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聊”革命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音IM,小米科技,通信,腾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8 15:56
很久以前,你随身带着一本册子,上面记满了电话号码。不久以前,你随身带着一部手机,里面存满了电话号码。现在,如果你觉得查找一个姓名,用手指拨一串数字是件很有趣的事,那么请抓紧时间享受,以后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通信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作为率先革命者,在语音IM的面前,连运营商都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移动互联时代,“语聊”能否开启一扇新的颠覆之门?
2010年11月6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有人在办公室门口把小米科技CEO雷军拦住,递给他一部智能手机,上面安装了一款名字叫KikMessenger的即时通讯软件——不到0.60MB的大小,功能极其简单,但却在上线半个月内席卷了100万用户。
2010年12月,Kik在全球的用户量膨胀到300万。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米的王牌应用“米聊”在AndroidMarket上线,其核心功能与Kik如出一辙——可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跨平台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4个月后,小米又借鉴了“语音版的Kik”——香港Talkbox,给米聊加入了无线对讲机功能,同时宣布用户量达到100万。
“手机通信方式的变革,我一直在关注,但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雷军事后谈道。当他在办公室门口研究了这个产品15分钟后,马上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从荒地到“绞肉机”
从雷军这几年作为天使投资人的战绩来看,他对移动互联的趋势预测堪称“从未落空”。不过,意识到这个机会的人不只是雷军——自从他从去年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微博上为米聊大造声势,企图迅速占领制高点时,应该早就预料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拿到一份关于语音通信的市场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外语音通信应用总数量达到了36种之多,其中有从PC端平移到移动端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也有像“爱滔客”、“在这儿IM”等走细分化垂直路线的创业型公司产品;新浪则是向下延伸将语音短信作为微博客户端的扩展功能之一,切入市场;当然,也少不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介入。
“手机语音对讲的概念早在1995年就有了,当时被认定为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之一,但碍于宽带和资费的限制一直没做出来。”该份报告的始作俑者、北京浩联公司CEO夏一哂显然不认为“语聊”只是整个产业的心血来潮。
夏一哂2003年供职西门子时,就开始研究PoC(手机语音对讲)。2009年,他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辞职创业替中国移动做外包业务时还在做PoC。2010年8月,他开始思考把这个产品沉降到消费层面,做出了爱滔客,目前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的下载量。“从构思到开始动手,国内外还没有一款成型的产品。现在抬头一看,发现周围全是类似的东西了。”夏一哂说。
1月25日,腾讯的新一代移动客户端微信正式上线。这被认为是一个信号——作为互联网的“风向标”,能被腾讯认可并介入的市场就是一个“潜在的现金奶牛”。后来的事实证明,腾讯在微信上的投入力度足以让竞争对手心情复杂——方向是对了,蛋糕还能剩下多少?
不过,腾讯老对手奇虎360的进入则有些出人意料。去年3Q大战期间,业界盛传奇虎360要做自己的IM来对付腾讯。消息一出,周鸿当即出面否认,称公司绝不会涉足即时通讯领域。但是他却在末尾耐人寻味地留了一句——“除非我们有了新的想法。”
9月30日,奇虎360的移动互联网IM产品“口信”启动网页版公测,将实现网页版和手机版口信打通。口信的推出标志着周鸿确实有了“新的想法”,还“顺便”在PC端推出了网页版与移动端无缝互通——这一步甚至连腾讯都没有完全做到。
“语音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最新的Android版本已经增加了语音输入功能。”某互联网公司无线业务负责人谈道,他总是随身携带三四个移动终端,便于测试各种平台的产品客户端。不过,这家公司并没有出现在夏一哂的名单中。当记者询问这位负责人会不会介入“语音通信”这个领域时,他只回答了3个字,“不排除”。
不管怎样,不到一年,语音即时通信市场正在从“蓝海”变为“红海”。截至10月,米聊注册用户量达到700万;有传闻称微信的用户量已达1.8亿。不知道这是否在雷军的预料之中,但“接踵而至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超出了想象。”小米副总裁黄江吉坦言。
