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信息球”初具规模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北京法院,信息球
  • 发布时间:2012-02-13 13:58
  本报去年8月报道过北京法院的“信息球”理念。当时此理念正在丰富理论基础、着手搭建系统框架,北京法院及相关部门对此尤为重视。果然,过了几个月,就在去年年底,该信息系统有了新的进展,理念先后获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可,并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

  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池强的批示中提到,“信息球”的建立是科技强院的重要举措,一定要办好。这个批示肯定了“信息球”的作用。“信息球”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入手,对法院审判业务、队伍建设、行政管理等数据进行整合,将信息聚合成为立体运行的模式。

  那么,此次“信息球”又是如何整合资源、逐步落地,为审判业务和管理工作服务,这一阶段的建设究竟推进到哪种地步?

  六大服务方向

  记者走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北京高院),在信息技术处的演示中看到,“信息球”登录界面是由一个巨大的、不断滚动的球形画面构成,这代表着“信息球”将从几个纬度整合信息。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处长王岚生说,“信息球”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在过去几个月,信息技术处组织力量,不断梳理数据和架构,目前已搭建出系统雏形,不断测试和调整,进一步优化,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在理论支撑之下,“信息球”逐步夯实基础,并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建设方向。目前,“信息球”已完成前期的开发目标,通过60多万组图表,实现为全市21个法院、400多个庭室、6500多名法官,提供了165项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控制、审判绩效考核、综合业务分析等四个主要方面的信息服务。

  “随着北京法院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复杂的需求,迫切要求在软件方面为解决审判业务、队伍建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提供方法、手段和支撑。”王岚生说,“信息球”不仅是一个聚合了大量信息的、立体运行的管理系统,更是一套着力提升人民法院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分析辅助工具。

  目前“信息球”除了以上4个主要方面的信息服务之外,“信息球”服务平台还包括专项分析和有求必应两个模块。如果说质量管理、效率控制、绩效考核、综合指数这前4个指标从业务角度考核的话,那么“专项分析”则是从审判管理和法院管理的不同角度提供必要的可研性数据支撑。“有求必应”则类似于关键词搜索,方便使用者快速、立体地查看所需要的信息。

  从“信息球”界面上可以简单地认为,这六大模块以人和案件为纬度,以时间和业绩为经度,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人员”、“案件”、“时间”、“绩效”为节点的服务管理体系;在这其下,以审判信息库、干部人事库、基础资源库的数据作为支撑,以实现信息的立体式查询和综合分析。

  数据分析

  “信息球”的界面分为三部分,左侧是各级法院,下拉条可逐级展开,细化到400多个审判庭和6500多名法官。右侧上方是六大功能模块,涵盖了审判业务指标体系。右侧下方是从人员、案件、时间和绩效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佘贵清说:“在‘信息球’质量管理模块中,通过对审判业务中逐个工作环节、工作成果、工作效果信息的自动提取,将反映审判质量的如立案变更率、调解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等审判过程、审判活动、裁判结果、裁判文书、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各统计指标,利用对比排行、统计图表、文字分析和趋势预测等方式,让法院各级领导能够从组织到个人、从立案到结案,全面了解目前全市不同时间点的案件审理情况,实现法院工作质量的可视化量化管理。”

  上述指标均是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点,比如立案阶段就有27个信息点。质量管理模块又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公正”和“效果”模块。“公正”是指法院的工作流程是否体现了法院公正的原则,比如立案时间是否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案件陪审率是否达标等。这些细节均是法院“公正”的体现。“公正”模块共有11项,“效果”模块有10项,对审判过程中各类业务进行统计。

  佘贵清以“效果”中的“调解率”为例解释。他逐步点击左侧全市法院层级,右侧的各类图形随着四个纬度发生变化,分别是绩效、案件、时间和人员。以“绩效”为例,进入之后,立即显示全市法院在2010年至2011年11月20日的调解率,其中处于该分值之上的法院有11个,处于该分值之下的有10个。这个数值是根据实际案件的情况自动获得的。

  在图表中,各个法院的绩效排名一目了然。如果左侧再点击各个区县乃至各个法庭,右侧均显示出排名情况,并且有相应的全国参考值、全市参考值、本院参考值等指标,如此一来,法院和法庭等单位通过对比可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

  “由于法院有10年的数据,所以统计数据结果是真实可靠的。”佘贵清解释说,目前,在测试阶段,只导入了3年的历史数据,以后将逐步导入历史数据。

  同样,再以“个人”为例,点开某个法官的信息,也能看到该法官的调解率是多少,他所在法院的综合调解率是多少,如此对比,就知道该法官的调解率水平。“时间”和“案件”均是以不同的维度立体展示调解率结果。

  改变管理方式

  同样,在效率控制模块,通过对审判业务逐个关键时间点、时间段、标准规范和基础数据的自动提取,将反映审判效率的如法定时限内立案率、正常审限内结案率、结案均衡度、人均结案数等案件办理、程序适用、审限管控、法官办案能效等指标,“信息球”服务平台提供了各级法院、法庭以及具体法官效率完成情况的分析信息,及其对比分析、趋势分析。

