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勤:运营商要做智能“管道”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简勤,运营商,信息化,中国移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20 17:13
在运营商行业内有一句话:电信运营商收入及数据流量的变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睛雨表。电信数据与用电量、物流、航班和客流量等指标一样,能够体现当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贡献了一份力量。一直以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从农村、政务、教育、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着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随着人们对运营商的理解从最初的“电信运营商”转变成“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也越来越深入信息化领域。作为最大的也是最老牌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在中国移动“移动信息专家”的强大企业品牌下,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也把“移动改变生活”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宗旨,将提升两个份额——扩大对个人客户的生活服务份额和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服务份额——作为突破通信运营业的内部视角,从中关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和满足客户需求。”正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简勤所言,无论是作为语音业务的“管道”,还是数据和信息服务的“管道”,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都要争做“优质、智能的管道”。
那么,在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运营商将遇到哪些挑战;作为信息服务深入用户的触角,运营商应该做哪些储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将如何布局?对此,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简勤进行了深入沟通。
从运营商到服务商
许传朝:人们对运营商的理解正在从最初的“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那么,在中国移动的全国整体业务布局中,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处于怎样的地位?
简勤: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移动通信网和营销服务网,全面实现了全省乡镇、行政村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现已成为中国移动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运营企业。
正像你所说的,运营商已经从过去的传统业务向信息化业务迁移。首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传统业务上有一定潜力,在信息化业务上也是领头羊;其次,我们的业务形态十分多元化。数据业务等新兴业务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数据流量用户位列全国第一。
2006年3月,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成立无线音乐基地,为全国31个移动公司的6.5亿移动用户提供无线音乐业务。5年来,无线音乐基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无线音乐产业运营模式和正版数字音乐发行模式,拥有包括索尼、环球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在内的音乐内容和互联网销售渠道合作伙伴超过700多家,建成了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正版版权音乐内容库,拥有正版歌曲达156万首,几乎涵盖所有已发行的华语歌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四个最大”: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无线首发地、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内容发布平台、中国最大的音乐内容交易平台、中国最大的音乐会员互动平台,成为推动我国音乐行业蓬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重要推力。
信息服务民生
许传朝:无论是移动互联、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需要通过运营商的服务让百姓感受到。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作为西部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信息化建设将从哪些方面开展?
简勤:有线和无线都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手段,只要能送到老百姓手上,都是运营商要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是桥梁和纽带,将众多合作伙伴与客户连接起来。因此,我们从网络能力、经营定位、业务布局、产品设计和运营管理5个方面来推动转型,首要是具备提供服务的能力。我们将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形成高速、安全、稳定和无缝的“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政府倡导、社会关注、行业及民生需要的“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形成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行业信息化为一体的“无所不能的无线城市”,引领四川全面进入无线城市时代。
许传朝:无线城市不仅意味着无线网络,还有基于无线的服务和应用。全国都在建设无线城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是西部的领头羊,在无线城市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简勤:无线城市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所追求的愿景——“移动改变生活”的载体,也是一个能够真正体现服务策略的具体举措。去年,成都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台办、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作为惟一的运营商参加该项目在成都的建设,以此发挥成都作为无线城市建设基地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无线城市建设。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泛在、融合、智能的“无线城市群”。在“无线城市群”基础网络建设、综合门户平台开发、应用开发推广等领域重点投资,业务类别涵盖无线政务、便民服务、金融证券、医疗保健、企业应用和旅游资讯等多个领域。
未来,我们的“无线城市”建设将紧密结合地域经济特点,聚焦于“信息民生工程”、“信息政府工程”和“信息助企工程”,围绕重点行业信息化需求,推动“移动政务”、“移动执法”、“智能交通”、“数字校园”、“数字景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
服务民生、提高四川信息化水平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信息化应用涉及教育、政务、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了方便市民随时查询社保、医保、就业等信息,我们联合相关部门为社保行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出了“社保通”业务;为了解决市民看病难、挂号难问题,我们推出了手机预约挂号,让市民可以随时了解市内各医院的科室和医生的挂号情况;针对现在社会医药方面的热点问题,我们会同药监局搭建了“药信通”平台,政府可通过“药信通”向社会公众对重大食品、药品餐饮安全事故的预警、批报,进行即时、大面积的发布..
应用因地制宜
许传朝:四川是“三农”大省,农村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如何做到信息化服务“三农”?
