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政策车市”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逐利,政策,车市
  • 发布时间:2011-04-21 16:16
  “车市如股市,都是政策市”。杀入汽车股的资金也在整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之间徘徊,在蓝筹车企与小盘车企之间徜徉,在基本面和消息面中选择长期和短期投资的对象。

  “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全国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对机动车全面实行总量控制措施,”有人说,这是一则传言,有人说,这是权威人士说漏了嘴,继而一脸严肃的补充道,“上海、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现在正在和两个城市谈。”

  如若靠谱,意味着目前在北京、上海出现的买车上牌难的情况可能会在其他特大城市上演。

  一则传言已经闹得市场沸沸扬扬,农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站了出来,“无论此消息是否真实,都将极大促进汽车的短期消费,即抢购。”

  原本不看好汽车股的何志成,听闻这则传言,已经断定汽车销售将大幅增加,而汽车股也会随之受到资金的追捧。

  类似的事件,之于汽车股,并不算罕见,早在几年前,中国的车市就在政策中踩着高跷,时不时还会有成本的压力,或者上下游的牵引。杀入汽车股的资金也在整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之间徘徊,在蓝筹车企与小盘车企之间徜徉,在基本面和消息面中选择长期和短期投资的对象。

  这路资金,一直都不是省油的灯。

  政策外因

  2010年,汽车行业惊现两大“政策炸弹”,而汽车股的走势也印证了坊间对车市的调侃,“车市如股市,都是政策市”。

  为拉动汽车需求,早在2009年初,中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最重要的当属购置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直到2010年初,该政策开始变调:5%转而升至7.5%,且7.5%的征收比例从2010年1月1日延续至2010年12月31日。

  显然,2010年车辆购置税税率比2009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彼时,已有业内人士预测,汽车股恐怕面临调整压力。

  果不其然,购置税的变化,带来了一波汽车股的下跌:上海汽车(600104)、广汽长丰(600991)、一汽轿车(000800)、一汽夏利(000927)等均从年初的高点坎坎坷坷地走着下坡路。A股市场,不少资金纷纷从那些生产小排量车型的企业中抽出,这轮跌势从2010年初一直持续到年中,与之不同的是,那些零部件企业并未跟随整车企业的步伐,在这段时间,它们的策略则是盘整。

  2010年中旬——这个惯例中的拐点,安信证券分析称,尽管当前汽车行业市盈率低至13倍左右,已经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但是由于当前汽车行业高盈利水平不可持续,仍然对汽车行业偏谨慎。

  细分而言,众多券商对于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取向已经比较明显。按照安信证券的逻辑,中国整车企业400家,前10大集团占市场份额的85%,且势均力敌,在这个寡头竞争的模块中,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并非易事;而零部件企业就不同,中国零部件企业11231家,且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低。各公司之间关联度不大,总体非常分散。

  于是,对于市场资金2010年下半年在汽车股中的流向,众多券商一路将零部件企业推向前台,且首推潍柴动力,其理由大致雷同:潍柴动力拥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全重卡产业链,而该模式难以被复制,难以被对手吞噬,稳坐市场占有率的第一把交椅并无大碍。

  幸运如潍柴动力,2010年下半年,以潍柴动力为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股价,坐上了直升飞机,各路资金纷纷涌向他们,其涨幅,少则翻倍,多则三倍以上。

  而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推手,那就是节能减排政策。

  2010年5月26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精神。

  按照细则的实施计划,从今年6月18日起,列入目录的节能汽车,国家财政将给予每辆3000元人民币的补贴。目前已有四批33家汽车企业的272款车型入围节能汽车目录。

  之后,国信证券将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指向了小排量、节油性能较好的经济型传统燃料乘用车。其原因在于:购置税享受7.5%优惠购税率的前提下,可进一步享受3000元优惠,叠加优惠幅度较大。

  在此范围之内,锁定的汽车股包括长安汽车、江淮汽车、上海汽车,以及东安动力(经济型轿车发动机)、云内动力(轿车柴油发动机),而与之相关的零配件企业随之收益。

  这些汽车股很争气,从2010年中旬一路攀升至2010年底,其间,在各路资本的推动下,它们愈挫愈勇。

  成本内因

  中国的政策总是变化的,它像墙头草,风吹难免两边倒。

  购置税优惠的政策终于收官,2011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统一按10%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这一纸公文,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即意味着,执行了两年的一系列扩大汽车消费的鼓励政策,开始部分淡出市场。

  但是,影响汽车股的另一个因素——原材料就快凸现出来,因为该因素曾让2009年的汽车股抢足了镜头。

  2009年,钢材、橡胶等汽车重要原材料经历过一轮快速的下跌,4月初,钢铁市场呈现涨跌轮换间歇调整,4月末开始全面回调,价格普遍下跌,5月上旬后,震荡加剧、下跌幅度加大,市场出现恐慌性抛盘。

