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你是谁不再是谜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9 10:46
从介绍信到一代身份证,凸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一代证到二代证,则印证了中国技术的成长。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兴镇的冀忠学是村里有名的精明人,在1975年时,他常常被村长派去林场联系工作。每次出门时,他的包里总要带上厚厚的一摞介绍信和证明材料。因为,“我”是谁,完全是介绍信说了算。
1987年,湖南妹子赖春梅跟着村里其他的年轻人南下广州打工,刚开始大伙都揣着一大包证件:户口本、学生证、毕业证、介绍信、结婚证……不小心丢一个,到了广州都办不了暂住证。后来他们有了身份证,除非要结婚,一般只要一个“小卡片”就够了。
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劳模秦兰英第一批领到了二代身份证,之后的两三天,她去银行给自己的轴承配件厂贷款,就是因为这张小小的身份证,银行甚至调高了她的信用额度,让他成功地贷到了款。
现在,冀忠学和赖春梅也都领到了二代身份证,回忆起过去拿介绍信的日子时,他们不禁感叹:“一张小小的身份证,方便了多少人啊!”
拜拜,介绍信
“以前没有身份证的时候,出差、探亲,不管干什么,只要出门,就得带着介绍信。”冀忠学回忆道,那时候无论是谁,只要出门,不管是联系工作还是出门旅游,坐火车或是住招待所,甚至去邻村走个亲戚,都得开介绍信。介绍信就是每个人的身份,“没有它,简直是寸步难行”。
介绍信本身其实很简单,一般就是手写的只有两行字的证明材料,告诉接待单位你是谁,什么时候去他们那干什么,然后盖上公章。而“公章是介绍信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加盖公章,介绍信就是废纸一张。
“每次开介绍信都特别麻烦。”冀忠学说,那时候工人开介绍信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工厂里的公章就行了,而且有时候,工作证也能稍微管管用。但是农民的介绍信必须大队、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都证明,也就是说,每办一件事,都需要三封介绍信。而且,介绍信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写上“贫下中农”,不然万一被工人纠察队抓了,就会惹来很多麻烦,还有可能被送去劳动改造。
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证明身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根据史料统计,1985年,城市有关单位要求证明公民身份的事项多达数十种,比如参加选民登记、升学、就业、办理公证、到邮局提取汇款包裹、到信托商店寄卖物品、购买车船机票、外出探亲访友、旅游、投宿旅店等。找单位开介绍信,然而人们越来越觉得繁琐,而且开始有更多人认为,自己的私事必须要经过单位、领导批准,这是“不合理的”。
1984年4月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公安部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有关技术和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在自行研制并且借鉴外国之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形式被确定为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
1984年8月30日,首批试点的北京市380名居民领到了新中国的居民身份证。当天,首批身份证的颁发是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文化部大院里举行的,经过上级单位层层考虑,当时38岁的中国歌舞剧院的歌唱家单秀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
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条例中规定所有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服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依照法律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之外)都应当申领居民身份证。
用科技保护身份
截至1992年,全国基本完成了身份证的普遍发证工作,约8亿公民领到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的生活。但第一代身份证的聚酯膜塑封技术过于简单,这导致了问题也接踵而来。
2006年,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关于身份证的官司——李先生5000美元的定期存单丢失后,被人用伪造的身份证冒领,于是李先生以没有尽职核对证件为由,将工商银行告上法庭。
究其原因,这起案件最终归咎于第一代身份证的弊端:存储量小,有时会产生重码的现象;科技含量低,安全防伪、安全使用性能较差;容易被伪造,而且无法迅速有效地对公民进行人、证统一认定等。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1996年,第二代身份证更换工作开始正式立项进行。2003年6月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1月1日实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新一代身份证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浓缩了IC卡和无线射频识别等多项技术的二代证,正反两面都是彩色印刷,正面有签发机关和证件有效期限,背面则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彩色照片、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等。二代证表面的9项可读内容经过加密,被存储在芯片内。并且,读写身份证的设备完全不需要接触身份证本身,在一定的距离内,阅读器可以通过无线射频信号感应读取。
