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推进融合教育开展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教育,改革,理念
  • 发布时间:2024-10-11 20:33

  文_ 雷培梁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影响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改革运动。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个引领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正式确立了融合教育思想。融合教育强调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入推进,融合教育日益成为推进全球普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借鉴国际融合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本土化融合教育实践。经过30 多年的探索,我国的融合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 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1.2 万人,其中将近一半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

  进入新时代,契合特殊家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期待,融合教育被赋予了新内涵。2017 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将融合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

  20 世纪以来,世界心理健康研究的一个大趋势就是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转变,从研究人体的伤害、疾病、损伤、缺陷的治疗以及干预等,向促进人们热爱生活、有效发挥潜能、生活得更加精彩转变。积极心理支持,既是“真正的融合”的重要内涵,更是融合教育推进的重要支持保障。

  积极心理对融合教育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存在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它倡导人们以一种欣赏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发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倡导个体要积极地肯定自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去积极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何以推进融合教育?一是通过积极心理的培养,特殊儿童能够积极地适应所处的环境以及变化,以积极的心理和行为面对自己和所生存的世界;二是通过积极心理的赋能,教师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特殊学生,了解特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适当的课程教学调整、组织方式、资源运用及家校合作等,引导特殊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三是通过积极心理的助力,普通学校能够主动接受、悦纳多样化需求的特殊儿童,主动向融合学校转型,平等地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四是通过积极心理的支持,普通家庭和普通学校同伴能够更加积极地拥抱特殊学生,为特殊学生及家庭提供同伴式帮助和必要支持。

  推进融合教育的心理支持策略

  建设积极的教师队伍。《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提出,“把残疾人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系统,其成功先决条件是对普通教师和特教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培训方案。”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先按照对待普通儿童的方式来对待特殊儿童,然后再根据其特殊需要给予其支持。其次,要努力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和合作教学能力。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学校教师仅仅是在观念上、原则上支持融合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传统的隔离式教育。要注重提升教师在特殊学生诊断评估、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最后,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要三省吾身,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践行了融合教育理念,是否秉持了融合教育原则。

  发展积极的融合学校。首先,《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任何条件。”教育所有儿童是普通教育系统的责任,普通学校应落实应随尽随原则,保障特殊学生就学权益。其次,普通学校应积极落实融合教育要求,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改造、资源教室和数字化建设、提供传译与融合环境创设等支持服务,加快向融合学校转型。第三,普通学校必须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使人的多样性获得重视。最后,普通学校要在管理上、环境上、教师专业要求上不断变革,形成融合团队、融合空间、融合文化,特别是为教师态度的变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培养积极的特殊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残障和疾病是难以避免的,要积极支持特殊儿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培养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其次,应更加注重发挥教育作为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的重要手段,有效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其适应并融入社会。第三,要积极引导特殊学生主动对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从而更加积极地健康成长。第四,要积极引入同伴支持。比如选择与特殊学生较为熟悉的、愿意帮助人的同伴。同时,要提供对同伴支持者的支持。最后,要构建积极就业的心理支持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特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帮助特殊学生培养就业意识、激发就业动机。

  营造积极的家校社协同生态。家长是融合教育推进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家校合作是特殊儿童积极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举办常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专题培训会、班级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班级读书会,组织节庆活动、户外活动等,增加普通学生家长接触班级中特殊学生和家长的机会,增进普通学生家长和特殊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最终能够理解、积极支持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接纳特殊学生及其家长。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