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维系“民生之安”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9 10:52
2008年4月1日,在云南省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温家宝总理深刻地道出了民生“四句话”: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
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从部分人享受的特殊权益逐渐变为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福利。三代人,60年,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刻变革。
1999年,上海,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在这里发放,上海市民将这张小小的卡片称为“第二张身份证”。
2009年,22岁的小吴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工作,户口刚从武汉迁到上海,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就催促小吴快点来办社会保障卡。
而此时,47岁的胡师傅已经在上海一家外资服务装公司工作了13年,2001年就领到社保卡的她每月都会收到由社保服务中心寄来的清单。
还是在这一年,对于已经退休10年的张师傅来说,凭借社保卡还可以办“敬老服务卡”,拿着这张卡,70岁的张师傅可以在上海免费乘坐公交车。
三代上海人,社保60年。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中国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消除单位化烙印
1963年,24岁的张师傅成为一家钢铁厂的质量检验员,光荣地跨入“工人阶级”行列。进了工厂,生老病死就由厂里全部包干,这就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师傅看病都是去厂里的卫生院,一分钱都不用交。
1993年,张师傅发现每月的工资少了几十元,厂里告诉他,以后工厂不能完全承担职工社会保险了,企业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也是从这一年起,张师傅看病需要去指定医院,个人还要承担一部分医药费。
自1954年开始,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为实施和管理主体,国家和单位共同担负费用,由此而形成了“国家——单位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1986年,我国在“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中国社保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年代。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高潮迭起,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用合同制取代“铁饭碗”,并且规定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
尽管在专家看来,这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社保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配套”,它仍预示着“国家——单位保障制”已经走到了尽头,社保单位化的烙印正在逐渐消除。
1988年,原劳动人事部计算机室主任王东岩领导原劳动部信息中心制定了《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这也是劳动保障信息化总体设计的“第一版”。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1989年,劳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用于常规报表处理和汇总;1990年,为推动各地应用微机管理职业介绍信息,信息中心又推出了“第一版”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就这样起步了。
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78号文,明确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个文件开始敦促各省市利用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系统,原来依靠手工的台账管理不灵了。
也是在这一年,刚刚加入东软的徐洪利接到来公司的第一个任务——为辽宁劳动社会保险公司开发养老保险系统。刚开始做系统时,各地政策的差异让徐洪利很头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信息系统就要重新开发一次。尽管在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44号文,明确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然而,落实到各地的医保制度五花八门。“在当时,医保结算方法数不胜数,绝不是通过参数调整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几乎是遇到一种结算办法就做一个程序。”徐洪利说。
1984年~1998年,是社保信息化的起步期,信息化主要为基础办公服务,单一险种的系统建设开始兴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孤岛式的系统“烟囱”也就此埋下了隐患。
庞大的信息共享工程
1996年,胡师傅离开了工作了14年的国营服装厂,来到一家外资服装企业。其实,早在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就颁发了规定,强调外资企业必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在社保单位化仍唱主角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胡师傅比别人更早感受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到来。
“这种区别就是个人也要交纳养老保险了。”胡师傅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胡师傅每月并不清楚自己交纳了多少保险基金,也不清楚公司交纳了多少。要想弄清楚,只能等到年底社保中心寄来明细单。
2001年,胡师傅从社保服务中心领到了社会保障卡,拿着这张卡,她可以随时从社保中心查到社保基金明细。到指定医院看病时,只要出示这张卡,系统马上就可以显示出医疗保险的报销金额,胡师傅只需支付自费金额。
其实,社保卡的作用还不仅这些,根据2001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社会保障卡被定义为由政府发放、通过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社保、医保、公安、人事、民政、教育、公积金管理等众多部门。
小小社保卡的背后,竟有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它涵盖了就业、培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数据。这是信息系统的整合,更是社保、公安、民政、医保和公积金5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在部门分工明确的年代里,小小社保卡挑战了政务的大体系,整合的过程异常艰难。
1999年,上海市终于发出了全国第一张社保卡,创新的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
上海市的探索与1998年部门整合的大方向有着密切关系。1998年,新一届政府进行了机构改革,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开始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在此之前,养老保险是民政部管农村,人事部管机关事业单位,劳动部管企业,铁路、邮政、金融等11个行业还自己搞行业统筹,管理体制非常复杂混乱。
体制的厘清也将“整合”嵌入了信息化,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138号文),“这是关于社保信息化的第一个文件。”徐洪利说。
1999年~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联合东软集团、银海、华南资讯等公司联合开发出了社保核心平台一版。社保核心平台是当时惟一集业务规范、信息标准和统一应用软件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
在体制、技术的探索下,统一、标准越来越成为社保信息化的主旋律,金保工程呼之欲出。
功能日趋多样化
2009年,22岁的小吴大学毕业,他在上海一家IT公司找到了工作,户口从武汉迁到上海,户口刚刚办好,小吴就在街道社保服务中心领取了一张社保卡。
今年是上海社保卡10周年,小吴手上的社保卡也比当年胡师傅手上的社保卡多了很多用途。“社保卡可以当身份证用,到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出示社保卡就可以了。”小吴说。
此外,小吴家住长宁区,小区的邻居告诉他,长宁区已经把社保卡与长宁区图书馆的读者证进行了绑定,在图书馆进行一次注册后,凭社保卡就可以随时进行图书自助借还。
“从查社保基金,到医院看病,再到借图书,我没有想到,社保卡竟然还有这么多用途。”最近,别人又告诉小吴,凭借社保卡,还能去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呢!