此外,最初为防伪而研发的第二代身份证,由于采用了智能芯片技术,它具备背了大容量的存储能力,可以将写入的信息分级管理,按不同的安全等级加密,设置权限保护,并随时对数据进行修改。“第二代身份证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机读功能,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检索,通过计算机和信息化系统核查。”
对此,相关人士指出:“造假证者可以把第二代身份证表面做得和真的有点像,但他们不具备把读写芯片的能力,犯罪分子的造假难度将大大加提高。”
“二代证采用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牵扯到太多环节和要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公安部科技委主任李润森告诉记者,从1996年申请立项到 2004年3月开始试点,二代证在探索中曲折前行了8年。
据介绍,二代证在研发过程中主要需要攻克以下三个技术难点:第一,“二代身份证的使用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和银行卡不一样,身份证需要频繁拿出来使用,所以在抗外力、抗静电等性能方面不得不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标准委主任王立建说,二代证有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需要在技术上作好准备;第二,二代证要求不同地区的公安部门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这对公安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地区的信息没有上网,就会造成人口管理的盲区,整个信息中心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第三,二代证还涉及汉字编码标准的问题。大量人名和地名中的生僻字,给人口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身份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身份证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1984年初秋,新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刚领到身份证不久,就去邮局尝试了一次。她回忆说,当时自己独自走在去往邮局的路上,不时往“的确良”衬衫兜里按按,感觉硬硬的东西还在,心里便踏实了许多。“的确良”的衬衫兜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她为电影《归心似箭》录制主题歌《雁南飞》的200元汇款单,一个是她刚刚领到的“身份证”。
那时候的身份证,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材料,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单秀荣告诉记者,当时在考虑谁第一个领证时,首先要政治上可靠,不能发给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问题的人,其次在社会上要有一定的影响,还要年龄上合适,她当年38岁,事业也是最高峰。经过综合考虑,单秀荣被定为第一个领证的居民。如今,被称作 “中国第一公民”的单秀荣,那张身份证已经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而到了二代证,人们对身份证已经习以为常了,能较早领导二代证,虽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也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成分了,人们更多地回归到关注身份信息上。众所周知,一代身份证上面记录着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发证机构、有效日期、身份证编号和一张黑白照片,在更换二代证时,人们也对其上面需要记载的内容展开了一番讨论。
由于二代证是为了防伪而生,其上携带的信息比如要多于一代身份证,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二代证隐私问题的关注。“读写器会不会在我不知情的时候读取了我的身份信息?”“二代证上面是否应该加入生物信息?”“哪些信息应该被记录在身份证上?哪些不需要?”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段成荣等专家认为,身份证本身承载的信息只要是基本信息就足够了,因为身份证背后连着的,是巨大的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在规划这个数据库时,每一条个人信息都包括了40多个数据项。尽管身份证只储存了其中的9项,但只要进入公安内部网络和人口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很快查询到详细的信息。所以没有必要让身份证承载太多的信息,因为身份证只是提供数据库检索依据的工具。事实上,仅使用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基本上就可以辨识公民身份了。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兴镇的冀忠学是村里有名的精明人,在1975年时,他常常被村长派去林场联系工作。每次出门时,他的包里总要带上厚厚的一摞介绍信和证明材料。因为,“我”是谁,完全是介绍信说了算。
1987年,湖南妹子赖春梅跟着村里其他的年轻人南下广州打工,刚开始大伙都揣着一大包证件:户口本、学生证、毕业证、介绍信、结婚证……不小心丢一个,到了广州都办不了暂住证。后来他们有了身份证,除非要结婚,一般只要一个“小卡片”就够了。
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劳模秦兰英第一批领到了二代身份证,之后的两三天,她去银行给自己的轴承配件厂贷款,就是因为这张小小的身份证,银行甚至调高了她的信用额度,让他成功地贷到了款。
现在,冀忠学和赖春梅也都领到了二代身份证,回忆起过去拿介绍信的日子时,他们不禁感叹:“一张小小的身份证,方便了多少人啊!”
