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用软件砍掉建筑业成本

  利润率低、长期盈利能力不足、金融危机带来的工程量减少等因素,让中国的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早就瞄准市场机会的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推出一系列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的软件产品,针对建筑行业的漏洞准确“用药”,广联达意欲有信心凭借充足的产品线成为建筑IT的市场统治者,并成为全球建设领域信息化服务产业的领袖企业。

  房地产很火爆。房价不降反涨,天价地王频频出现。7月29日,中国建筑A股上市,融资500亿元,更是在当天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建筑公司”。不过在这些火热场面的背后,中国建筑业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近日发布的《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2009)》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北京市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放缓趋势,开复工面积亦同比下降2%,建筑行业盈利能力继续下滑。

  其实一直以来,建筑业属于完全竞争,这带来的利润率低和盈利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据我国建筑业1998~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企业的利润率试着徘徊在1.2%~2.0%。虽然最近4年建筑企业的施工任务明显增加,但亏损企业的比例仍高达18%~19%。而金融危机带来的工程量减少、竞争加剧、风险扩大等压力更是让建筑企业举步维艰。

  “可以说,处于价值链之中的建筑企业连‘红火’的味道都没尝过。”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贾晓平说。面对建筑行业的困境,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独辟蹊径,从成本管理着手,开发出了一系列软件产品。“对症下药”使得广联达软件获得了飞速发展,它在整个建设工程软件领域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创立时的10%快速增长至53%,稳稳坐上头把交椅。仅凭借软件,广联达每年的营收就超过了2亿元。毫无疑问,广联达摸到了建筑IT的“门道”。

  建筑IT先要算清帐

  贾晓平一再表示,建筑IT的第一步必须把成本算清楚。只有成本算清楚了,企业才知道利润的控制点,效益的提升点和管理的切入点。

  一位在建筑行业混迹多年的老总很是烦恼:“不干工程活不了,干了工程也难活。” 因为从接到项目到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什么该钱花什么钱不该花,该花的要花多少,这笔账似乎根本算不清,项目赚钱还是亏钱不到完工也没数,更谈不上及时的通过各种手段来保障盈利,提高利润。

  建筑企业老总的这番话道出了建筑企业“算清成本”的重要性。广联达总裁贾晓平也认同这一观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贾晓平一再表示,建筑IT的第一步必须把成本算清楚。因为对国内的建筑企业来说,工程进度不是问题,而且国家对质量和安全管理也抓得很紧,惟一例外的就是成本,只有成本算清楚了,企业才知道利润的控制点,效益的提升点和管理的切入点。

  “当前激烈的竞争下,通过对所获得的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控制,进而实现真正的获利,并最大化的提高自己的利润,成为关键。”行业专家指出,尤为重要的是,现在建筑企业的利润都很低,如果不加强成本管理,到最后没有利润,就没有办法进行升级换代,购买新设备、技术和管理。

  然而,而对复杂的建筑业来说,成本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代建筑的特点下,成本管理非常细碎、繁琐。如果没有相应软件,建筑施工企业很难做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而如果软件不够专业、不懂行业,也没法进行细致的成本管理。

  算清帐目的难题在项目管理软件出现后就迎刃而解了。贾小平告诉记者,采用了项目管理软件以后,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仅结果清楚,而且能够有效的做到过程清楚,一个项目做完了,材料、机械、劳务分包等这些帐是可以算得清楚的。

  “事后算账往往徒劳,只能作为下一次的教训,只有过程算账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实现项目目标。”据贾晓平说,在鸟巢和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中,广联达的软件就承担着算清账目的作用。“在这个项目上,我们的软件把帐记得清清楚楚”。

  靠软件降低成本

  从造价软件到招投标软件,从项目管理软件到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广联达让自己的每一款软件都是“对症下药”,帮助软件企业降低成本。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降低成本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以前,许多建筑公司对成本管控是“无意识”的。后来,利润变薄让建筑企业开始有了“潜意识”,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成本管理只是纸上谈兵。

  对此,广联达选择了从软件下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借助于管理信息化过程,进行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与重塑,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贾晓平说。从造价软件到招投标软件,从项目管理软件到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广联达让自己的每一款软件都是“对症下药”,并通过体验客户、联合策略等严格的市场执行来扩大市场规模,其做大做强之心溢于言表。

  据介绍,成本管控的第一大漏洞是项目管理体系不全,无法做到材料、安全、进度的协调统一。对此,贾晓平认为,用项目管理系统,通过分解工序和计划编制,可以实现根据计划时间安排生产作业,根据计划匹配机械、材料和人员等资源。甚至机械设备的租用时间也可以计算出来,“如果只要租一个小时,就不会租两个小时”。

  而在企业内部上,从集团到子公司,再到具体项目,在这三级关系之间,也需要一套软件来进行总体的成本管控。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后,每一个项目的单位材料购买价格能做到一致,材料的监管能做到万无一失。

