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管好公积金

  住房是百姓生活的基础。

  “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了,在都江堰还能看到一排排安置灾民的临时板房,在城市的另一端,新建的住宅项目也正在紧张地建设中。住房对于那些遭受了地震灾害的百姓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住房公积金在解决百姓住房难问题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住房公积金毕竟还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面对庞大的资金体系,如果监管,如何服务于民?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横跨众多机构和业务,它又是如何处理住房公积金相关的千丝万缕关系的?

  近期记者深入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试图以管窥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616.27亿元,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3193.02亿元,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6.35%,资金使用效率走低,专户存款资金继续增加。

  住房公积金“沉睡”年复一年,如何管、怎样用,众口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靠政策“泄洪”以外,靠信息化“疏流”也至关重要,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准确定义目标顾客群以提高资金使用率。公积金管理中心被定位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它实际上扮演着一个准金融机构的角色,而为其保驾护航的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甚至在推动着住房公积金管理更健康地发展。记者日前在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服务便捷与信息透明。在管好老百姓公积金“钱袋子”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用好“钱袋子”。

  一分钱也不会少

  “中心实现了和12家受托银行的联机交易,通过统一核算平台和统一审批平台,每日日终后系统自动发起对账,可以做到一分钱也不会少。” 中心科技处处长李少华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个每日对账的过程,这一功能可以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甚至在部分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还可进行个人账户的对账(如支取公积金时在审批和会计下账前中心与银行系统都会核对积数和余额)。所有归集明细账一目了然,有多少笔流水、多少金额,在当天就能反映出来,不再滞后于银行,让中心从以前的被动获取数据,变为主动监控数据。 “如果单凭银行手工传递对账文件,不仅延误了对账,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成某个时间段中心与银行账务不等。” 李少华说。

  在做到了“两个统一”以后,缴存、支取业务均需经过系统审批,并对重要参数(如支取时间、账户状态、可支取金额)进行控制,贷款实现了在线审批,中心与银行统一了贷款审批系统。而在此之前,贷款审批以银行传递的纸质材料为主,缴存业务难以进行系统审批和控制,支取审批信息无法传递到银行系统。

  多年来,由于公积金管理机构不能行使金融职能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资金运作都是依赖或依附于商业银行进行办理的,这样就造成了公积金管理机构所拥有的数据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时资金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很多城市还停留在以事后核算为主的阶段,其核算滞后于银行核算,并且依赖于银行传递的数据和票据。而实现了统一核算平台后,中心与银行可以实现同步核算,统一了贷款算法,有效规避了具体算法差异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要做到联机交易并非易事。中心内部有众多分支机构,外部还和多达12家受托银行关联,为确保审批效率和质量,必须统一各行会计核算流程和办法。它们之间要统一标准,需要大量的协调,这是凌驾于技术之上的更大考验。只有设计出一套标准规则,让大家都讲“普通话”,交流起来才能更加畅快。为此,中心科技处连同多家银行,用了8个月时间讨论,4个月来修订,制定出一本35页厚的《成都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会计核算算法说明书》,共10085字;《综合业务系统交易接口说明书》更是涵盖了63个交易,字数达15415个,为逐步实行扁平化专业化的资金业务管理夯实基础。

  今年1~4月,成都住房公积金贷款呈现较大幅度地增长,共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2.0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27.7 %,发放贷款户数5357户,较去年同期增长 45.65 %。“一分钱也不会少”并不是说大话,除了加强内部监控外,中心还主动开放了用户监控渠道,比如中心与成都市信息办合作实施了市民电子邮箱(简称“蓉城邮”)的推广工作,市民电子邮箱的初始用户名采用公积金个人客户编号,截至2008年12月底,共有4656名客户利用了市民电子信箱订阅了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中心发送个人公积金信息累计31145人次。 除此之外,中心还利用公积金联名卡项目和“成都通”项目丰富完善了客户查询渠道,让市民可以用多种方式监控自己的账户情况。

  一步路也不多跑

  就在不久前,网上的一篇博客道出了某市职工弃公积金转用商业贷款的辛酸路,“办理公积金贷款手续太复杂,跑多次公积金管理中心不说,回款还得等待好几个月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急于买房的购房者只好选择商贷的方式,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一直不“待见”公积金,某些受托银行同时运作住房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利益面前有的银行人员对公积金贷款故意“压单”,放款不及时。

  在部分区县成功试点进行了公积金贷款“一站式”服务后,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于今年开始在市本级推行此项服务,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担保公司以及公证处工作人员集中在中心贷款服务大厅,形成公积金贷款“一站式”、“一条龙”式办理流程。

  实行了一站式服务以后,贷款客户在申请资料齐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只需到大厅一次,就能一站办结所有审批手续,并且贷款客户可在进场银行中自由选择贷款银行。一笔贷款,从过去的十五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小时左右即可完成审批与贷款手续。同时,保证在客户签署借款合同、办妥贷款手续后五至七个工作日内即可发放公积金贷款。

  另一方面,中心和开发企业之间项目合作手续简化了,效率提高 ,中心直接受理开发企业的项目合作申请。开发企业申请资料由原来的二十多项减少为十项。整个项目审批手续只需七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很好地促进了成都市的房地产交易。

