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都市频道 民生突围与升级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天津都市频道,民生,突围,升级
  • 发布时间:2011-05-10 13:23
  十几年前,当沈国华带着有线台年轻的新闻队伍开始做《都市报道》的时候,他们能做到的,只是能在每晚6点半“左右”播出。没人会想到,如今这会成为天津都市频道的龙头栏目。

  三四年前,当天津都市频道的整体业绩冲入台里的第一集团军的时候,沈国华已任该频道的总监。一个地面频道还能再有怎样的发展,同样没人预料到。随后,它很快打破了地域界限,以天津为基点,做出一个覆盖全国的合纵连横网络。

  经历了天津都市频道由弱到强,由小至大的过程,沈国华深知如何令一个在传播和覆盖资源上皆不占优势的地面频道逐步崛起。而翻开天津都市频道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节点上皆有其作为一个新闻人所画下的印迹。

  带领频道突围

  沈国华记得在频道刚成立时,只有一档节目在全台排名进入了前十,这就是《都市报道60分》。经过几年的努力,天津都市频道已经连续多年有5档节目进入了全台前十的梯队。而《都市报道60分》也创下了全台日播带收视最高的成绩。“栏目今年的广告创收预计可以达到1.2亿。”沈国华说,同时频道的整体营收也有望冲2亿,“去年我们已经做到了,在地面频道中创收最高。”

  如今,天津都市频道是以自办栏目为主的栏目型频道,而其在新闻报道和地面活动上的发力,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沈国华坦言在频道成立初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原来有线分成新闻和生活栏目,天然而成。”而当时,台里的其他频道都有一个定位,文化、娱乐、影视、体育,科教等,都市频道要做什么,于沈国华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同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先把这支队伍整合起来。

  队伍的专业化提升

  带队伍与寻找定位,沈国华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沈国华出身台里的新闻部,在他看来和老新闻部的专业化队伍相比,都市频道的这些年轻人充满着干劲却少了些经验。当年有线台在天津体工大租了一套房作为机房,条件非常艰苦,每天傍晚新闻的播出都得依靠一位负责人骑着摩托车从距离体工大1.5公里远的地方赶到这里。因此,新闻能不能准时播出,就得看当天的节目有没有做完,或者是交通堵不堵,“所有当时有线的新闻叫6点半左右播出。”沈国华说。“而且,大家也根本不会做新闻的直播。”

  直到2005年1月1日,这支队伍对新闻的流程式直播终于真正实现了,这距当年的“6点半左右”已有5年。到2006年,大家又掌握了嵌入式直播。2007年,沈国华在频道提出了“百场直播”,到现在频道新闻已经能做到每天至少直播3条,形成了常态。同时,天津都市频道的主持人也实现了由播到说的转变。在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天,天津都市频道立刻做了4小时40分钟的直播节目,这对整个新闻队伍都是极大的锻炼和挑战。

  不仅是做新闻,频道其他栏目的队伍也在快速成长。生活栏目占据了天津都市频道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也有了飞速的成长。“过去我们不会做场地节目,完全是杂志型的,主持人录一个串联,把一段段串起来。”沈国华说道。而真正实现场地节目的录制也是在2005年1月1日的《艺品藏拍》。而今,随着节目样态的变化,天津都市频道的队伍专业化也在不断提升,打造真人秀节目,操办大型晚会,这些都已依靠频道自身的力量得以实现。

  定位逐渐清晰

  在队伍成长的过程中,频道的定位也逐渐清晰。“必须有1-2档龙头节目,起到拉动作用。”沈国华表示。他认为,《都市报道60分》能起到这样的带头作用。“其实一开始锁定它的时候,它的收视只有1.5,不是一上来就是龙头节目。”沈国华说,但他看好《都市报道60分》的发展潜力与即将带来的频道影响力。因此频道不断加大对这一栏目的投入,人员资金都倾斜于它。最终其收视率逐年攀升,“现在收视率已经能达到7.2,充分体现了频道龙头栏目的作用。”

  与此同时,“台里给我们的定位也在逐渐清晰化。”沈国华认为现在都市频道已经形成了新闻化、直播化和平民化的三大特征。

  “新闻化是我们的内容结构,体现了在节目类别中以新闻为主。”沈国华说。据悉,都市频道如今已有《都市报道60分》《热播一小时》《观点强中强》(评论类),《都市节拍》(记录片类)等颇受好评的新闻节目。

  同时,“直播化是我们的一个手段。”如今在《都市报道60分》里,嵌入式直播不仅每天在三次左右,即时发生的大型新闻事件,频道也能快速反应,跟进大时段的直播。在由都市频道主办的“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中,频道分别于4月2日和4月5日进行了一个小时和两个小时的新闻直播。

  “平民化是我们的风格。”这不仅体现在新闻节目中,也体现在生活节目中。都市频道的生活节目涵盖了饮食、家居、收藏等内容,“都是定位在普通老百姓。”比如家居节目,定位在二手房改造,这最早是一档节目里的一个小板块,但在调整后,这个小板块被抽出来放大,变成一个纯粹服务于中低收入老百姓的节目。现在它的收视也进入了全台排名的前十。而都市频道的饮食节目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台收视的前五名,其节目理念是“看天吃饭”,收视平均能达到6-7。其受欢迎程度已经成为了天津菜市场的晴雨表。节目推荐的食材,转天就在市场热销,甚至脱销;非利好的食材,也立刻会在市场滞销起来。

  节目做到这样的程度,可说已经深入民心。“我们新闻节目有两句话,‘关注都市发展,关心都市民生。’这也体现了频道的理念和定位。”但是,当电视人都已认识到,关注民生就等于贴近老百姓,拥有收视率之时;当电视屏幕中不断出现以民生为主题的节目内容之际,如何不让民生“失之于琐碎”?沈国华认为,天津都市频道所形成的“民本的取向,民生的视角”是其能在众多民生节目中获得认可的缘由之一。