  “要看全市法院长期未结案件,通过总报表,我们可以看到某法院最多,如果想了解更多,点击进入该法院,可以了解到哪个审判庭涉案最多,再深入下去,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个法官积累的未结案件最多。”佘贵清介绍道,“除了纵向追溯,我们还可以横向分析,比如在全市法院长期未结案件中,可以看到民事案件最多,而在民事案件中,医疗纠纷又占据绝大比重,点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医疗纠纷的具体案件信息,以及是何种因素导致案件被搁置下来。”

  在演示中,佘贵清逐步点击图表,可以追朔到一个个案件的电子卷宗。上面清晰地写着立案时间、事由、承办法官、审判结果等具体信息。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信息球”的分析数据是建立在大量数据之上的,真实可靠。

  “信息球”不只是让统计数据更方便快捷,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法院统计数据采用的是由低到高、逐级上报的方式,个人数据报到庭室、庭室数据上报到院里、法院数据上报到高院,最后由高院统计、整理和分析。数据上报过程耗时费力,而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判定,导致各级管理人员很难实现主动、渐进、有针对性的管理。而通过“信息球”,已经改变了这种方式。

  “信息球”已经可以将有关信息全面、动态、及时地统计出来。通过安全权限管理,法官随时可以得到客观、准确的各类数据和统计,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保证数据每天更新。同时,“信息球”还提供了针对每项审判质量的指标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些法院、哪些庭室、哪些人员的审判质量总体良好,进而分析到哪个人、哪些案件的审判质量最高。更重要的是,“信息球”也将审判质量完成欠佳的法院、庭室、人员主动提供出来,进而分析到具体的人员和案件。由此看来,通过“信息球”审判质量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直线型的逐级管理,变成现在的扁平化、透明化管理,这是北京法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未来提高精准性

  从这一阶段的成果看,“信息球”初具规模,搭建了系统,导入了数据,做到了几个方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并且做到了从不同维度分析。但目前“信息球”尚未提供服务,仍处于内部测试期。

  讲到此处,佘贵清特意强调,尽管目前对各类数据做到展示和分析,但他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更深入的需求分析,除了对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外,针对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文书信息展开研究。比如通过分析医疗纠纷的案件文书信息,系统能够自动生成详细、全面的分析报告,用以帮助法院快速提升审判力;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分析结果,为社会提供案件产生的原由报告,从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为什么需要这些详细的信息指标和统计?比如提高结案率的水平,就必须知道全市的平均结案率。现在这种结案率依靠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再看某个层级的对比数据,就能了解为什么某个层级的数据高或者低,这就是从数据中挖掘到有用的信息,从而为以后的审判业务提供依据。”佘贵清分析道。

  可以看出,“信息球”涵盖的数据多、相关业务庭室多、涉及人员多,但凭借统计信息的精准度与惟一性,整套系统真正实现了在审判管理工作,纵向上找到全市法院的长项和短板,横向上找到各院的优势和劣势,并精确定位到具体的人员、案件、时间、绩效。同时,所具有的分析功能将通过知识挖掘、分类、分析、检索与展现技术,分析司法审判规律,提供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审判管理、司法建议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为辅助决策提供智慧型的知识服务。这种专项分析为管理层全面认识和分析北京法院司法审判总体工作情况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1年探索构建‘信息球’前期工程基本结束。”佘贵清表示,“2012年将启动一期工程,提高‘信息球’数据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梳理整合2007年前审判数据,着力解决审判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侧重研究审判活动的内在规律;重点获取外部对提高审判质效有用的数据;面向法官提供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效的实用工具;面向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司法信息服务。”

  预计到2013年,“信息球”将启动二期工程,运用“云”技术,探索智慧型“信息球”服务体系建设,为上级机关和全市三级法院提供高层次、多视角的数据服务,为法官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内容服务,为诉讼当事人和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可以看出,“信息球”因法院提升审判力的需求而生,也必将为更好地服务于法院内外,不断完善与改进。为此,本报将持续关注北京法院“信息球”的建设,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吴玉征 陈巍巍

  链接

  系统如何做到“有求必应”

  在“信息球”六个模块中,有一个“有求必应”模块。简单地说,这就是搜索引擎,可对全市法院400余万案件信息和8300人的人事信息实现快速信息检索,还可以按照案件、人员、部门、专题四类检索条件,以网状形式辐射关联,逻辑判断;只要使用者输入任意字、词、数字立即给出全部检索结果。

  何为“有求必应”?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从方便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模块。前几大模块,都是从业务质量、考核角度出发,更像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出发而设置的。这种设置方法可方便使用者对总体、局部乃至于个体有一个清晰和直观的认识。这种设置也是建立在使用者对法院业务熟悉、机构设置熟悉情况下的。假如对法院具体层级设置不清楚,或者想更直截了当地了解某项指标,就可通过“有求必应”模块实现。

  此外,为更好地帮助法官办案,提升审判力,“信息球”还建立了信息安全共享交换平台。目前,已经联网获取到全国身份证信息、北京市企业法人信息、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相关车辆等信息。“信息球”将对涉案信息自动查询比对,并将结果直接反馈到查询法官本人。

  有了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作后盾,法院系统的“信息球”真正可以做到“有求必应”,从各个角度为法院系统服务,从而让法院更好地履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文/吴玉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