通常,规模化之后,就是革命。
革运营商的命
革命就是一场颠覆控制者的运动。在曾经的中国通信体系中,电信运营商是无可争议的产业链把控者。对它们来说,现在是面临挑战的时候了。
2010年,中国所有移动用户短信增发总量为527亿条,增幅仅为6.7%,再创历史新低;短信的人均发送数也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每人次月均96条下降至去年的86条。很显然,作为运营商曾经最重要营收来源之一的短信,正在走下坡路。
受到波及的不只是短信。华为公司近期的一份电信业务调查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语音业务资费每年下降10%,价格弹性逐渐消失,市场向纯恶性竞争演变;而全球智能手机用户2010年底达到9.4亿,推动Skype等VoIP业务的复苏;2011年,智能手机价格进入100美元门槛,VoIP应用对语音的替代加速;与之相对的是,语音等基础通信业务仍然占据了运营商80%以上的营收比率。
在明显的下滑颓势面前,中国移动掌门人王建宙也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已经不足以支撑高盈利,运营商必须设法寻求新的出路——这被认为是传统无线通信产业加速转型的信号。
“对运营商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艾瑞咨询研究总监曹军波表示,虽然数据业务在三大运营商的商业战略中被提升至空前高度,但其对营收的贡献度与传统业务相比仍然不足为道。“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依靠数据业务赚钱的运营商也是凤毛麟角,具体的转型走向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近10年来,人们在手机端的沟通方式基本没有变化,依然停留在打电话、短信、手机QQ、飞信等点对点工具上。”黄江吉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须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演变模式,释放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
如果说2006年兴起的那一波IM客户端没能对运营商构成本质上的威胁,是因为它们还停留在将PC端简单平移的概念。运营商只要推出类似应用,再利用渠道进行纵深推广,发挥跨平台和流量的优势就能吃掉进入的互联网厂商。但是这次,互联网语音客户端挟强大的SNS关系链和丰富的多媒体交互方式来势汹汹,运营商在过去仰仗的渠道优势走低、通讯录被打通的情况下,不得不陷入与对手抢用户、重新建立关系链的贴身肉搏战;而在平等对决时,反应速度慢和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将暴露无遗。
“腾讯进入这个市场会让它们很紧张。”了解腾讯的某知情人士透露,微信的战略地位在公司内部已经被提升至“不惜一切代价”的高度。虽然营收依然可观,但是腾讯在传统PC互联网市场已然遭遇发展瓶颈——其向来引以为傲的QQ同时在线账户数,在今年第二季度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其最大的赢利点也始终把持在同样走下坡路的代理网游业务上,稳定性看跌。在这种状况下,前景看涨的无线通信业务对腾讯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认真起来的话,拼钱拼技术,即使是跟三大运营商比腾讯都不怵;剩下的就是拼产品和拼推广,中国有哪个公司敢说比腾讯更擅长做这些?”这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而按照国内某运营商高管的说法:“腾讯所做的,我们都没竞争力;我们所做的,腾讯都能做,而且可以免费做!”可见,连运营商都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三大运营商先后宣布推出的飞聊、翼聊、沃友,从应用层面上虽然有一些创新,但从整体上仍然无法体现明显的差异化。”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士刘兴亮在接受采访时评论道,在利润方面对传统基础业务过于依赖,让运营商无法放手一搏,只是简单地处于守势,给互联网服务商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交互体验和资费的优势将让消费者逐渐倒向互联网企业这一边。”刘兴亮说。
如今运营商惟一能仰仗的优势是作为管道的绝对权威——再好的服务与产品,被拔了管子也是一筹莫展。就像雷军曾经说过,电话IP化没有技术障碍,只有政策障碍。
记者在采访时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国内最先推出的语音通讯产品并不是米聊,而是微信。由于忌惮腾讯庞大的用户量和关系链,某运营商以“商谈”的形式使腾讯放弃了提前发布该软件;直到其他同类客户端已经分流了足够多的用户,不足以对自身构成威胁时,微信才得以“重见天日”。如果以上说法属实,说明运营商还是秉承“通吃”、“我要当老大”的思路,只不过这次低估了形势。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与传统通信业务的初次交锋中,语音IM顺利拔得头筹,但还远不能高枕无忧。语音IM由于自身的工具属性明显、技术门槛不高,加之腾讯QQ在PC端成功的案例也有目共睹,都导致目前的市场中充斥着互联网的所有元素——模仿、一哄而上、血拼用户、明争暗斗、无盈利、烧钱..
