如释重负,而有时候我们却又很希望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现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度,以及自己准备的充分程度、讨论的话题是否属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然,老师的主持风格、在研讨会上的带动和鼓励也非常重要。
30 学分与15 学分模式
除了本专业的两门必修课外,我们还需要再修30 学分的选修课。通常,一门课程的授课时长是十周,分为30 学分和15 学分两个选项,30 学分的课程模式要求学生每周上课,而15 学分的课程模式学生只需参加前五周的课程即可,当然,学校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剩下五周的课程。两种课程模式的区别在于,30 学分的课程模式要求期末提交6000 字的论文,而15 学分的课程模式要求提交3000 字的论文。
这个要求看似把两种学分模式的付出和回报分得很清楚,但仔细想想,如果是一个真正热爱学习,以求知为己任的学生,通常是不会因为选了15 学分的课,就真的只上5周的课。况且,写论文这件事其实从0 个字到3000 个字比较困难,而一旦真正开始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记得以前在北大读艺术硕士时,老师要求提交5000 字的课堂小论文,同学们写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甚至写了一万多字,为此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们要注意控制字数。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论文只要着手开始写,有了基本的提纲和思路,字数便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无论选一门课程的哪种学分模式,学生的付出并没有本质区别,而同一个人选一门课还是两门课,付出的区别则会很大。学校巧妙地通过这种选课制度,区分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一类学生希望能多上一门课,多学一点东西,接触新的领域,这类学生通常会选修两门15 分的课程。另一类学生则希望能少上一门课,他们会选修一门30 分的课。30 学分模式需要花费整个学年,15 学分模式则还需要再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实际上,我抱着提升自己和“看世界”的目的来到英国留学,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上一门课。所以,我选了两门15 学分的课,秋季一门,春季一门,这样也可以平均分配精力。
我就读的“文化产业”专业属于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系(Department of Media,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Studies)下设的研究生项目。这个系以文化研究和传媒见长,其传媒专业长期居英国大学学科排名前列。为了利用好本系的资源,我选修了与传媒相关的课程:当代政治传播架构(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Communications),由传媒系著名教授德斯·弗里德曼主讲,他是我在学校里遇到的最好的教授之一。他不光学术成绩优异,出版了多本影响传媒界的著作,授课风格更是温文尔雅,引人入胜,用“ 如沐春风”来形容听课的感觉一点也不为过。每次上课我都听得入神,下课铃响起仍在座位上恋恋不舍,不愿离开。就如同一部感人的电影结束后,我也总是坐在影院沉浸回味,迟迟不愿走出那个文化空间一样。
当代政治传播架构这门课还请到了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系的创始人詹姆斯·柯兰教授,他为我们做了一堂“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传播”的专题讲座。柯兰教授是享誉全球的传媒学者,撰写及编著了20 多本媒介研究的著作,其中有几本已被译成了中文。我还在国内时,就曾读过他编写的《互联网的误读》和《英国新闻史》,没想到居然有机会听他亲自授课,真是莫大的荣幸。
这门课主要讲述西方国家传媒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政治家如何利用媒体来进行宣传。通过这门选修课,我深刻感受到政治与传媒是相互促进的,政治的对内影响力与对外影响力都与传媒体系有很大的关联。
不计学分的选修课
以上谈的是计入学分的课程,学校还提供了很多不计学分的课程。比如,有专门教写作的学术写作课,有提高学术阅读能力的阅读课,还有培训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写文章段落及进行创意写作的课程。这些课程不计入学分,也不另外收取学费,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是专业院校,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基本上这些语言课想选都能选上,并且班上学生人数很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我选修了学校的学术写作培训课程。论文不同于散文,可以天马行空地写,学术论文写作所用的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与平时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这一点我在写中文论文时就深有体会。平时还算喜欢写作的我,在写论文时常常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战场,并不算擅长。而在学术领域,论文写作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学术能力。北大法学院的陈兴良教授就说过:“学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写作者,也就是作家。对于学者而言,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高度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术写作课程。
由于每天都要面对浩如烟海的英文阅读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非常重要。为此,我还选择了一门提高阅读能力的课程。老师会在课前提前下发一些经典文章的阅读材料,学生提前阅读,上课时老师再逐句进行讲解。阅读材料通常是西方思想家的经典著作,仅仅开学几周,我就已经读了本雅明、福柯、海德格尔、马克思等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即使是中文,也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更不用说英文了。但这正是学校的风格,哲学和后现代思想无处不在。即使是一堂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语言课,也会选读经典哲学家的文章。
写作课和阅读课都不计学分,因此也不会查考勤,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也可以随时退出。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贵课程,有时候一个班上就几个学生,基本上老师会逐一为我们讲解,我非常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这样的课程提高的不仅是自身的英文阅读能力,还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大师的著作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让自己看世界的时候,有更多的角度和更深的思考。
写作课与阅读课跟我在学期开始之前上的语言课是一个体系,老师也是同一批人,由于我在之前就尝到了语言课的甜头,知道这些课程提升的不仅仅是“语言”,我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更不是为了在专业课的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我继续选择了这些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宽我的精神世界的“语言课”。这是一种“看世界”,一种“去远方”的方式,只不过,去的是精神的世界和思想的远方。
(作者曾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