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独木桥”上求公平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中,高考制度经历了几多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千万家庭和个人的神经。纵观60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它折射出的是新中国一部曲折发展的历史。

  这60年里,信息化的手段也日渐深入到高考的报名、监考、阅卷、投档等多个环节中。从手工提档到电脑调档、从去招生办查分到电话和网上查分……信息化不仅提升了高考的效率,更为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支持。

  1977年的某一天,大队支书把22岁的张国锋和村里一些“有文化的人”召集了起来,告诉他们:“国家要选人才了,你们去考试吧。”

  那个时候,张国锋只是河南省泌阳县郭集乡的一个民办教师。大队支书也没有告诉张国锋,所谓的“国家选人才”就是在当年11月举行的在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

  地处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报志愿的时候,张国锋根本不知道该报哪所大学。老师告诉他:“考新乡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吧,这是最好的大学。”于是,他就选择了新乡师范学院。

  “考点在县城。考试当天,生产队就用拖拉机,轰隆隆地把我们这些考生集体拉到县城去。”对当年的景象,张国锋历历在目,并且言语中也透着骄傲。“当时拉了好几车的知青去考试,就考上了我一个。”

  那一年的高考彻底改变了张国锋的人生轨迹。他考上了新乡师范学院的生物系;在大学里,他和一位同班女生相恋并结婚;再后来,他成为了河南科技学院的副教授。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高考制度恢复30多年来,人们关注高考的热情从未减少过;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到1977年之前,高考也随着社会变迁也不断变化。但始终如一的是,渴望知识的青年们,对高等教育的企盼在60年里从未改变过。

  1949~1976 从规范化到戛然而止

  论及新中国的高考,我们必须从建国前的“高考”制度说起。建国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主要施行各大学自主招生的政策,各自为政、独立自主命题,各高校对于不同省份、地区也有名额的限制。由于没有大范围推行,全国或者同一地区的统一考试,而是施行单纯的大学自主招生的制度,这使得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很大。

  一位在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回忆道,他的爷爷就是在建国前参加的高考,当时要从南京赶到上海,依次报考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德勤会计学校,但最终由于名额有限和身体原因没有被录取,只能回到老家做小学老师,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一生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此,科举制度废除后一直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彻底宣告结束。

  “当年高考很轻松,甚至可以说很愉快。”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张展薇在1955年参加的高考,在她的回忆里,那个时候的高考压力远比现在小得多。“考完了就回家去玩儿,等通知。我们都觉得,考上大学当然好,考不上就工作。大概是因为那时候高中生工作也很好找。”张展薇记得,高中的班上40多个同学里,有80%考上了大学。

  在这些年代里,新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影响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的高考制度上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统一考试的高考制度为祖国选拔了一大批人才。而现在,这些人才成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到了1966年,中国停止高考,这一停就是11年。

  “我是幸运的。”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程信和说,他是1965年参加的高考。“我大学毕业参加社会工作,到江西的赣南一专教书。一天,一位从上海来的工农兵学员告诉我,他也是在1965年参加高考,并已经被高校录取,可是因生病请假休学,在第二年停止高考后,她大学的学籍也没有了。”

  这期间,从1971年开始,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但实际上,那些进入大学学习的人们,往往是政治绝对“过硬”的同志。

  到1977年,这种情况终于被打破了。

  1977 破局

  1977年10月的一天,下乡青年吴景荃正在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农村田间农作,公社的大喇叭忽然响起,播放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这时,离高考已经只有20来天了。时间紧迫。当时没有丝毫的信息化手段去搜取复习资料,人们只能四处去收集那些经过10年浩劫侥幸留下来的书本,至于让现在的学生眼花缭乱的各种考试辅导资料,更是连想都别想。好在吴景荃的父亲是河南省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从学校里找来了复习资料,并对吴景荃进行了专门辅导,还尝试着预测当年的高考题目。巧合的是,考试时吴景荃发现,还真让老人家押中了一道题。

  在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几个月时间内(当年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命题,分县考试。),神州大地上像吴景荃这样的考生有1160余万之多,这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声势最浩大的一次考试。那些考生,有的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有的是被耽误多年甚至已为人父的老青年,他们怀揣着同样的人生追求,走进考场。

  不过在吴景荃的记忆里,除了有能上学这一惊喜外,她对报考的专业、学校和未来的人生其实都没有完整的规划。“那个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组织安排的,不论是传达要恢复高考的信息还是毕业后的分配,好像都离不开组织。”吴景荃选择了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因为这个学校离家最近,从家到学校步行不到5分钟。

  1978年 走向春天

  吴景荃就是文初所述的张国锋的爱人。多年后,他们的女儿在2001年参加了高考,那个时候,张国锋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查询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分布,给女儿提供各种考试信息。女儿高考答题时,所有的选择题作答用的也已经是电脑批阅的填涂式答题卡。成绩公布后,女儿是通过电话系统查分的;而吴景荃高考那年,查分还得到市里的招生办去查。

  中国的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此,高考工作的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高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工作模式正逐步被取代,高考更现代、先进与高效。

  在河南科技学院工作的张国锋和高考有着不解之缘。从新乡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他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有十多年里,他参与了学院的招生工作。在他的记忆里,早期的招生工作非常繁琐。录取工作都靠人工操作,为了提档、退档,招生工作人员要用两条腿不停地在录取现场和高校之间跑,工作量大,速度慢。为了联系考生,打电话要排长队,经常要工作到凌晨。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这种繁琐的工作方式终于得到了改进。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市、区)市和北大、清华等400余所高校进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试点,并随之逐渐在全国进行推广。到2002年,全国各省基本实现了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远程网络化——这种方法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公平性。

  此外,网上报名、网上咨询、网上阅卷、视频监控县(市)试卷保密室、视频会议发布录取分数线……更加科学的理念和手段的投入使用,保证了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比如说,考生赶赴考场的交通状况是多年来的一大难题。2007年,上海启动了信息化系统开辟了“绿色通道”。通过使用“高考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为考生开辟“绿色通道”,将高考订单派发处理、并独立于其他预约用车客户,工作人员利用该系统可以专门针对高考预约信息完成接受订单、订单确认、计划调派、确认顾客、订单派发、信息反馈、按需备车等工作。

  再比如说,截止到2008年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实现了对31个省级指挥中心网上视频指挥,通过平台可对全国的考点、考场和保密室进行实时网上巡查。其中,北京、辽宁、陕西等地实现了国家、省、地、县四级视频指挥,考场和保密室全部实现了电子监控。而此前,指挥工作只能通过一部加密电话来进行。

  另外到2009年,全国有28个省区市采用网上阅卷,仅山西、内蒙、四川3地尚未采用网上阅卷。2008年起,北京市还首次对高考作文实行网上阅卷,意在使作文评分更加客观、准确、高效。

  类似的信息化手段还有很多。这些手段缀于高考制度的华盖上,推动了高考公正、公平的不断实现以及制度的不断沿革,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中国的不断变化发展。高考把个人的科学发展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而信息化的应用,则把这种联系结合得更为紧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