“目前语音IM还处在‘激情期’,整个业界被‘砸了一闷棍’,都在瞎忙活儿。什么时候这些人醒过来了,这一行就要开始洗牌了。”某业内人士认为,语音IM已经证明自己的核心价值,一些产品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和品牌知名度,但未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产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必须现在就开始布局。“所有人都说现在谈赚钱还太早,这是没错。不过,现在就得开始往有钱的地方走,不能瞎转。”
以QQ为例,IM作为腾讯最重要的根本体系,本身并没有变现的能力,只是其获取用户的入口,作为一种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而存在。腾讯自身拥有的上百种产品和功能并非完全与社交属性的QQ相关,但依靠这个接触面进行的推广和培植,大量产品得以获得变现渠道。语音IM以其用户的高黏性正在被培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入口,这点与PC的同类软件类似。
“传统思维中社交网络的两大盈利点,无论是精准广告投放还是电子商务分销渠道,只有平台级的社交应用才能真正承载这样的商业模式。”一位专家认为,多媒体内容是作为产生用户黏性的工具而存在,本身无法产生价值,其最终目的还是建立基于SNS的一站式真实信息聚合。然后再辅以社区开放的形式,与外部的平台或者应用关联,不断打通积累信息分发渠道,最终将社交客户端打造成为整部手机的信息流前台入口。
而运营商不被看好的最大原因也在于此,钱和技术都不是节点,关键还是在于社交关系链和用户黏度的打造落后太多——只有传统号码通讯录资料库的运营商显得很寒酸,不被看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资金和管道上的强横实力,也让运营商拥有了后发制人的本钱,对语音IM的快速跟进也显示了其决心,“即使不能夺回主导地位,也足够让你够一呛”。某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众多小型工具IM厂商,既没有互联网豪强的丰富关系链,也没有电信运营商的资金和管道实力。尴尬的定位似乎让这部分玩家只能面临被清洗出局的境地。
“从腾讯进入这个市场的那天起,就觉得已经没我们什么事了。现在能盼望的就是被人收购。”某小型IM厂商高层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大部分IM客户端还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如果能够通过并购或者合作开放端口,平台之间就能互相联通共享流量和用户。这将形成‘平台即通道,通道即平台’的局面,内容分发渠道的多向拓展将让平台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提升。”艾瑞咨询分析师孙崇慧说,在开发合作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型的社交服务商也有生存空间。
打造综合性平台的壁垒已经很高,就有一些厂商选择了“剑走偏锋”,从垂直市场切入,从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切入,避开了“红海”的贴身肉搏战,积累特定人群的关系链打造“轻平台”,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比如爱滔客的“实时语音闲聊”、在这儿IM的“商务闲聊”等特色产品。
社交网络的特性之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即使前景看涨,市场和用户的培育也任重道远。要真正改变无线通信产业,语音IM自身的洗牌和进化无法回避。
采访手记
面对变革运营商需平缓心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中的运营商经常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面对崛起的众多互联网服务商,疲于应付。“不能沦为管道商,必须尽快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最根本的前提是,在全世界任一国家,运营商的本质属性是建立沟通的渠道,也就是所谓的“管道商”。虽然在国内,运营商给用户也会提供一些铃音、收费影视、软件下载等所谓的“综合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始终无法成为运营商的“中流砥柱”,也无法超越相对应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在建立语音、数据通道方面,电信运营商则处于无法撼动的地位。所以说,运营商一直就是管道商,根本属性从未改变。
当前语音通道的没落已经无法避免,运营商也必须面临转型,但是转型的方向并不一定是“综合服务提供商”。虽然资金和技术不成问题,但互联网毕竟不是电信,转型的缓慢和经验的缺乏,只会让运营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不如专心经营自己的管道,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纵向转型。例如从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型,进一步提升丰富性和效率,并以此为轴构建云平台,构建新型的网络架构。至于应用服务方面,则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运营,而并不一定投身其中。
认真经营自己的管道,才是运营商未来的正确方向。因为这才是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文/王哲玮)
本报记者 王哲玮
……
作为率先革命者,在语音IM的面前,连运营商都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移动互联时代,“语聊”能否开启一扇新的颠覆之门?
