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梦想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刘俐俐,中国梦想秀,非诚勿扰
  • 发布时间:2012-04-28 13:47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梦想”渐渐成为荧屏上的关键词,除了很多节目内容挂靠“梦想”外,好几档节目甚至直接以此命名,《中国梦想秀》、《圆梦》、《梦想成真》……梦想总是美好的,如果说梦境如酒神,是现实中无法摆脱的阴霾在潜意识里的释放,梦想则应如日神阿波罗那样光明而温暖,起码得是清醒的。梦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企盼和念想,找个心仪的伴侣、合适的工作是梦想、凭借才艺出名也是梦想。但是有些被煽情故事、出位的言行等各种噱头涂抹的中国梦,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看过日本的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样,就是把一个个有创意的小节目串联起来,主持人很放松,因为他们不需要想方设法地去喧宾夺主,表演者像你的街坊邻居一样普通,只要有心,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创意表演,表演后也没有什么刻意要张扬的狗血故事,完全是拿创意本身来吸引人。据说节目组做这个节目的最初想法是想要激发民众的想象力,事实上他们把这一点做得很好,并且一以贯之。在2010年6月的一期节目里,一个三岁的孩子与爸爸一起表演《好想成为呢》,不到两分钟的表演,台词只有一句“好想成为呢!”小朋友在爸爸的帮助下成为了面包超人、夹娃娃机、寿司和担架,简单、诙谐又有创意,普通父子间温暖的关系自然涌现,观众感觉到的是轻松而美好,主持人也三言两语串场结束,绝不多嘴。

  类似的节目移植到我们这儿,就平添了许多细枝末节,煽情的幕后故事啊,亲友团拉选票啊,主持人的升华总结啊,弄得很热闹,而梦想本身的特质却渐渐被制作者们忽略。这样的结果,说画蛇添足、本末倒置都不为过。

  煽情和出位噱头等手段的使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梦想”的口感,却让梦想越来越失去本真。比如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大讨论的刘俐俐与主持人话语冲突事件中,主持人是否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给圆梦人留够表现空间?而这一事件过后,网络的热炒又使刘俐俐成为红人,也偏离了求职梦的初衷。更恶劣的后果可能是,更多人将以此为榜样,不惜用各种方法出位以博眼球,单纯的梦想可能会变成成名的幌子。《非诚勿扰》的马诺是一个先例,刘俐俐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为什么梦想到我们这儿就变味呢?也许是有些节目的制作者以为中国观众酷爱煽情,事实是否如此呢?有很多经典的节目做到最后,被骂得很惨的理由不就是太煽情吗?也许某期节目因为寻梦者的出位表现收视率很高,但制作者们不要以为找到了提高收视率的法门,因为一味的出位表现也许会引来一时的热闹,但也会使大多数忠实观众丧失对此类节目的信任。

  无论如何,关注中国人的梦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只是,请擦亮双眼,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梦想。

  文/田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