小小社保卡集聚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与2002年开始的金保工程有很大的关系。2002年,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二金工程之一的金保工程正式开启,它在社保信息化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按照金保工程一期建设计划,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央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并基本完成了安装实施。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地通过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集中,数据中心的统一程度逐步提高。据统计,全国已经有267个单位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说。
数据的统一使社保信息化有了飞跃,它直接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赵锡铭举了个例子,国务院已经连续5年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没有系统之前,这个工作一般要做三个月到半年。现在,基础数据比较准确,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调整,完全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春节前把钱发到每一位老同志手中。
除了管理效率的提高,金保工程还直接带来了百姓服务的多样化。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府网站、12333电话咨询服务和社会保障卡是基于系统为市民提供的3项服务形式。除了社会保障卡,市民可以实现网上办公、通过12333热线随时查询社保各项政策及社保基金,一年才看一次社保清单的经历终于成为了过去。
就在老百姓越来越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方便时,新的变革又将拉开。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进入“国家养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将跨越新里程。而这一次,信息技术也将迎接新的挑战。
……
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从部分人享受的特殊权益逐渐变为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福利。三代人,60年,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刻变革。
1999年,上海,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在这里发放,上海市民将这张小小的卡片称为“第二张身份证”。
2009年,22岁的小吴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工作,户口刚从武汉迁到上海,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就催促小吴快点来办社会保障卡。
而此时,47岁的胡师傅已经在上海一家外资服务装公司工作了13年,2001年就领到社保卡的她每月都会收到由社保服务中心寄来的清单。
还是在这一年,对于已经退休10年的张师傅来说,凭借社保卡还可以办“敬老服务卡”,拿着这张卡,70岁的张师傅可以在上海免费乘坐公交车。
三代上海人,社保60年。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中国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消除单位化烙印
1963年,24岁的张师傅成为一家钢铁厂的质量检验员,光荣地跨入“工人阶级”行列。进了工厂,生老病死就由厂里全部包干,这就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师傅看病都是去厂里的卫生院,一分钱都不用交。
1993年,张师傅发现每月的工资少了几十元,厂里告诉他,以后工厂不能完全承担职工社会保险了,企业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也是从这一年起,张师傅看病需要去指定医院,个人还要承担一部分医药费。
自1954年开始,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为实施和管理主体,国家和单位共同担负费用,由此而形成了“国家——单位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1986年,我国在“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中国社保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年代。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高潮迭起,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用合同制取代“铁饭碗”,并且规定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
尽管在专家看来,这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社保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配套”,它仍预示着“国家——单位保障制”已经走到了尽头,社保单位化的烙印正在逐渐消除。
1988年,原劳动人事部计算机室主任王东岩领导原劳动部信息中心制定了《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这也是劳动保障信息化总体设计的“第一版”。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1989年,劳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用于常规报表处理和汇总;1990年,为推动各地应用微机管理职业介绍信息,信息中心又推出了“第一版”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就这样起步了。
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78号文,明确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个文件开始敦促各省市利用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系统,原来依靠手工的台账管理不灵了。
也是在这一年,刚刚加入东软的徐洪利接到来公司的第一个任务——为辽宁劳动社会保险公司开发养老保险系统。刚开始做系统时,各地政策的差异让徐洪利很头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信息系统就要重新开发一次。尽管在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44号文,明确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然而,落实到各地的医保制度五花八门。“在当时,医保结算方法数不胜数,绝不是通过参数调整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几乎是遇到一种结算办法就做一个程序。”徐洪利说。
