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最后一块金矿的文化产业近日来分外热闹,大佬们动作频频,纷纷在这一领域迈大了步子。几日前,云锋基金联同丰德丽控股有限公司、新浪等共同宣布,斥资4.9亿港元入主香港上市公司ROJAM,ROJAM将更名为“寰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云锋基金是一家由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发起创立并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的私募基金。去年年底,云峰基金曾高调宣布向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投资5000万美元。
除了马云,瞄准影视产业的还有另外一名互联网行业巨头马化腾的腾讯帝国。今年5月初,腾讯对华谊兄弟(300027,股吧)进行战略投资人民币近4.5亿元。
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对影视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他投资的名单中,《山楂树之恋》,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高考1977》、《红河》等等跃然荧幕之上。
大佬们还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文化传媒产业的梦想。在云峰基金入股寰亚传媒的发布会上,“我们希望中国的传媒能够真正地看到,能够看到更多的喜悦,像迪士尼这样的企业有几百亿美金的市值,今天我们很多的文化企业虽然上市了,但是市值还不能大,希望能够有真正的巨头出现,能够对中国、对世界产生一个帮助”。虞锋如是说。
6月初进行的上海电影节第四场产业论坛上,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称,腾讯拿出5亿资金作影视投放基金,投放华谊4.5亿资金也正是看到了影视产业的春天。
熊晓鸽先生有一篇《从桑拿看文化产业》的文章这些写到,“在国内,人们闲暇时间能够选择的消遣娱乐方式,尤其是家庭娱乐还是挺少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有老有少的家庭来说,可选的家庭娱乐方式少上加少。如果有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周末带他们去哪里。”
“我经常开玩笑说,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桑拿洗浴场所全部加起来也不一定比中国一个省多。”熊晓鸽在文中说,“……只需要看中国的桑拿洗浴业规模有多大,就知道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有多大”。
文化产业的空间很大。但细究起来,总是有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感觉:改制蕴含重大机会但总是盘根错节,理清尚需时日;电影院线一拥而上,然而,多数为虚火,创新高的票房难掩多数电影公司亏损的事实;懂资本的不懂文化,懂文化的不懂资本,文化与资本的融合难以水乳交融……
以单部电影电视剧的投资来看,这种单部的投资在影视圈比较普遍,但也一向被认为风险重重。比如,前些日子,阵容班底强大并由邓文迪策划的《雪花秘扇》就褒贬不一,有赞不绝口的,有看了一半就离场的,也有认为是诗歌接龙昏昏欲睡的。扣除票友成分的投资,以投入与产出来衡量,按照目前国内影片的盈亏比例来衡量,估计很多影片都难以回本。
对于一度热捧的院线,深圳资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玮的看法是,“院线投资更像一种新的有电影概念的商业地产,如果前端起不来,后面只能是虚火。”
文化产业本身是个着眼于精神消费的特殊的产业,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跳出文化历史的底蕴,但既然是产业就会有自己的规律,那么,文化产业特别是不同细分类别的行业的规律是什么,是特别值得我们思索的话题。
在这方面,陆玮先生还有一个很能启发我的思考是,一些文化人、艺人只是把文化简单地看成事业,而忽略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商业元素,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梦想,但没有具体的架构、战略、资本的支撑……如果仅仅如此,文化如何被产业化?
(作者曾为南方都市报财经记者,创投、私募观察者,现供职于香港某投行。)
王亚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