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下的两化融合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转型,两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
  • 发布时间:2011-12-20 17:21
  随着“十一五”期间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以及各种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战略方针,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化水平已经成为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在流程制造业企业中,整个生产流程繁杂漫长而工艺相对固定,这决定了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企业转型升级都会产生显著作用。为此,IT两会制造业分论坛邀请到国家级权威专家、业内企业高管等多方人士,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分享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应用新技术

  制造业最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物料、设备、热动力等物质基础,要想反映出这些物质的基本状态,就要用到大量的传感器和专用网络通信,因此两化融合与物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信息化发展到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变被动为主动,企业需求拉着软件走。我们看到,企业搞信息化不只有ERP,还有很多新的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郭玉森在会上指出,“比如物联网,现在很多电站的参数都通过物联网获取并进行远程监控,一是降低成本,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务的满意度。”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化工正在向无人化工厂逐步迈进:“我们认为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给企业建立一个大脑和灵魂,要让大脑对肢体有一个全面的控制,就要把企业全部数字化。”

  中联重科CIO王玉坤表示,“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那我们为什么要用移动设备和物联网技术?是我们的客户需要我们这么做,它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CIO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骏指出:“现在很多CIO朋友,都已经升为副总裁了,这在以前是绝无可能的。”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守祥也提到了这种变化:“几年前,IT人员在制造业推进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你不会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去想,或者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去规划并推行信息化。现在就不一样了。”在争取话语权的道路上,企业转型带给CIO们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

  转型是动力

  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徐光明在会上指出:“要实现两化深度融合需做到两点,一是企业生产的模式应该改变,比如产品开发从传统的模式升级到新模式;另一个就是要把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整合起来。”

  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促进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企业转型的巨大需求也给CIO们带来了信息化升级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成飞”)一直将打造一代名机作为国家赋予自己的使命。

  从2005年开始,成飞数控加工厂开始着手建设数字车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数字化车间包括完善的支撑平台和采集监控等设备,让各部门实现了业务的协同合作,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整体。

  在建设数字化车间的过程中,数控加工厂积累了大量的工艺、生产管理数据,以此为基础,数控加工厂开始建设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厂长汤立民介绍道:“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现场和机厂都是按照信息化和数字化进行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能在数据库中看到。”知识数据库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减少了对设备种类的需求,使得单一工具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近期,美国波音公司在对成飞数控加工厂考察后所做的评估报告中指出:成飞公司已建成新的“世界级加工中心”。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数控加工厂在促进成飞公司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园区是突破口

  上述央企有能力也有实力自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然而,我国有4200万家企业,其中80%-90%都是中小企业。政府有钱和资源,却很难具体地投资某一个小企业甚至某一个行业。而在产业园区,政府能够迅速地推动企业信息化从低层次逐步走向高水平。可以说,产业园区是中小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的门户和突破口。

  成都国腾软件资源有限公司CEO陈晋川在对四川省110家产业园区的走访调研中发现,产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非常滞后,情况不容乐观。“在这些产业园区中,拥有门户网站的占66%,但是经常维护网站的不到20%;拥有自己的企业邮箱的基本为零。关于杀毒软件,我们调研的一个机器厂,发现木马两千多个,几年都没有杀过。”

  过去,园区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而信息化的发展将使园区的价值最大化、提高园区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园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别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