简勤:虽然城镇化在加速,但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因此,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坚持在扩大移动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边远农村、民族地区信息平台和惠农信息服务开发应用。实践表明,移动通信为农村提供“造血”功能的作用已初步显现,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移动通信保障“减贫”作用越明显。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解决最基本的通信需求。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已连续6年投入百亿元解决农民用手机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1.9万农民用上了中国移动手机,是10年前的100倍。去年10月,整个四川行政村的网络覆盖全部完成。电话通了、信息通了,基层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了;其次,农村的文化生活建设相对贫乏,我们广泛运用的农政通,通过短信、WAP、WEB、IVR、电话会议等移动通信方式,为村镇基层行政组织提供政令信息下达、公文流转、通知、公告、政务热线等业务。在2010年年初的西南旱灾中,农政通在农村基层发挥了应急通知的重要作用;第三,服务跟上。我们打造了农村服务体系,做到一镇一人、一村一店,让农民能够就近开办业务。
许传朝:四川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在防灾、救灾过程中体现了中国移动以及数据服务的重要性。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防灾减灾、服务社会方面有哪些预案和信息化成果?
简勤:我们一直认为,“防范胜于救灾”,这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的创新,实际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化优势,通过10086、农信通、《党政手机报》、《四川手机报》等渠道,为抢险指挥部专门开通防灾减灾业务等多种信息化手段,配合各级政府发布灾前预警、灾情通报、灾后救援、自救常识信息。例如,在去年德阳清平泥石流发生前和过程中,当地水利局通过中国移动定位功能实时监测水文情况并及时上报,为预警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对5400多名群众成功转移避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我省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科学防灾能力,实现“科学防灾、监测预警、临灾避险”,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及时总结抢险救灾经验,联合省国土、水利部门开展了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探索和试点,采用最新的物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发了“灾汛预警通”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可实现实时、自动向各级主管部门、生产生活区域人员进行通报,为出现险情后迅速、果断采取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为“临灾避险”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手段。这一技术在成都彭州、达州宣汉、德阳绵竹、广元青川等地试点时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应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防灾减灾的水平。
总编观察
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
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只有一字之差,却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移动作为一家运营商的转型方向,从网络运营服务向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变,也暗合了今天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
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用户数量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也因此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信息技术”提供商,作为信息技术与用户的节点,承担着向用户传递信息技术价值和体验的重任,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服务和产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成立的无线音乐基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内容发布平台,拥有正版歌曲156万首。无线音乐基地创造的业务模式不仅改变了音乐产业,也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让人们更加轻松、便捷地享受音乐,这样的新业务模式代表着移动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而无线城市、农政通、党政手机报、灾汛预警通系统等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则体现了中国移动向信息化服务方向的延伸和拓展。
本报记者 王 臻
摄影记者 杨立航
……
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贡献了一份力量。一直以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从农村、政务、教育、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着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随着人们对运营商的理解从最初的“电信运营商”转变成“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也越来越深入信息化领域。作为最大的也是最老牌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在中国移动“移动信息专家”的强大企业品牌下,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也把“移动改变生活”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宗旨,将提升两个份额——扩大对个人客户的生活服务份额和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服务份额——作为突破通信运营业的内部视角,从中关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和满足客户需求。”正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简勤所言,无论是作为语音业务的“管道”,还是数据和信息服务的“管道”,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都要争做“优质、智能的管道”。
那么,在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运营商将遇到哪些挑战;作为信息服务深入用户的触角,运营商应该做哪些储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将如何布局?对此,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简勤进行了深入沟通。
从运营商到服务商
许传朝:人们对运营商的理解正在从最初的“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那么,在中国移动的全国整体业务布局中,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处于怎样的地位?
简勤: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移动通信网和营销服务网,全面实现了全省乡镇、行政村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现已成为中国移动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运营企业。
正像你所说的,运营商已经从过去的传统业务向信息化业务迁移。首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传统业务上有一定潜力,在信息化业务上也是领头羊;其次,我们的业务形态十分多元化。数据业务等新兴业务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数据流量用户位列全国第一。
2006年3月,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成立无线音乐基地,为全国31个移动公司的6.5亿移动用户提供无线音乐业务。5年来,无线音乐基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无线音乐产业运营模式和正版数字音乐发行模式,拥有包括索尼、环球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在内的音乐内容和互联网销售渠道合作伙伴超过700多家,建成了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正版版权音乐内容库,拥有正版歌曲达156万首,几乎涵盖所有已发行的华语歌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四个最大”: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无线首发地、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内容发布平台、中国最大的音乐内容交易平台、中国最大的音乐会员互动平台,成为推动我国音乐行业蓬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重要推力。
信息服务民生
许传朝:无论是移动互联、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需要通过运营商的服务让百姓感受到。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作为西部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信息化建设将从哪些方面开展?
