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富春山居图,东梓关,黄公望
  • 发布时间:2011-10-14 15:16
  有一种时兴:骑游《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被称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明朝末年该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喜爱至极,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出,但画作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北京举办,于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视为盛事。

  两岸同胞骑游《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水甲天下,两岸同胞画中游。《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两岸大展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各界人士一时间涌起对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景致的浓厚兴趣。于是每天都有人按图索骥,乐此不疲。骑乐无穷单车俱乐部还联合杭州市台商协会共同举办了两岸同胞单车骑行《富春山居图》实景活动。众多旅行社抢抓先机,推广线路,组团成行,成为1至2日游的时尚热点。

  参与者多数都看过两岸分别收藏的画卷,和合成后的电子画卷。认为《富春山居图》重在意境,但实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先看图,再赏景,更是万千感慨。

  顺着黄公望的笔墨寻找

  富春江究竟有多美?为什么浪迹云游的黄公望愿意在此结庐隐居直至终老?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今天又在何方?笔者顺着《富春山居图》上的笔墨,试图寻觅660年前黄公望眼中的富春山水,从当年结庐的庙山坞,到赋予他无限灵感的大岭,乃至沙洲岛上神似的一草一木……今日的富春江,虽然历经岁月更迭,却依然是他笔下那个静谧秀美的世外桃源。黄公望一生淡泊名利,隐逸山水数十年,但他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却翩翩然浮于大众视野。

  新沙岛

  岛上四面环沙,被称为富阳的绿色心脏,是一处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岛屿,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在此体验坐牛车、手工造纸、磨米粉等活动,也是驴友的露营基地。

  黄公望森林公园

  黄公望结庐之地是一片原始森林,濒临富春江,两边是层层叠叠的山岭,一路上溪水淙淙。除了各种珍稀植物,还有云豹、羚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9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走在山路上,便会令人想起这些诗句。公园门口的黄公望村集合了10多家农家乐。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来过富春江,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陆游、范成大、徐霞客……但将富春山水驻于后人心头的,却是黄公望。清代杭州人王清参在《泊富春山下》中说:“今日已无黄子久(黄公望,字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据文献记载,富阳东郊的庙山坞,正是其当年的结庐之处,也正是《富春山居图》诞生之地。

  庙山坞脚下的村庄,原名白鹤村,本因白鹤救人的传说命名。前几年,因为黄公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索性改名黄公望村。村口的楼牌上,是大大的“黄公望”3个字,富春江就在村口,仅一路之隔。富阳市的一些文化人士对这里了如指掌,历史上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到过富阳,赞美过富阳,烂熟于胸。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过十几家农家乐,这才到了真正的庙山坞山脚——黄公望森林公园,竹林环抱,溪水淙淙,一片原始自然的风光,要上山,只有一条沙土小路。山脚下有一汪清澈碧绿的水池,来自山泉,叫筲箕泉。根据文献记录,这正是黄公望当年结庐之处。这一方水土果然是有灵性的,几百年来泉水不断。

  沿着山路走一段,一座黄公望的雕像和一个小竹屋是后人为纪念他而立。尽管这样的陈设与一般文化公园并没有不同,但丛山翠竹的环抱中,此地显得格外安宁。当年,黄公望只身一人来到这里,故去时更未在此留下任何有迹可寻的遗物,连墓葬也不可寻,这或许就是富春江岸的隐士精神吧。

  东梓关

  因郁达夫小说《东梓关》闻名,是个临江小村,颇有古风逸趣。富春江就是中国士大夫心灵的港湾。《富春山居图》始创于1347年,耗费了黄公望整整3年的心血,完成时,他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画中描绘的山川景致,是富阳境内风光最为佳丽的一段。

  泛舟湖上,两岸山势平缓,江面开阔,一副从容气质。三三两两的沙洲岛上,白杨挺立,绿柳佛疏,而袅袅的雾气、平静的江面,又为这片生机平添了一份婉约和柔软,随意取景于镜头,就是一幅江南水墨。

  当地人说,富春江长110公里,流经富阳和桐庐,而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画的,就是在富阳境内的这一段。富春江富阳段最为开阔,临近桐庐,陡然变窄。画面上有近山、远山和沙洲,江面非常开阔,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尽管很难去指定具体的地点,但从画面上可以非常的肯定,这就是富春山水,黄公望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写生,提炼了精髓。富春江水令人心静,所以你看到的《富春山居图》,也是一片安静的感觉。中国历代文豪,无论得意失意,从谢灵运开始,都对富春山水有这样的感受。富春江就是中国士大夫心灵的港湾。

  大岭

  山脚下有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汇聚了自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各种劳作工具。最关键是,这里可以看到《富春山居图》整幅画面的影印本。

  从富阳东头的东洲岛出发,直到与桐庐交界的桐洲,《剩山图》卷对应森林公园,《无用师》卷映照峭立山峰。《富阳县志》上说,黄公望“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于鸡笼山之筲箕泉,以终老焉”。

  那么,循着富春江走,是不是可以找到与画面上对应的风景?

  事实上,在创作《富春山居图》前,黄公望已在富阳隐居了10余年,日日写生观察,对富春江岸的一草一木都已了然于心,《富春山居图》不是写实作品,要一一去比对不可能。但的确有许多地方非常相似,可以推测是《富春山居图》的素材。当地人说,公认比较可靠的,是从富阳东头的东洲岛出发,沿着富春江上游走,直到与桐庐交界的桐洲。《富春山居图》的主要素材可能来自于黄公望结庐的这一带。浙博收藏的《剩山图》卷的味道和这一带非常相似。

  继续往西,在如今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后,有一座“大岭”山,它曾是黄公望的心头之好。尽管在《富春山居图》上无法确定,但黄公望的另外一件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所藏),描绘的就是大岭山的峭岭奇石。

  另外,画面上的沙洲小岛更是富春江上随处可见的独特景致。而桐洲那一段,还有一座峭立的无名独峰,似乎就是从《无用师》卷中走出来的。

  Tips

  关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画作之冠。为6接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传承经历千回百转

  《富春山居图》使观者叹为观止。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焚画殉葬残损救出

  清顺治七年(1650年),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画作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用极高的技巧重新接拼装裱。原《富春山居图》就形成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临摹版本起伏跌宕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乾隆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剩山图》传奇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到了近代画家吴湖帆手中。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后,觉得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温总理关心

  围绕着这幅画作,两岸的交流一直没断过。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台湾多数报纸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我国著名杭州籍青年诗人舒子原以温总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为题为《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创作抒情诗,引起很大反响。

  两岸合展

  长分离,情何堪?一幅创作于660年前的《富春山居图》,牵动着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2011年6月1日起,两幅分割了361年的作品首次“团圆”,在同一个展柜中携手展出。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必将引起游客更大的实地探索的兴趣。

  撰文/黄婉琦 摄影/叶庆瑞、梢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