  彼时,中投证券更是明确指出,随着钢铁去库存化的结束,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而目前经销商库存居高不下,短期内价格难以大幅反弹,这为下游汽车厂商提供了良好的盈利环境。

  根据各汽车企业年报披露的信息,大部分厂家钢铁采购成本降低了25%,不单如此,钢价的下跌也使得大中型客车和重卡行业毛利率提升1%至2%。因此,大部分资金在这一年涌向了汽车股中的上海汽车、一汽轿车、江铃汽车等企业,而他们在2009年的总体趋势一度向好。

  这一切,在2010年初发生了改变,缘于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需求的强劲复苏,世界钢协估计,2010年全球钢铁需求比2009年增长11%。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过一个数据,4月10日国内钢材价格在最近一个统计期(10天)内出现了大幅上涨,各类钢材平均价格上涨70至300元每吨不等,上涨幅度最高的达到了7.9%。

  汽车全行业成本上升,毛利下降无疑。

  根据西南证券的分析,在钢材价格上涨10%以及各细分行业销售份额同比增长的假设前提下,乘用车全行业成本将上升43.76亿元,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成本整体增加30.75亿元,商用车中,客车行业因生产数量较小,行业整体成本增加4.17亿元,货车行业整体原材料成本上升24.54亿元,其中,轻、中、重型货车行业分别增加15.93亿元、3.41亿元和5.20亿元。综合上述数据,对汽车整车全行业造成成本增加值为72.47亿元。

  正因为此,2010年上半年,上涨的汽车股屈指可数,诸如特力A、万向钱潮涉及销售和零部件的企业方能冲出钢价上涨的阴影。

  作为内因,成本已成为资金是否流向汽车股的关键性因素。

  中金公司在其2011年汽车股的预测中明确表示,从成本角度来看,尽管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在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相对温和,预计2011年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幅度仍在10%以内,对整体汽车行业而言成本上升压力仍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增加而抵消。

  在消费升级带来居民首次购车需求释放背景下,中金预测称,2011年汽车销量仍将实现15%的增长,但考虑到产能增幅约20%,产能利用率将下滑至93%。预计行业利润率仅会有0.8个百分点的小幅下滑。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小排量汽车;中高档车受益于更新需求提升,总体将维持稳定。

  换句话说,车企的规模效应仍将吸引着各路资金角逐A股市场。这一论调在汽车股的表现上得到了印证。2011年一季度,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福田汽车等汽车股均出现不俗的上升态势,涨幅少则10%,多则50%。

  四大车股

  尽管2011年国家对汽车行业出台了抑制性措施,但瑞银证券估计,国家继续出台汽车抑制性措施的可能性很低,且年初汽车股的估值已经反映出市场对销量增速下滑的担忧。

  更为关键的是,瑞银证券已经从历史数据中发现GDP增长和汽车销售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存在稳定的领先滞后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没能逃出瑞银的法眼。

  经过抽丝剥茧,瑞银给出了2011年和2012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的预期:分别为14%和11%,当然这是基于“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假设条件之下,为让该条件的底气更足,瑞银也对2011年GDP实际增长率做出了预测,这个数字是9%。

  伴着趋势之东风,2010年底,众多券商一致将汽车股评为“估值低下”的典范,以中金公司为代表的券商纷纷表示,“汽车股估值已充分反应了政策转向以及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

  彼时,它们也适时提出了2011汽车投资的几大主线:零部件企业首当其冲,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跨周期的演绎,是这波企业的优势。一方面,龙头零部件企业有望通过稳定的业绩增长实现估值修复;另外一方面,中小零部件公司可以通过向工程机械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多元化发展实现跨周期成长。一如A股中的银轮股份(002126.CH)、华域汽车(600741.CH)、福耀玻璃(600660.CH)、以及港股的敏实集团(425.HK)和信义玻璃(868HK)。

  零部件企业之外,令中金公司感兴趣的还有在保有量增长下成长的汽车经销商。这帮企业的售后服务以及二手车交易都是以保有量为前提,根据中金公司的估算,2010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仍有5至6倍的上升空间,且未来10年中国汽车经销商行业增速将达到19.4%左右。照此逻辑,A股的中大股份(600704.CH)、港股的中升控股(881.HK)及大昌行(1828.HK)一并中标。

  不单如此,基本面弹跳性能较大的龙头企也不乏市场中的翘楚,如若按照中金公司对A股汽车股2011年11.1倍的市盈率计算,港股中的东风集团(489.HK)、潍柴动力(2338.HK)以及长城汽车(2333.HK)以及A股上海汽车(600104.CH)、江铃汽车(000550.CH)潍柴动力(000338.CH)都是首选。

  而细分到客车行业,客车行业稳定受益于经济增长及城市化率提升。在一线城市加大公共交通发展力度的刺激下,中金预计,2011年大中客车行业将实现14%的销量增长,中小企业商务运输需求发展和网上购物兴起所带来城市内物流需求提升,必然使中高端轻客受宠,衍生至公司,宇通客车(600066.CH)无论如何摆脱不了干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