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结局
- 来源:女报•时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莫一德,训导主任,结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22 15:29
他在讲台上用夹香烟的手势夹着粉笔的洒脱,和那种眉宇间掺杂着的看透人生的悲凉,都让我对此人以及他的名字膜拜不已。后来开家长会,作为班长的我恰好接待到莫一德的父亲,我抓紧时机问了他名字的由来,他的父亲操着浓重的广州音说,那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刚好住在广州的一德路边,就叫一德了——至今无法回想,我的价值观是如何顷刻凌乱成一碟蛋炒饭的。
这些且按住不表。
在同一届的同窗好友都已经为生活营营役役的时候,他还在英国留学,专业是西方哲学,最大的兴趣是赤脚上课和摆地摊。前者是因为他觉得人类唯一赖以行走的器官不应该受到束缚,而后者既能养活他又能和不同的人聊天,遇到砍价的老外直接就用中文痛骂一通。
他说,虽然在国外和教授吵架也不会挨骂,但还是很想回国。只是我们都明白,或许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这里对特立独行的他而言,总显得太沉重和呆板。只有在西方尊重个体的氛围下才能让他不被认为是异类。
如果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不磨去身上的棱角,就只有去一个能容忍棱角的地方。这是他出国以后给我的留言。
很明显,早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见识到莫一德的棱角了。
初三那年学校举办了现场作文比赛。当时的情况是每个学生都拿到几页材料,里面细数了美国教育的资源丰富和人性化,并一一对比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生硬和捉襟见肘。据语文科代表从办公室发回来的小道消息,别班的老师看完莫一德的作文时,都大赞这是无愧的第一名,那气势颇有点当年皇帝亲笔御封状元的范儿。因为当大家都抱怨中国应试教育的罄竹难书时,莫一德特立独行地从资源分配问题上坦诚了这是中国现在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了。
凭借独树一帜的思路,莫一德让人大跌眼镜地成为学校的学习榜样。与莫一德一周见几次面的训导主任更是认为这是他长期谆谆教诲的成果,果断决定要在升旗仪式上举行颁奖典礼,并让莫一德朗诵被主任亲自修改了无数次,对中国教育大加赞扬的获奖文章。
对自己教育理念有着天真幻想的训导主任也许还不会料到,他这个决定让莫一德从年级的红人,成功上位,做了全校的名人。对于这点,我一直深信不疑。果然,在升旗礼那天,莫一德装模作样地一改前非,正儿八经读他的获奖作品。然后,在最后一句结尾处,他终于不负众望地私自把结尾改了,在全校师生面前说道,所以,各位同学,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师资和力量都非常薄弱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坚强地生存下去,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毫无疑问,被气得火冒三丈的训导主任勒令莫一德退学。
据说此人后来在高中依旧祸害群众,还经常上课顶撞老师。
据说后来他凭着香港的户籍,进了华侨集中的暨南大学。却因为学分不够读了五年才毕业。
再据说前几年开同学会,还有人不知道莫一德当年升旗礼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莫一德的博客最近一次更新只有很短的一段话,却已足够让我深信他真的必须名流千古才对得起他和他的名字。“所谓价值观的差异,就是给你一根蜡烛,有人会觉得差一个蛋糕,有人会觉得缺一条皮鞭。很多人都想要条皮鞭,嘴里却说想要蛋糕。我只是做了个诚实的孩子而已,却不被接纳。”
赤脚上课周末摆摆地摊,我想这是一德哥最好的结局。
撰文_四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