2010年11月6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有人在办公室门口把小米科技CEO雷军拦住,递给他一部智能手机,上面安装了一款名字叫KikMessenger的即时通讯软件——不到0.60MB的大小,功能极其简单,但却在上线半个月内席卷了100万用户。
2010年12月,Kik在全球的用户量膨胀到300万。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米的王牌应用“米聊”在AndroidMarket上线,其核心功能与Kik如出一辙——可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跨平台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4个月后,小米又借鉴了“语音版的Kik”——香港Talkbox,给米聊加入了无线对讲机功能,同时宣布用户量达到100万。
“手机通信方式的变革,我一直在关注,但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雷军事后谈道。当他在办公室门口研究了这个产品15分钟后,马上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从荒地到“绞肉机”
从雷军这几年作为天使投资人的战绩来看,他对移动互联的趋势预测堪称“从未落空”。不过,意识到这个机会的人不只是雷军——自从他从去年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微博上为米聊大造声势,企图迅速占领制高点时,应该早就预料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拿到一份关于语音通信的市场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外语音通信应用总数量达到了36种之多,其中有从PC端平移到移动端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也有像“爱滔客”、“在这儿IM”等走细分化垂直路线的创业型公司产品;新浪则是向下延伸将语音短信作为微博客户端的扩展功能之一,切入市场;当然,也少不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介入。
“手机语音对讲的概念早在1995年就有了,当时被认定为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之一,但碍于宽带和资费的限制一直没做出来。”该份报告的始作俑者、北京浩联公司CEO夏一哂显然不认为“语聊”只是整个产业的心血来潮。
夏一哂2003年供职西门子时,就开始研究PoC(手机语音对讲)。2009年,他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辞职创业替中国移动做外包业务时还在做PoC。2010年8月,他开始思考把这个产品沉降到消费层面,做出了爱滔客,目前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的下载量。“从构思到开始动手,国内外还没有一款成型的产品。现在抬头一看,发现周围全是类似的东西了。”夏一哂说。
1月25日,腾讯的新一代移动客户端微信正式上线。这被认为是一个信号——作为互联网的“风向标”,能被腾讯认可并介入的市场就是一个“潜在的现金奶牛”。后来的事实证明,腾讯在微信上的投入力度足以让竞争对手心情复杂——方向是对了,蛋糕还能剩下多少?
不过,腾讯老对手奇虎360的进入则有些出人意料。去年3Q大战期间,业界盛传奇虎360要做自己的IM来对付腾讯。消息一出,周鸿当即出面否认,称公司绝不会涉足即时通讯领域。但是他却在末尾耐人寻味地留了一句——“除非我们有了新的想法。”
9月30日,奇虎360的移动互联网IM产品“口信”启动网页版公测,将实现网页版和手机版口信打通。口信的推出标志着周鸿确实有了“新的想法”,还“顺便”在PC端推出了网页版与移动端无缝互通——这一步甚至连腾讯都没有完全做到。
“语音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最新的Android版本已经增加了语音输入功能。”某互联网公司无线业务负责人谈道,他总是随身携带三四个移动终端,便于测试各种平台的产品客户端。不过,这家公司并没有出现在夏一哂的名单中。当记者询问这位负责人会不会介入“语音通信”这个领域时,他只回答了3个字,“不排除”。
不管怎样,不到一年,语音即时通信市场正在从“蓝海”变为“红海”。截至10月,米聊注册用户量达到700万;有传闻称微信的用户量已达1.8亿。不知道这是否在雷军的预料之中,但“接踵而至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超出了想象。”小米副总裁黄江吉坦言。
通常,规模化之后,就是革命。
革运营商的命
革命就是一场颠覆控制者的运动。在曾经的中国通信体系中,电信运营商是无可争议的产业链把控者。对它们来说,现在是面临挑战的时候了。
2010年,中国所有移动用户短信增发总量为527亿条,增幅仅为6.7%,再创历史新低;短信的人均发送数也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每人次月均96条下降至去年的86条。很显然,作为运营商曾经最重要营收来源之一的短信,正在走下坡路。