1984年~1998年,是社保信息化的起步期,信息化主要为基础办公服务,单一险种的系统建设开始兴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孤岛式的系统“烟囱”也就此埋下了隐患。
庞大的信息共享工程
1996年,胡师傅离开了工作了14年的国营服装厂,来到一家外资服装企业。其实,早在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就颁发了规定,强调外资企业必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在社保单位化仍唱主角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胡师傅比别人更早感受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到来。
“这种区别就是个人也要交纳养老保险了。”胡师傅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胡师傅每月并不清楚自己交纳了多少保险基金,也不清楚公司交纳了多少。要想弄清楚,只能等到年底社保中心寄来明细单。
2001年,胡师傅从社保服务中心领到了社会保障卡,拿着这张卡,她可以随时从社保中心查到社保基金明细。到指定医院看病时,只要出示这张卡,系统马上就可以显示出医疗保险的报销金额,胡师傅只需支付自费金额。
其实,社保卡的作用还不仅这些,根据2001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社会保障卡被定义为由政府发放、通过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社保、医保、公安、人事、民政、教育、公积金管理等众多部门。
小小社保卡的背后,竟有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它涵盖了就业、培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数据。这是信息系统的整合,更是社保、公安、民政、医保和公积金5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在部门分工明确的年代里,小小社保卡挑战了政务的大体系,整合的过程异常艰难。
1999年,上海市终于发出了全国第一张社保卡,创新的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
上海市的探索与1998年部门整合的大方向有着密切关系。1998年,新一届政府进行了机构改革,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开始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在此之前,养老保险是民政部管农村,人事部管机关事业单位,劳动部管企业,铁路、邮政、金融等11个行业还自己搞行业统筹,管理体制非常复杂混乱。
体制的厘清也将“整合”嵌入了信息化,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138号文),“这是关于社保信息化的第一个文件。”徐洪利说。
1999年~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联合东软集团、银海、华南资讯等公司联合开发出了社保核心平台一版。社保核心平台是当时惟一集业务规范、信息标准和统一应用软件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
在体制、技术的探索下,统一、标准越来越成为社保信息化的主旋律,金保工程呼之欲出。
功能日趋多样化
2009年,22岁的小吴大学毕业,他在上海一家IT公司找到了工作,户口从武汉迁到上海,户口刚刚办好,小吴就在街道社保服务中心领取了一张社保卡。
今年是上海社保卡10周年,小吴手上的社保卡也比当年胡师傅手上的社保卡多了很多用途。“社保卡可以当身份证用,到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出示社保卡就可以了。”小吴说。
此外,小吴家住长宁区,小区的邻居告诉他,长宁区已经把社保卡与长宁区图书馆的读者证进行了绑定,在图书馆进行一次注册后,凭社保卡就可以随时进行图书自助借还。
“从查社保基金,到医院看病,再到借图书,我没有想到,社保卡竟然还有这么多用途。”最近,别人又告诉小吴,凭借社保卡,还能去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呢!
小小社保卡集聚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与2002年开始的金保工程有很大的关系。2002年,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二金工程之一的金保工程正式开启,它在社保信息化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按照金保工程一期建设计划,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央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并基本完成了安装实施。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地通过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集中,数据中心的统一程度逐步提高。据统计,全国已经有267个单位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说。
数据的统一使社保信息化有了飞跃,它直接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赵锡铭举了个例子,国务院已经连续5年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没有系统之前,这个工作一般要做三个月到半年。现在,基础数据比较准确,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调整,完全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春节前把钱发到每一位老同志手中。
除了管理效率的提高,金保工程还直接带来了百姓服务的多样化。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府网站、12333电话咨询服务和社会保障卡是基于系统为市民提供的3项服务形式。除了社会保障卡,市民可以实现网上办公、通过12333热线随时查询社保各项政策及社保基金,一年才看一次社保清单的经历终于成为了过去。
就在老百姓越来越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方便时,新的变革又将拉开。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进入“国家养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将跨越新里程。而这一次,信息技术也将迎接新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