  民生理念的媒体传递

  “民生新闻也是主流新闻,在体现媒体价值上,我们没有把自己低俗化、边缘化、琐碎化。”沈国华表示,但“民生的视角”是一个媒体的态度。过去做新闻,媒体习惯用倒金字塔的模式,报道内容不嫌大,各种活动、仪式越大越好,但在如今,这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哪一个离老百姓最近”。《都市报道60分》曾经关注过一个农民工孩子掉到碱池子被烫伤的消息,当时栏目立刻把它作为了头条新闻,并连续报道。并不是因为事件耸人听闻,栏目对其的解读更强调的是在对待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如何构筑起社会保障的保护网和安全网。“我认为这样的新闻就体现了城市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责任心,也是媒体理念,媒体价值判断的体现。”沈国华说。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还体现在

  频道举办的活动上。由频道举办的“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到今年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在清明节期间由频道的主持人带领市民一起,用文明环保的方式祭祀逝去的亲人。今年主持人不仅参与活动,还作为活动的形象大使,宣传画出现在天津的各主要街道上。都市频道不仅作为报道的主体,同时也是活动的主体。“主持人就是要做市民的孝子。”沈国华表示,“一年年的做这个事情,通过这个活动也进一步培育了媒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根植于平民老百姓,这可能就是最大的民生。”

  活动与栏目相辅相成

  在沈国华看来,新闻和栏目是常态,能每日做着贴近老百姓的事情;而活动是超常态的,它能带来瞬间的爆发力。在天津都市频道,这两者相辅相成。

  “过去我们也搞活动,什么都做,包括刘德华演唱会都做过,但是热热闹闹也就过去了。”后来,频道进行了改变,以活动带节目,以节目带队伍,以活动树品牌,以活动出效益,“所有的活动都拿这个大雪球来滚。”再然后,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频道又提出了“市场化、电视化和节目化”。

  按照这个原则,频道又进行了一次删选,到现在确定下来,“活动必须要体现频道和栏目定位。”比如“年度真情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就直接跟《都市报道60分》捆在一起。活动创意源自于栏目里面的小板块“百姓纪事”,“把里面的人物抽出来,到年底搞一次评选,既让节目的常态有了积累,也让这种积累有了一个爆破点。”沈国华说。频道的另一个栏目《边演边看》,也是遵循了如此轨迹,最终形成了号称“天津百姓奥斯卡”的“金梧桐颁奖晚会”。

  而“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的活动,虽然没有平时节目的积累,但在频道的内容上至少有15天的延展。“清明前后,我们的消息、专题、两次直播都是以这个活动为支撑,拉动了常态的东西。”沈国华表示。

  同时,为了让活动更加电视化、节目化,频道对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要求适合电视直播。在做“生命礼赞”活动的时候,频道就砍掉了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增加了献花、植树的环节,和电视小片的插入。做“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的活动,频道也设计出一些仪式化的东西:领颂词、点蜡烛、擦拭骨灰盒、献花等等。

  建立都市新闻协作体

  地面频道与老百姓之间先天的贴近性给了沈国华更多走亲民路线的空间。

  但沈国华也知道,地面频道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然能与市民建立起深厚关系,却因资源的限制而容易裹足不前。“只有大家互通有无,才能把边界的藩篱打破。”

  2006年10月,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在天津召开了成立大会,沈国华表示这是当时在民生新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几个台,如江苏、河南、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等省份的地面频道共同发起,同时也聚合了全国26个省级电视台的媒体精英。

  协作体是一个新闻资源共享的平台,成员台之间建立起常态的新闻交换机制,26家协作体成员每天传送的内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突发事件和趣闻,并可联手策划极具地域特色的活动内容。

  沈国华表示,随着协作体的成立,其新闻交换的平台也设在了天津,这些年来协作体的工作走得扎实、稳定、团结,大家从共同的付出中寻求各自不同的需求。

  突破资源边界线

  协作体的资源共享让天津都市频道的定位由“关注都市”走向了“都市关注”,从只看眼前事,到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全国乃至全球发生的民生大事。协作体成为一个支撑点,让成员台们得以突破资源的边界线。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奥运会。”沈国华说。单独一个频道要来做奥运报道很困难,于是协作体联合了全国18家成员台,在北京设立了一个演播室,大家吃住工作都在一起。奥运会期间,北京的联合演播室每天负责向协作体传送1小时20分钟的节目,其中1个小时的新闻,20分钟的访谈。沈国华表示,这叫“合菜理论”,一人拿一道菜,就能吃上一桌菜。而在月食的报道上,协作体也采取联合的方式,将在各地发生的月食情况一路传送到直播平台,一个全国各地的大直播就此形成。

  正是这样的共享共赢推动着大家往前走,成员台之间不仅是新闻资源的分享,还有项目合作和点对点的联盟,比如交换主持人,互带学习团队等。因此在这几年共同陪伴的过程中,有的成员台通过协作体的资源帮助由弱变强,而协作体一省一台的原则也从不打破。

  在协作体合纵连横的基础上,沈国华也认为地面频道的未来发力仍然更多要落实于自身的选择和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化路线。随着行业的发展,当民生不再是地面频道独享的领域,当省内频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已无可避免,地面频道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天津都市频道今年提出的理念是‘新闻提速’,抢占第一落点。”沈国华说。对新闻反应的快速,对事件灵敏的反馈,将让都市频道在本地化和贴近性上走得更加细致,这才是地面频道优势的更大体现。(陈晶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