  “一步路也不多跑”还表现在2009年5月刚刚开展的委托提取自动审核业务上。

  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通过与职工签订委托提取协议的形式,在职工每年偿还住房贷款后,按照协议约定的提取时间,将核定提取的公积金划入职工的公积金联名卡储蓄账户,委托提取业务利用与受托银行的联机交易手段,准确及时地验证并核准了客户公积金提取金额,免除了客户签约以后的再次临柜申请,职工不需每年在单位、中心、银行之间往返办理提取手续。

  目前,北京、上海、苏州、大连等1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公积金管理机构相继推出了委托提取业务,其中长沙、武汉、合肥等13个城市只支持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委托提取;北京、上海、苏州3个城市支持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按揭贷款的委托提取。但到目前为止,上述16个城市中心在委托提取业务中都未能实现与商业银行的实时联机交易查询。

  成都中心委托提取业务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完成中心与受托银行的“全面的实时联机交易”,达到查询和审核客户住房公积金提取金额的目的。中心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委托提取业务对8家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支持。

  “公积金中心作为服务性窗口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正是公众服务,同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在系统建设时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李少华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陆续针对客户开展了诸如柜台、呼叫中心、短信、网上营业厅等多种手段和渠道的立体化服务。

  谜底:实践金融电子化平台

  信息化让监管和服务齐头并进,是什么,让技术手段与业务系统相交融,并得到势如破竹的推广,究其根源,都得益于2007年10月上线的成都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它充分利用金融电子化手段推进了业务流程优化。

  住房公积金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到现在才不足20年发展时间,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就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导致目前很多地方的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缺少战略规划,系统条块分割,生命周期短。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各地住房公积金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虽然有很多业务类似于金融行业,但信息化水平远不如金融行业。

  “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思考,要不要采用拿来主义,借鉴银行的经验,走专业化的道路。只有用金融电子化平台改造公积金信息系统,造出银行的‘孪生兄弟’,才更便于跟委托行平滑衔接。”李少华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心主任胡旭光的大力支持,他雷厉风行地开始帮助科技处协调部门、争取资源,并且按照“规范、安全、效率、效益”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亲自确立了“中心事权管理、银行事务办理、统一业务平台、全面监督控制、丰富服务渠道”的管理思想。

  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前的信息系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由于开发年限已久,系统架构在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要敢于否定,从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就是彻底推翻原有系统,花2-3年时间设计,重生一个系统。” 李少华的自信,源于中心领导的缜密思考和技术部门的科学规划。

  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中联等有过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公司并没有得到优势,因为“成都中心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公司都想用已有的解决方案来影响我们,但我们需要的是最适合成都的崭新的思路。”最后中标的,是有着许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北京东方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它的交易中间件TongEasy和安全中间件TongSec被成功得运用到成都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中。

  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时间中,中心科技处全力奋战,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忙并快乐着,焦虑并欣喜着”。焦虑的是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不仅要协调外部银行,还要说服内部业务部门,超出技术范畴之外的压力时常会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欣喜的是综合业务系统功能完备,技术领先,而且得到了中心一把手的大力支持。

  由于引入了先进的银行金融业技术解决方案,使中心与受托银行拥有高度一致的、可延伸扩展的系统架构,为委托提取功能的开发和部署提供了扩展空间。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系统进行公积金的管理分析,是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但是,先进的管理并不仅意味着购买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而是必须将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融入管理体系,在成都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进程中,重点考虑了对事务和事权的区分,把业务流程的再造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同时严格把握公积金业务的关键风险点。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公积金业务管理部门从孤立工作到部门紧密的协作,业务数据也从各个人为隔离的子系统集中到一个系统中。

  在谈到下一步的计划时,李少华坦言,目前从整体业务模式和功能架构角度来讲,偏向于技术驱动型,亟需向业务驱动型过渡,希望通过公积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推动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从数据集中到业务集中,再到管理与风险控制集中,才能理出一条信息化发展的健康脉络。

  链接

  全国住房公积金实时监管即将“开弓”

  日前,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全国住房公积金实时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在今年开始。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继续稳定增长,达到4469.48亿元,同比增加926.56亿元,增幅为26.15%。全国应缴职工人数11184.05万人,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745.09万人,同比增加557.18万人。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

  自1994年全国逐步建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公积金管理中心就一直存在着定位不清、多头监管等问题,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公积金管理中心被定位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但实践当中,无论是组织机构设置还是管理模式方面,许多地方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正扮演着一个“金融机构”的角色。现行住房公积金监督机制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管理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使用情况、账户设置等进行监督,此外还有人大、纪检、检察院等部门的检查。由于监管主体多头并列,几个最主要的监督部门间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合力,造成实际上的监管缺位。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信息化脚步却从来不能停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告诉记者:“近年来,公积金信息化的监管作用必须利用起来。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实时监管信息系统已经被列为今年全国住房公积金七项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健全,但全国各地的建设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目前全国各地住房公积金经营管理模式按经办业务的程度可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委托管理模式,即住房公积金和其他房改资金的所有业务均委托代办银行办理操作,管理中心负责审查、监督管理,如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都是这种模式;二是直接管理模式,即管理中心除存贷款涉及的金融业务由银行办理外,其他具体业务由自己办理。如北京、杭州、大连等。  事实上,早在2002年,建设部就发布了关于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部、省、市三级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目前已经上线的200多个城市的公积金管理中心,都定期向建设部提交数据,但由于各地业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这套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

  据悉,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编制公积金业务管理规范,以此为基础建立实时监管系统,对已经或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其他可能出现风险的情况,及时进行提示和预警,为纠正违规管理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行为提供依据,降低风险;另一方面,还能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健全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