  贾晓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开发西三旗两限房项目中,北京住总集团就明确要求必须使用广联达的项目管理系统。“限面积、限价格等因素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非常高。我们这个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据贾晓平介绍,在国外,项目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而在中国普及率却只有10%,“这其中的差距可不小”。

  成本管控的第二大漏洞是,建筑企业的采购都是大宗的,很容易产生暗箱操作。而“造价软件和网络招投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据贾晓平介绍,在广联达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广联达试用了招投标软件。“通过充分的竞价后,广联达大厦的招投标成本下降了10%,这还不包括因效率提高而节约的成本。我们这个楼有27个分销商,如果按传统做法,每个分包至少要有3家供应商去实地考察,这个工作量很大。但是用网络招投标,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

  第三,建筑行业一般分为设计、施工、采购,运维等阶段,目前在设计、施工阶段,能够较好地做到成本管控,而在后期的运维阶段却没有成本管控的概念。对此,广联达用能够覆盖这3个阶段的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来解决在BLM时代,整个工程结束后,建筑信息模型(BIM)也建立了,查看某一设备,其相关信息都可以显示出来,供应商、施工商、合同等信息都全部囊括在内。

  不过,光靠广联达一家公司无法完成。广联达意识到需要各个企业将采取联合的策略,来共同完成建筑信息化。因此,广联达迅速联合天正、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CAXA)共同组成的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BLM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涵盖了从项目的决策、设计、采购、施工和运维完整的阶段。

  吃“软”饭也能做大做强

  广联达不光有做大做强之心,还有着做大做强的“天时”。

  首先,建筑IT对软件的需求远远大于硬件。与电信业、制造业、物流业相比,后发展起来的建筑信息化将更多地依靠软件与服务来实现;其次,宏观层面上,城镇化进程也将给建筑软件带来新机会。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比例只有46.75%,而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城镇化要达到70%~80%,还有将近30%的人口要进行城镇化。因此,“中国的建筑市场还有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期。”

  在“地利”上,广联达通过抓住核心业务、打造全产品线为自己制造优势。在贾晓平眼里,企业信息化绝不能脱离企业的行业特质,需要紧紧围绕核心业务分布展开。“未来,建筑行业的核心业务就是项目,项目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是第一要务。”他认为,项目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潜力巨大,“项目管理将来会有几百亿元的绝对市场规模。”

  实际上,在建筑IT的项目管理市场中,珠海同望、上海普华、北京梦龙都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还有着多行业运作的经验;在算量软件上,鲁班、希达也是广联达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计价软件上,神机妙算和广联达也处于鏖战状态。

  针对如此细分的建筑IT市场,广联达要做的就是抓住核心业务,同时打造“全产品”线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造价软件、网络招投标、基础数据产品、BLM等都独自或共同形成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够实现到60%~70%的标准化。另外30%的个性化是遵循客户的需求,因为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不一样,发展阶段内部管理水平也都不一样。未来,我们将给小型企业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大中型企业是一些高端的、定制的、个性化的产品。”

  此外,广联达还不断扩大客户规模来形成做大做强的“人和”因素。在国际建筑IT领域,几乎没有大型的软件企业,中国的建筑IT企业完全可以趁着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契机,从全球范围来扩大自己的用户规模。贾晓平说:“我们这个行业,全球都很零散,大多集中在一个区域或行业业务的一个领域,这给广联达以很大的机会。”广联达也开始谋求国际化。

  除此之外,贾晓平还告诉记者,做大做强还需要准确把握未来的趋势。

  其中,以基础数据为主的BIM在建筑市场的应用前景就十分被看好。他说,“建立BIM后,所有的信息都承载在一个软件上,这可以方便地进行设施运维。建筑物建成后的维修、物业管理公司都可以使用这个基础数据。从建设到运维,建筑物就进入了生命周期管理。这样,整个建筑就变成了一个数字建筑。” 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还没有这种基础数据产品,广联达计划率先填补空白。

  而SssS也是他看中的趋势之一。“未来的服务包含两种含义,一种就是完成软件实施后,开展咨询服务可以收费,还有一种就是扩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最新的宣传册上,广联达将自己定位为“建筑领域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

  冠军观点

  行业软件的机会

  贾晓平认为,做行业信息化的软件是中国软件的前景。

  首先,中国市场非常庞大。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国的市场都是最大的。他豪言壮语地说,“中国的建筑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

  第二,在基础软件上,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世界市场格局已定,中国并不具备优势。软件外包服务只是流水线上的某一环节,中国不可能占据什么优势。而深入行业的行业信息化是中国本土软件的优势。

  第三,行业软件能够发挥本土优势,立足于各个行业,以项目为出发点,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如果再可能将这些产品尽可能地标准化、规模化,像微软、Oracle那样,中国的行业软件就能够做大做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