受到波及的不只是短信。华为公司近期的一份电信业务调查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语音业务资费每年下降10%,价格弹性逐渐消失,市场向纯恶性竞争演变;而全球智能手机用户2010年底达到9.4亿,推动Skype等VoIP业务的复苏;2011年,智能手机价格进入100美元门槛,VoIP应用对语音的替代加速;与之相对的是,语音等基础通信业务仍然占据了运营商80%以上的营收比率。
在明显的下滑颓势面前,中国移动掌门人王建宙也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已经不足以支撑高盈利,运营商必须设法寻求新的出路——这被认为是传统无线通信产业加速转型的信号。
“对运营商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艾瑞咨询研究总监曹军波表示,虽然数据业务在三大运营商的商业战略中被提升至空前高度,但其对营收的贡献度与传统业务相比仍然不足为道。“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依靠数据业务赚钱的运营商也是凤毛麟角,具体的转型走向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近10年来,人们在手机端的沟通方式基本没有变化,依然停留在打电话、短信、手机QQ、飞信等点对点工具上。”黄江吉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须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演变模式,释放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
如果说2006年兴起的那一波IM客户端没能对运营商构成本质上的威胁,是因为它们还停留在将PC端简单平移的概念。运营商只要推出类似应用,再利用渠道进行纵深推广,发挥跨平台和流量的优势就能吃掉进入的互联网厂商。但是这次,互联网语音客户端挟强大的SNS关系链和丰富的多媒体交互方式来势汹汹,运营商在过去仰仗的渠道优势走低、通讯录被打通的情况下,不得不陷入与对手抢用户、重新建立关系链的贴身肉搏战;而在平等对决时,反应速度慢和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将暴露无遗。
“腾讯进入这个市场会让它们很紧张。”了解腾讯的某知情人士透露,微信的战略地位在公司内部已经被提升至“不惜一切代价”的高度。虽然营收依然可观,但是腾讯在传统PC互联网市场已然遭遇发展瓶颈——其向来引以为傲的QQ同时在线账户数,在今年第二季度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其最大的赢利点也始终把持在同样走下坡路的代理网游业务上,稳定性看跌。在这种状况下,前景看涨的无线通信业务对腾讯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认真起来的话,拼钱拼技术,即使是跟三大运营商比腾讯都不怵;剩下的就是拼产品和拼推广,中国有哪个公司敢说比腾讯更擅长做这些?”这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而按照国内某运营商高管的说法:“腾讯所做的,我们都没竞争力;我们所做的,腾讯都能做,而且可以免费做!”可见,连运营商都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三大运营商先后宣布推出的飞聊、翼聊、沃友,从应用层面上虽然有一些创新,但从整体上仍然无法体现明显的差异化。”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士刘兴亮在接受采访时评论道,在利润方面对传统基础业务过于依赖,让运营商无法放手一搏,只是简单地处于守势,给互联网服务商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交互体验和资费的优势将让消费者逐渐倒向互联网企业这一边。”刘兴亮说。
如今运营商惟一能仰仗的优势是作为管道的绝对权威——再好的服务与产品,被拔了管子也是一筹莫展。就像雷军曾经说过,电话IP化没有技术障碍,只有政策障碍。
记者在采访时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国内最先推出的语音通讯产品并不是米聊,而是微信。由于忌惮腾讯庞大的用户量和关系链,某运营商以“商谈”的形式使腾讯放弃了提前发布该软件;直到其他同类客户端已经分流了足够多的用户,不足以对自身构成威胁时,微信才得以“重见天日”。如果以上说法属实,说明运营商还是秉承“通吃”、“我要当老大”的思路,只不过这次低估了形势。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与传统通信业务的初次交锋中,语音IM顺利拔得头筹,但还远不能高枕无忧。语音IM由于自身的工具属性明显、技术门槛不高,加之腾讯QQ在PC端成功的案例也有目共睹,都导致目前的市场中充斥着互联网的所有元素——模仿、一哄而上、血拼用户、明争暗斗、无盈利、烧钱..
