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 创造奇迹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07 15:52
在百年难遇的机遇里,用百年难遇的超常规政策去争取百年难遇的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保七创八”的问题,而是能否追创德国高速发展模式的经济奇迹。德国曾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战败后国家和社会更是一片废虚,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却创造了GDP增长过15%~25%,用传奇般的超短时间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中国政策得当,加快进行农村转移改造、城镇建设、规模化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工人改造,中国也可以在五年内拉动近50万亿的内需,并可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维持30年,创造近200万亿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拉动亚太经济、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创造属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来放弃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要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应该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缺乏单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区域性、全省性的乡镇社区体系规划,更缺乏全国性的乡镇体系规划,造成目前农村建设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科学的统一规划的农业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费,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设、田埂建设、小水利建设、房屋基础建设,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达数亿亩。企业化的土地大生产比小农个体生产更好的避免重复生产,避免出现当今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大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产品大量趋同、重复生产、产大于需的严重损失。因此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再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涛涛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中国在10年内基本“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难得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 “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综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城镇的重建科学选址,并将人口较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民利益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高速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且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家居、设计、保险、金融、银行、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并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转载自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民营经济报》)
……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来放弃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要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应该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缺乏单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区域性、全省性的乡镇社区体系规划,更缺乏全国性的乡镇体系规划,造成目前农村建设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科学的统一规划的农业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费,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设、田埂建设、小水利建设、房屋基础建设,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达数亿亩。企业化的土地大生产比小农个体生产更好的避免重复生产,避免出现当今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大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产品大量趋同、重复生产、产大于需的严重损失。因此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再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涛涛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中国在10年内基本“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难得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 “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综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城镇的重建科学选址,并将人口较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民利益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高速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且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家居、设计、保险、金融、银行、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并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转载自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民营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