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抽检中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抽检,安全隐患,食品检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17 17:59
王春燕,邓叶然*
(保定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食品安全抽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抽检频次和覆盖面不足、样本选择不合理、检测技术滞后、检测流程不规范以及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抽检效果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可靠性。基于此,提出合理制订抽检计划、优化样本选择、提升检测技术和人员水平等对策,以确保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抽检;安全隐患;食品检测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球化和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增加。食品安全抽检是监管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化,当前的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抽检频次不高、样本选择不科学、检测技术滞后等,严重影响了抽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导致其无法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食品安全抽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对策,已成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课题。
1 食品安全抽检中常见的问题
1.1 抽检频次和覆盖面有待增加
当前,食品安全抽检的频次和覆盖面仍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需求。①抽检频率普遍偏低,对于低风险食品类别,抽检工作开展较少。部分食品抽检工作只集中在节假日或特定的生产旺季,未能覆盖到全年和流通的全过程,无法及时发现非法使用添加物、过期原料等安全隐患[1]。②抽检的覆盖范围有限,通常集中于大型超市、商场等主流销售渠道,而对小型商贩、农村市场、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区域和渠道的抽检较为薄弱。此外,现有抽检工作过于注重某些热点食品,忽视了对新兴食品、特定食品类别以及地方性食品的抽查,这不仅限制了抽检的全面性,也降低了其公信力。
1.2 抽检样本选择不合理
食品安全抽检的样本选择是保证检测结果代表性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抽检样本的选择常常存在不合理情况,影响了抽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①抽检样本缺乏随机性和代表性[2]。许多抽检依赖于简单的随机抽取方式,忽视了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分布情况。部分抽检人员倾向于选择销售量大的产品,忽视了市场上流通的低销量产品。②样本的选择往往未能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样本抽取量较少。抽检更多集中在零售环节,未能充分覆盖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链条,容易遗漏生产阶段的不合格食品。此外,一些抽检可能主要集中于知名品牌或大型企业,忽视了中小企业相关产品,未能全面考虑到不同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差异性,导致抽检结果的代表性不足。
1.3 检测技术更新滞后
随着食品种类和生产加工方法的不断变化,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复杂和多样化。然而,食品安全抽检所使用的检测技术更新滞后,检测设备老旧,无法有效识别新型的污染物或非法添加物,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3]。例如,对于一些难以检测的重金属或新型食品添加剂,部分机构所使用的检测技术精度较低,且检测设备陈旧,无法有效识别某些隐性风险。技术更新滞后不仅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应对新兴的风险,还会增加抽检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误差率。
1.4 检测流程有待规范
对于食品安全抽检的各个环节,均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然而,当前食品安全抽检流程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①抽检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不同地区和单位的操作程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抽检人员会根据个人经验自行调整操作步骤,难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②不同地区的样品处理和检测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甚至部分实验室因设备受限,未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分析,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③样本的采集、存储、运输和检测等环节的操作标准不统一,且部分环节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例如,食品样本在采集过程中未能及时进行适当保存,导致检测过程中样本出现变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5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食品抽样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抽检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抽检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①检测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许多检测人员未进行系统的食品安全检测培训,导致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4]。部分检测人员对检测设备操作不熟悉,甚至无法正确分析检测结果,大大降低了抽检的准确性和效率。②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对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部分检测人员因经验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检测任务,可能在样本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出现误差。此外,部分地区食品检测人员流动性较大,先入职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难以紧跟日益变化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2 对策建议
2.1 合理制订抽检计划
食品检测部门应根据不同食品的安全风险等级,科学合理地制订抽检计划,确保高风险食品得到充分监控。①抽检计划的制订应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优先对易受污染或含有潜在有害物质的食品进行抽检[5]。例如,对于生鲜肉类、海产品以及进口食品等高风险类别,应增加抽检频次,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滞后暴露。②抽检计划的制订应注重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食品生产情况和消费模式,合理确定抽检的食品种类和数量。对于某些特定区域的高风险食品,应当扩大覆盖范围和增加抽检频次,确保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③制订抽检计划时,还应考虑时间因素,如节假日期间属于食品生产和流通的高峰期,应适当增加抽检频次,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精细化的抽检计划的制订,能够确保检测工作更加符合食品安全的实际需求,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2 确保样本选择的科学性
食品检测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样本选择的科学性,确保样本能覆盖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①选择样本时应当采取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抽样方法,避免仅选择某一特定来源或品牌的产品。对于市场上常见的食品种类,抽检人员需要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随机性,避免产生偏差。例如,选择来自不同供应商、不同生产日期以及不同销售渠道的样本,以确保其能够全面反映市场上的食品质量情况[6]。②样本的选择不仅要覆盖零售市场,还应包括食品生产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受多种因素影响,食品在生产或流通过程中极易形成安全隐患,单纯依赖零售市场的抽检无法全面捕捉到潜在问题。因此,抽检人员应拓宽样本来源,将各个环节的食品均纳入抽检范围,确保抽检的全面性。此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抽检样本还应根据市场趋势不断更新,以确保能够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2.3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提升食品安全抽检技术水平是确保检测质量的关键因素。食品检测部门应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检测的精度与灵敏度。①引进和应用新型检测技术,如基因组学和纳米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检测到传统方法难以识别的微量有害物质[7]。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测到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有效提高食品抽检的灵敏度和效率。②加强对现有检测技术的升级改造,如提高质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常规检测手段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
2.4 规范抽检各环节流程
规范食品抽检流程对于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食品检测部门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统一的抽检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规范地进行。①在样本采集阶段,抽检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确保样本的代表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样本变质。②在样本运输和储存环节,应确保相应条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以免外界因素对样本造成影响[8]。例如,对于需要冷藏的食品,应保证运输过程中的低温环境,以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③抽检过程中还应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所有检测数据和过程记录准确无误。检测人员应使用统一、规范的检测工具和设备,确保每一项检测指标的操作均符合标准化要求,避免因设备差异导致检测结果不一致。严格规范抽检流程,可以有效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的精准性,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2.5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综合素养
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养是确保食品安全抽检质量的重要因素。食品检测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①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标准及行业动态,确保检测人员能了解当前食品安全的最新要求和趋势。②培训应注重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尤其是在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上,检测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关仪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能够有效提升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升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变能力,减少因技术不熟练导致的错误或误差。③培训应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在抽样检测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总之,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综上,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在保障公众健康、维护食品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抽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食品检测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抽检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抽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监管需求的增加,食品安全抽检将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抽检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才能真正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雷创. 当前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2):10-12.
[2] 高峰. 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主要问题的探讨[J]. 现代食品,2024,30(2):135-137.
[3] 牛伟平, 张小虎, 翟薇, 等.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初探[J]. 食品工程,2022(3):14-17.
[4] 杨昌林, 刘灿灿. 我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调味品,2022,47(6):212-216.
[5] 李美玲, 刘娅, 张乾. 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 现代食品,2023,29(1):126-128.
[6] 容俊楠, 叶金连, 易云婷.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机构中样品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农产品加工,2022(10):97-99.
[7] 静平, 吴振兴, 厉艳, 等. 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2019,35(6):766-770.
[8] 王震磊. 探析食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6):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