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3D世界

  人感受到的是3D世界,但是人类通过绘画、拍摄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世界都是2D的。如何通过2D的平面展现3D的世界?早在200多年前,科学家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探索,直到最近几十年,显示技术的发展才让2D面呈现3D感觉成为可能。

  大脑感知的3D

  特别的3D显示器能够为用户创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比如通过激光扫描呈现的3D画面,每个成像的像素都有空间的位置,而不是映射到平面上,天文馆就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来模拟太空的星星;而体积显示设备可以利用烟雾占据的立体空间构成立体屏幕,从而实现立体的画面显示,这样的画面和我们日常看到的场景非常相似,因此需要一定的空间尺寸,只有在特定领域才有使用,原材料的消耗也比较大。实体的3D显示设备并没有大红大紫,主要的原因在于通过3D技术看到的世界跟我们通常看到的世界太相近了,因而没有太多吸引用户的元素。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3D影像通常是通过在同一个平面上投射有差异的画面使人脑产生幻觉,从而感觉到3D映像。这实际上是人脑构造的虚像,实现方式通常是由两个摄像机通过在相邻帧之间构造有差异的画面,然后分别让左右眼睛看到这个差异画面,人脑自然产生距离感,就把原本在平面上没有的Z轴虚拟出来,这样就构成了3D影像。这种交互方式需要人脑的主动参与,人脑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所以人更容易纳入到演示的场景中去。

  因此,人脑就成为3D影像流水线的加工部件,在看3D影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有所体现。而人脑参与此过程会导致思维运转加快,所以长时间的观看3D影像可能会引起头晕。

  欺骗眼睛的3D技术

  为什么3D影像可以欺骗人类的眼睛?这是因为,人眼是并排生长的,两者之间的瞳距平均约为63mm左右,观察景物时自然会产生视差,视差提供给人脑距离判断的元素,所以人能够判断空间的距离。但是眼睛对高度和左右的距离判断远远超过对前方距离的判断,尤其是距离稍远时,对距离的判断更加不敏感。由此产生的视差就是3D显示设备有效的基础,要在2D平面呈现3D影像,需要在技术上动一些脑筋,目前基本上是通过颜色区分和高速投射两个不同的画面两种方式。

  通过颜色区分的办法出现的比较早,成本也相对较低。在拍摄的初期,需要通过两台摄像机拍摄有差异的画面。这个有差异的画面是分别用不同的胶片拍摄的,如果是红青分色,就是其中一台摄影机用红胶片拍摄,另一台用青胶片拍摄,或者拍摄完后处理成这两种颜色。在用户端则用简单的透过红光的滤色片和透过绿、蓝光的滤色片进行区分,从而让两个眼睛看到稍微有差异的成像。这种3D影像的呈现方法分辨率不高,而且很多元素如景深感觉等无法控制,静态字符的处理也不够完善,所以看起来比较粗糙,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廉价的技术曾让3D电影风靡一时,甚至小城市的电影院都有能力播放3D影片,可见当时3D影像的火爆程度。但这一技术的缺陷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弥补,而是走向了它的末路,以至于红极一时的3D影片很快失去了声音。

  后来IMAX拯救了3D电影,IMAX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它通过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不是通过颜色分离的,而是通过偏振片进行分离的。在播放画面的时候,需要采用两个投影机,每个投影机前面放置偏振片,两个偏振片分别呈45度倾角,两个投影机的偏振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在用户端,需要佩戴相同的偏振眼镜,这样就能保证在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实现3D效果。这一技术的问题在于硬件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两台投影机的同步是个大问题,每台至少拍摄24帧画面的话,搭配起来至少是48帧,两者之间的同步相当关键。而且一旦有一台机器的胶片出现意外,3D的效果就会打消一半。

  最终,数字技术让3D开始重新大行其道。TI是最积极推动3D投影的公司,它率先在影院级投影机和家庭投影机引入3D投影。对投影机而言,只需要提高刷新频率,同时搭配最新的眼镜,比如主动方式的液晶眼睛,就很容易能够实现3D效果。起初,TI提供的是通过红外方式实现的3D投影,每个帧与眼睛是通过红外来同步的,保证每个眼镜片的开关符合画面的需求。但是这无法保证处于最佳观看位置之外的用户的观看需求,所以DLP Link技术得到发展,通过在画面上插入眼睛开关信息实现同步,但是这样的眼镜价格也比较昂贵。

