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某一天成熟

  和一位股权投资界的前辈聊天,我笑侃这两年他这个行业是最赚钱的,二级市场的利润已被一级市场压榨殆尽。他认同,谈起这两年业界的“蓬勃”,真如雨后春笋,房地产商的钱亦有不少投入。准备好钱,挖几个人去谈项目,甚至有20倍左右的PE,“这样一来二级市场的空间还有多少?”

  或者说,整个行业也越来越急功近利,争夺项目的现象显著,也有人试图将这个行业当做制造业来操作,可不知这个行业的核心生产力是“看人”,除却天分,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是必须品。

  不可避免的叹气,这种野蛮冒进的气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如“高铁脱轨”。

  相信这起事故会如很多历史一样,在如潮的讯息中渐渐被掩埋,但还是会刻下一笔:除了在最初铺天盖地舆论后剩下的坚持者的拷问,除了“黑色星期一”股指下挫之间,很多人感受到的对于中国经济历久以来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的愤懑,还有那句印第安人的古语:让我们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正好看到德国的科学家发起了“慢科学”的运动,“科学需要时间来思考;需要时间来阅读;也需要时间来失败。科学的作用并不完全体现在当下。”

  请允许我套用这句话:“生活需要时间来思考;需要时间来阅读,也需要时间来失败。我们所做所为的后果并不完全体现在当下。”

  我们有时候太过于投入自己的生活和意识,以至于在眼前的方寸之地失去了方向。

  在上一周市场的大跌中我不免也失去了方向。也许有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CPI有那么重要吗?

  不仅是CPI,包括GDP,包括PMI指数,或者是中报的业绩,近两年的震荡市已经让普通投资人都对经济数据朗朗上口,最关心的就是无休止的公布日期和之前的机构预测。当然,专业点的说法是:关心的不是数据,而是趋势。CPI的趋势是上涨,还是下跌?GDP的增速会滑落到什么程度?这哪个范畴内是影响经济发展,哪个范畴又是会导致硬着陆,甚至兜不住地方政府坏账的?

  以上的任何问题,本质上是就事论事,是在看明天的市场会涨会跌,看哪个板块有交易性机会。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是否可以跳出的经济圈,考量一下,过去十年我们经历的还会发生吗?

  保障房的建设不管进展如何,其反应的是对于房地产拉动经济时代的过去。“二元制”的住房时代来到———保障房保证基础民生,商品房价格无论多高,自然有有能力的高收入阶层购买。

  三季度初,政府放松调控的猜想不见端倪,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江浙一带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恶劣过2008年。但当初4万亿的投资让不少企业起死回生,从而也让一轮优胜劣汰错过时机。这次的严冬或许不再会有雪中送炭,该关门该转型,该反思该进取,企业也都会有定论。

  记得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一方面期待着转型成功,因为那样带来的企业的成长背后是经济真正的繁荣,即使短期股市受压;一方面也期待着老一套的政府“兜底”,因为在其之下,那些大型国企依然会保持着“健康”的发展增速,从而保证市场在“蓝筹”的带动下下探有限。但在电梯陨落,十字丑闻,或是高铁出轨之中,我开始觉得没有权利去为了短期的股市形象或仅仅是心理舒适度而把自己陷入掩耳盗铃的境地之中。况且,只有前者,对投资人来说,才是真正的福音。

  政府的换届近在眼前,在考虑其中的政治博弈之后,或许也可以考虑,新的一轮经济发展序幕正拉开。

  我们依然是在旧的经济模式中寻找第二天的机会,还是抓住新一轮经济的序幕,为自己的下一个十年有所谋划?

  没有具体的计划,我是否也尝试慢一点,给自己时间失败,让行动的果实在遥远未知的某一天成熟。

  慕容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