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阵营新势力的专注经历,以及它所暗示的这个时代中国车企最需要的性格和品位。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试图证明强者的另一层含义:承受“中国车”的第二次命运(即“质量强国”与“走出去”国家战略),巧妙平衡令人头疼的竞争关系,同时保持不断的自我提升。
2011年3月2日,“长城汽车年两会媒体沟通会”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行,爱着红装的王凤英此次选择一身黑色套装出席活动,来应对京城的各路媒体。作为现场第一个发问的媒体,《汽车观察》向王凤英抛出了两个敏感话题:第一,长城能否打破原有中国自主品牌第一阵营格局?第二,长城与捷豹路虎的合作事宜是否属实?正如大家所料,前者的回答斩钉截铁,后者的回答悬而未决。
第一阵营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不大认同简单用数量来衡量第一阵营与否的评价体系,有些企业标榜自己的销量排名,甚至用微车的量来充,即使卖掉200万辆又能证明什么?”在铁娘子王凤英眼中,远有比销量更货真价实的评估,而这正是她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之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成就中国制造强国的真正崛起》。
2010年,大件产品投诉比率达到高峰,以汽车产品消费为例,在中国车主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比例达到34.56%,高居第一。比时机更容易失去的,是中国领先企业品牌形象的清誉,要超越这一诅咒,需要认真学习“外来和尚”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验:50年代的德国、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美国,相继出台的“德国制造”、“质量救国”、“质量振兴法”无一不让他们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秉着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王凤英自然底气十足:“长城是一家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中国自主品牌,我们不仅要进入第一阵营,而且一定是第一阵营中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除了摆脱低质低价的阴影,制定清明的激励机制,长城要想获得无与伦比声誉的另一个秘密——王凤英的另一建议《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
相比“走出去”的明了,“放进来”似乎隐晦很多。
曾几何时,王凤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很多品牌都和长城有过接触,长城对外合资的大门是敞开的。但两会期间面对《汽车观察》关于捷豹路虎在中国寻找合资合作伙伴的提问,王凤英却一反常态:“长城目前没有任何合资意向,这种猜测是没有必要的。”
从最早与江铃的密洽,到去年奇瑞的强势介入,再到长城的半路杀入,捷豹路虎国产项目愈发扑朔迷离。长城究竟是被疑炒作还是暗渡陈仓?《汽车观察》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长城要做到的是如何从典型的中国式选手变成世界级的明星,而实现这一点还需要足够的智慧。
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的“帽子”,理应让“中国车”成为塑造中国新国际形象的重要名片。然而,自主品牌的出口额在总销量中的占比不足3%,部分已实现出口的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中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除了自身存在的原因诸如品牌溢价能力低、企业间互相压价、缺乏整体战略等,还受到外地产业政策、贸易保护、技术壁垒等的威胁。
质量上难保提速,出口上难保平安,但至少现在看来,王凤英的两个议案是对中国本土企业盲目谋求国际化思路的警醒。当众多车企准备争夺各色桂冠之时,请回想一下去年年初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山上落下的眼泪。
品味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品位,意义远超行业范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