  LCD厂商也没有闲着。夏普最先投入类似的研发,并且他们的技术想摆脱眼镜的束缚,使人能够通过眼睛直接看到3D画面,要达到这一效果,第一需要液晶显示器建立合适的分离渠道,保证让人的不同眼睛看到不同画面;第二是需要建立合适的距离范围。要达到第一个要求比较容易,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让它们保持相互的垂直,不同的液晶分子负责不同眼睛的画面。在观看的时候就能够保证左右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产生3D影像;达到第二项要求则比较难,因为3D效果取决于人眼的瞳距,不同人的瞳距存在差异,例如小孩跟成年人、女人跟男人、不同的族群的瞳距都不一样。怎样才能保证观看范围的一致性呢?从现在的演示效果来看,3D影响的观看存在基本的观测点,这个点到设计拍摄镜头之间的距离差与目标物之间距离的比例,和成像到眼睛之间的距离差是等比例的,按照这一比例设计的3D显示器,才能达到比较好的观看效果。液晶的加入改变了3D显示的效果,提高了3D的表现能力,使分辨率得到了提高了,并且加强了景深感,尤其是3D不善于表现的静态画面,也可以通过它很好呈现,这是其他3D技术做不到的。

  广泛的3D应用领域

  技术的发展改进了3D影响的显示效果,调查显示,目前欧洲的新电视有10%左右开始支持3D显示,而多数的数字影院都能支持3D, 《怪兽大战外星人》、《冰河世纪3》等3D影片层出不穷,不但票价能够提高10%~20%,而且也使偷拍电影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但目前3D影像除了在影院和专业领域比较受欢迎外,其他领域的应用并不多,这也限制了3D技术的发展。例如在科教领域,如果能用3D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2D画图方式,可以构建良好的空间感觉,有利于学生对于空间的理解。现在TI正在力推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力图让3D投影成为教育行业的标准。

  在航空管制领域,其实也可以应用到3D技术进行管理。通常的航空管理都是在平面上进行的,通过在显示器上的坐标和位置关系判断飞机的起降许可,空管人员比较容易疲劳,尤其是飞机很多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能采用3D的技术,管理起来会更轻松,更方便。

  3D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同样也是可以立杆见影的。无论是医疗培训还是手术,通过3D显示可以更容易判断病灶位置并形成统一意见。操作的时还可以看到互动的效果,这是传统显示设备无法做到的。在医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虚拟人体解剖、虚拟手术治疗、虚拟骨骼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这也是3D显示很有价值的拓展用途。
  3D显示器设备介绍

  iZ3D显示器

  号称最完善的3D LCD,需要使用眼镜,分辨率达到1680×1050,专门针对游戏设计,适合即时战略游戏,可以大幅度提升场景的景深,拓展游戏的视野。。与传统的采用液晶分子不同排列的方式不同,它直接粘合了两个液晶面板。后面的液晶面板用来成像,前面的液晶面板用来偏转极化。所以在玩游戏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它实现3D效果。这样的画面相对稳定而且可靠,并且显示文字效果更好。问题在于成本过高,而且粘合两个液晶面板的光学水准胶水比较昂贵,目前面板由奇美提供,现在只有22英寸,据说以后可以拓展到26英寸以上。

  AIST的 3D Laser显示器

  这是实体的3D显示器,通过在空间扫描形成图像,这个研究的突破在于扫描用的棱镜,能够精准对准位置。此外,激光的功率也是很大的问题,他们的设计实现了激光的高功率输出,并且在空间里聚焦,从而让聚焦的点形成粒子一样的东西,从而发出更强的光。这些粒子球就构成了3D投射的基础。它不需要幕布就能够用,而且亮度惊人。由于设计时采用了能量很高的红外激光,所以观看的时候需要戴上眼镜。

  Global Imagination的球状显示器

  Global Imagination的球状显示器采用多台投影机实现类似立体的投影,并在球体上呈现。

  现在这种显示器能够提供各种尺寸,相当具有吸引力。可以作为立体的地球模型,包含洋流、季风、白天黑夜的形成等。这个设备初期用作广告和演示设备,NASA添置了一个,用于讲解地球和太空的对比关系。微软也与这加公司合作,开发了适合球面显示设备的多点触摸技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