拜拜,介绍信
“以前没有身份证的时候,出差、探亲,不管干什么,只要出门,就得带着介绍信。”冀忠学回忆道,那时候无论是谁,只要出门,不管是联系工作还是出门旅游,坐火车或是住招待所,甚至去邻村走个亲戚,都得开介绍信。介绍信就是每个人的身份,“没有它,简直是寸步难行”。
介绍信本身其实很简单,一般就是手写的只有两行字的证明材料,告诉接待单位你是谁,什么时候去他们那干什么,然后盖上公章。而“公章是介绍信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加盖公章,介绍信就是废纸一张。
“每次开介绍信都特别麻烦。”冀忠学说,那时候工人开介绍信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工厂里的公章就行了,而且有时候,工作证也能稍微管管用。但是农民的介绍信必须大队、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都证明,也就是说,每办一件事,都需要三封介绍信。而且,介绍信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写上“贫下中农”,不然万一被工人纠察队抓了,就会惹来很多麻烦,还有可能被送去劳动改造。
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证明身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根据史料统计,1985年,城市有关单位要求证明公民身份的事项多达数十种,比如参加选民登记、升学、就业、办理公证、到邮局提取汇款包裹、到信托商店寄卖物品、购买车船机票、外出探亲访友、旅游、投宿旅店等。找单位开介绍信,然而人们越来越觉得繁琐,而且开始有更多人认为,自己的私事必须要经过单位、领导批准,这是“不合理的”。
1984年4月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公安部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有关技术和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在自行研制并且借鉴外国之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形式被确定为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
1984年8月30日,首批试点的北京市380名居民领到了新中国的居民身份证。当天,首批身份证的颁发是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文化部大院里举行的,经过上级单位层层考虑,当时38岁的中国歌舞剧院的歌唱家单秀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
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条例中规定所有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服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依照法律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之外)都应当申领居民身份证。
用科技保护身份
截至1992年,全国基本完成了身份证的普遍发证工作,约8亿公民领到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的生活。但第一代身份证的聚酯膜塑封技术过于简单,这导致了问题也接踵而来。
2006年,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关于身份证的官司——李先生5000美元的定期存单丢失后,被人用伪造的身份证冒领,于是李先生以没有尽职核对证件为由,将工商银行告上法庭。
究其原因,这起案件最终归咎于第一代身份证的弊端:存储量小,有时会产生重码的现象;科技含量低,安全防伪、安全使用性能较差;容易被伪造,而且无法迅速有效地对公民进行人、证统一认定等。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1996年,第二代身份证更换工作开始正式立项进行。2003年6月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1月1日实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新一代身份证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浓缩了IC卡和无线射频识别等多项技术的二代证,正反两面都是彩色印刷,正面有签发机关和证件有效期限,背面则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彩色照片、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等。二代证表面的9项可读内容经过加密,被存储在芯片内。并且,读写身份证的设备完全不需要接触身份证本身,在一定的距离内,阅读器可以通过无线射频信号感应读取。
此外,最初为防伪而研发的第二代身份证,由于采用了智能芯片技术,它具备背了大容量的存储能力,可以将写入的信息分级管理,按不同的安全等级加密,设置权限保护,并随时对数据进行修改。“第二代身份证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机读功能,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检索,通过计算机和信息化系统核查。”
对此,相关人士指出:“造假证者可以把第二代身份证表面做得和真的有点像,但他们不具备把读写芯片的能力,犯罪分子的造假难度将大大加提高。”
“二代证采用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牵扯到太多环节和要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公安部科技委主任李润森告诉记者,从1996年申请立项到 2004年3月开始试点,二代证在探索中曲折前行了8年。
据介绍,二代证在研发过程中主要需要攻克以下三个技术难点:第一,“二代身份证的使用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和银行卡不一样,身份证需要频繁拿出来使用,所以在抗外力、抗静电等性能方面不得不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标准委主任王立建说,二代证有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需要在技术上作好准备;第二,二代证要求不同地区的公安部门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这对公安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地区的信息没有上网,就会造成人口管理的盲区,整个信息中心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第三,二代证还涉及汉字编码标准的问题。大量人名和地名中的生僻字,给人口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身份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身份证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1984年初秋,新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刚领到身份证不久,就去邮局尝试了一次。她回忆说,当时自己独自走在去往邮局的路上,不时往“的确良”衬衫兜里按按,感觉硬硬的东西还在,心里便踏实了许多。“的确良”的衬衫兜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她为电影《归心似箭》录制主题歌《雁南飞》的200元汇款单,一个是她刚刚领到的“身份证”。
那时候的身份证,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材料,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单秀荣告诉记者,当时在考虑谁第一个领证时,首先要政治上可靠,不能发给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问题的人,其次在社会上要有一定的影响,还要年龄上合适,她当年38岁,事业也是最高峰。经过综合考虑,单秀荣被定为第一个领证的居民。如今,被称作 “中国第一公民”的单秀荣,那张身份证已经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而到了二代证,人们对身份证已经习以为常了,能较早领导二代证,虽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也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成分了,人们更多地回归到关注身份信息上。众所周知,一代身份证上面记录着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发证机构、有效日期、身份证编号和一张黑白照片,在更换二代证时,人们也对其上面需要记载的内容展开了一番讨论。
由于二代证是为了防伪而生,其上携带的信息比如要多于一代身份证,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二代证隐私问题的关注。“读写器会不会在我不知情的时候读取了我的身份信息?”“二代证上面是否应该加入生物信息?”“哪些信息应该被记录在身份证上?哪些不需要?”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段成荣等专家认为,身份证本身承载的信息只要是基本信息就足够了,因为身份证背后连着的,是巨大的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在规划这个数据库时,每一条个人信息都包括了40多个数据项。尽管身份证只储存了其中的9项,但只要进入公安内部网络和人口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很快查询到详细的信息。所以没有必要让身份证承载太多的信息,因为身份证只是提供数据库检索依据的工具。事实上,仅使用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基本上就可以辨识公民身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