“目前语音IM还处在‘激情期’,整个业界被‘砸了一闷棍’,都在瞎忙活儿。什么时候这些人醒过来了,这一行就要开始洗牌了。”某业内人士认为,语音IM已经证明自己的核心价值,一些产品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和品牌知名度,但未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产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必须现在就开始布局。“所有人都说现在谈赚钱还太早,这是没错。不过,现在就得开始往有钱的地方走,不能瞎转。”
以QQ为例,IM作为腾讯最重要的根本体系,本身并没有变现的能力,只是其获取用户的入口,作为一种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而存在。腾讯自身拥有的上百种产品和功能并非完全与社交属性的QQ相关,但依靠这个接触面进行的推广和培植,大量产品得以获得变现渠道。语音IM以其用户的高黏性正在被培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入口,这点与PC的同类软件类似。
“传统思维中社交网络的两大盈利点,无论是精准广告投放还是电子商务分销渠道,只有平台级的社交应用才能真正承载这样的商业模式。”一位专家认为,多媒体内容是作为产生用户黏性的工具而存在,本身无法产生价值,其最终目的还是建立基于SNS的一站式真实信息聚合。然后再辅以社区开放的形式,与外部的平台或者应用关联,不断打通积累信息分发渠道,最终将社交客户端打造成为整部手机的信息流前台入口。
而运营商不被看好的最大原因也在于此,钱和技术都不是节点,关键还是在于社交关系链和用户黏度的打造落后太多——只有传统号码通讯录资料库的运营商显得很寒酸,不被看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资金和管道上的强横实力,也让运营商拥有了后发制人的本钱,对语音IM的快速跟进也显示了其决心,“即使不能夺回主导地位,也足够让你够一呛”。某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众多小型工具IM厂商,既没有互联网豪强的丰富关系链,也没有电信运营商的资金和管道实力。尴尬的定位似乎让这部分玩家只能面临被清洗出局的境地。
“从腾讯进入这个市场的那天起,就觉得已经没我们什么事了。现在能盼望的就是被人收购。”某小型IM厂商高层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大部分IM客户端还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如果能够通过并购或者合作开放端口,平台之间就能互相联通共享流量和用户。这将形成‘平台即通道,通道即平台’的局面,内容分发渠道的多向拓展将让平台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提升。”艾瑞咨询分析师孙崇慧说,在开发合作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型的社交服务商也有生存空间。
打造综合性平台的壁垒已经很高,就有一些厂商选择了“剑走偏锋”,从垂直市场切入,从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切入,避开了“红海”的贴身肉搏战,积累特定人群的关系链打造“轻平台”,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比如爱滔客的“实时语音闲聊”、在这儿IM的“商务闲聊”等特色产品。
社交网络的特性之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即使前景看涨,市场和用户的培育也任重道远。要真正改变无线通信产业,语音IM自身的洗牌和进化无法回避。
采访手记
面对变革运营商需平缓心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中的运营商经常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面对崛起的众多互联网服务商,疲于应付。“不能沦为管道商,必须尽快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最根本的前提是,在全世界任一国家,运营商的本质属性是建立沟通的渠道,也就是所谓的“管道商”。虽然在国内,运营商给用户也会提供一些铃音、收费影视、软件下载等所谓的“综合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始终无法成为运营商的“中流砥柱”,也无法超越相对应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在建立语音、数据通道方面,电信运营商则处于无法撼动的地位。所以说,运营商一直就是管道商,根本属性从未改变。
当前语音通道的没落已经无法避免,运营商也必须面临转型,但是转型的方向并不一定是“综合服务提供商”。虽然资金和技术不成问题,但互联网毕竟不是电信,转型的缓慢和经验的缺乏,只会让运营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不如专心经营自己的管道,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纵向转型。例如从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型,进一步提升丰富性和效率,并以此为轴构建云平台,构建新型的网络架构。至于应用服务方面,则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运营,而并不一定投身其中。
认真经营自己的管道,才是运营商未来的正确方向。因为这才是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文/王哲玮)
本报记者 王哲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