简勤:有线和无线都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手段,只要能送到老百姓手上,都是运营商要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是桥梁和纽带,将众多合作伙伴与客户连接起来。因此,我们从网络能力、经营定位、业务布局、产品设计和运营管理5个方面来推动转型,首要是具备提供服务的能力。我们将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形成高速、安全、稳定和无缝的“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政府倡导、社会关注、行业及民生需要的“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形成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行业信息化为一体的“无所不能的无线城市”,引领四川全面进入无线城市时代。
许传朝:无线城市不仅意味着无线网络,还有基于无线的服务和应用。全国都在建设无线城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是西部的领头羊,在无线城市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简勤:无线城市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所追求的愿景——“移动改变生活”的载体,也是一个能够真正体现服务策略的具体举措。去年,成都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台办、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作为惟一的运营商参加该项目在成都的建设,以此发挥成都作为无线城市建设基地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无线城市建设。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泛在、融合、智能的“无线城市群”。在“无线城市群”基础网络建设、综合门户平台开发、应用开发推广等领域重点投资,业务类别涵盖无线政务、便民服务、金融证券、医疗保健、企业应用和旅游资讯等多个领域。
未来,我们的“无线城市”建设将紧密结合地域经济特点,聚焦于“信息民生工程”、“信息政府工程”和“信息助企工程”,围绕重点行业信息化需求,推动“移动政务”、“移动执法”、“智能交通”、“数字校园”、“数字景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
服务民生、提高四川信息化水平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信息化应用涉及教育、政务、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了方便市民随时查询社保、医保、就业等信息,我们联合相关部门为社保行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出了“社保通”业务;为了解决市民看病难、挂号难问题,我们推出了手机预约挂号,让市民可以随时了解市内各医院的科室和医生的挂号情况;针对现在社会医药方面的热点问题,我们会同药监局搭建了“药信通”平台,政府可通过“药信通”向社会公众对重大食品、药品餐饮安全事故的预警、批报,进行即时、大面积的发布..
应用因地制宜
许传朝:四川是“三农”大省,农村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如何做到信息化服务“三农”?
简勤:虽然城镇化在加速,但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因此,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坚持在扩大移动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边远农村、民族地区信息平台和惠农信息服务开发应用。实践表明,移动通信为农村提供“造血”功能的作用已初步显现,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移动通信保障“减贫”作用越明显。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解决最基本的通信需求。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已连续6年投入百亿元解决农民用手机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1.9万农民用上了中国移动手机,是10年前的100倍。去年10月,整个四川行政村的网络覆盖全部完成。电话通了、信息通了,基层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了;其次,农村的文化生活建设相对贫乏,我们广泛运用的农政通,通过短信、WAP、WEB、IVR、电话会议等移动通信方式,为村镇基层行政组织提供政令信息下达、公文流转、通知、公告、政务热线等业务。在2010年年初的西南旱灾中,农政通在农村基层发挥了应急通知的重要作用;第三,服务跟上。我们打造了农村服务体系,做到一镇一人、一村一店,让农民能够就近开办业务。
许传朝:四川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在防灾、救灾过程中体现了中国移动以及数据服务的重要性。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防灾减灾、服务社会方面有哪些预案和信息化成果?
简勤:我们一直认为,“防范胜于救灾”,这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的创新,实际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化优势,通过10086、农信通、《党政手机报》、《四川手机报》等渠道,为抢险指挥部专门开通防灾减灾业务等多种信息化手段,配合各级政府发布灾前预警、灾情通报、灾后救援、自救常识信息。例如,在去年德阳清平泥石流发生前和过程中,当地水利局通过中国移动定位功能实时监测水文情况并及时上报,为预警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对5400多名群众成功转移避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我省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科学防灾能力,实现“科学防灾、监测预警、临灾避险”,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及时总结抢险救灾经验,联合省国土、水利部门开展了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探索和试点,采用最新的物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发了“灾汛预警通”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可实现实时、自动向各级主管部门、生产生活区域人员进行通报,为出现险情后迅速、果断采取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为“临灾避险”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手段。这一技术在成都彭州、达州宣汉、德阳绵竹、广元青川等地试点时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应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防灾减灾的水平。
总编观察
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
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只有一字之差,却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移动作为一家运营商的转型方向,从网络运营服务向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变,也暗合了今天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
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用户数量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也因此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信息技术”提供商,作为信息技术与用户的节点,承担着向用户传递信息技术价值和体验的重任,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服务和产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成立的无线音乐基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正版音乐内容发布平台,拥有正版歌曲156万首。无线音乐基地创造的业务模式不仅改变了音乐产业,也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让人们更加轻松、便捷地享受音乐,这样的新业务模式代表着移动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而无线城市、农政通、党政手机报、灾汛预警通系统等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则体现了中国移动向信息化服务方向的延伸和拓展。
本报记者 王 臻
摄影记者 杨立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