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天气乍暖还寒,有人在室内阴冷的环境下仍不时会湿身,头面、手足及上半身总会不自觉流汗,中医将此种现象称为自汗,这除了会在社交上引起尴尬外,还有可能是中风先兆。本期养生专家提供两款汤水,帮你加强体质,以防湿身。
孙博士 Q&A
Q1:什么叫自汗?
A1:若在平静环境、不运动的情况下,身体四肢、头面或颈胸等处无故流汗不止,又或稍作活动便汗流如注,中医称之为自汗。自汗主要是先天体质失衡、营养不良、后天环境因素及不良习惯所致。从中医角度讲,可归纳为四大成因: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及邪热郁蒸,令身体阴阳失调,腠理失密。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之间,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以肺气不足为例,中医认为肺与皮肤紧密连系,若肺脏虚弱引致肺气不足,便不能滋养皮肤,肌表疏松而令皮肤开泄自汗。
Q2:自汗会引发什么问题?
A2:自汗属体质问题,也有可能引发其它病症。如果气温下降,有自汗问题者的抵抗力会较差,若流汗处理不当,病邪便容易入侵身体,引发感冒、头痛和关节痹痛等疾病。自汗常见于中年人,更年期人士多属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扰乱身体津液运行,导致津液不固、汗水增加。
Q3:不同部位的自汗,反映了什么问题?
A3:头面自汗反映身体上焦(心、肺)热盛,及中焦(脾、胃)湿热、阳气不足问题。若是心胸处自汗,则反映心脾气虚、心肾阴虚等;手足汗则是脾胃湿热或中阳不足所导致。
注意:上半身自汗反映身体气血不足内阻经络,而且有可能是中风先兆,亦是慢性疾病的前期病症,须多加留意。
自我舒缓三法
治疗方面,孙博士建议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用三种自疗法舒缓病情。
自疗法一:保持衣服干爽
汗出后腠理空虚,容易受冷热温差影响而招染风寒,应用干毛巾即时擦干。流汗较多的人士应勤换内衣,保持衣服干爽。
自疗法二:适量运动改善体质
自汗属体质诱发的问题,若改善体质,有助舒缓流汗情况,适量运动是改善体质其中一个方法。须留意的是,中年人士不适宜剧烈运动,建议适时散步、缓步跑,或进行太极及八段锦等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亦应保时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紧张及兴奋。
自疗法三:慎选食物免受刺激
饮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及洋葱等。香料食物易刺激汗腺分泌,导致自汗加重。另外须分实证及虚证体质选择食材。实证自汗特征是容易出现面红、发热、口渴、心烦气躁等症状。建议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苹果、凤梨、梅子、甘蔗及冬瓜等,重点确保身体摄取足够水分。虚证自汗人士,容易畏寒、气短及易疲倦等。这类人士应多食糯米、生薏米、淮山、大枣、百合、人参等,重点在于健脾、益气及和胃,以加强体质。
自汗成因及症状
成因 肺卫不固
肺与皮肤的关系极为密切,当肺脏虚弱,肺气不足,不能滋养皮肤,则肌表疏松,腠理开泄而自汗。
症状:汗出时怕受风受寒,稍有劳累则状况加重,容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缺乏光泽及舌苔薄白。
成因 营卫不和
营卫指在体内运行的气,营气和卫气相互协调,可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及体温调节;相反,若营卫不和,会怕冷发热、汗出异常。
症状:汗出时怕受风受寒,全身酸痛、感觉时寒时热、舌苔薄白,以致半身或局部出汗。
成因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虚火内生,令津液受扰动,不能收敛而外泄为汗,出现盗汗或自汗,手心和脚底发热,伴烦躁、午后潮热、面上两颧色红、口渴及舌红少苔。
症状:邪热郁蒸湿热及肝火等内热炽盛,郁蒸津液、外泄为汗。汗出如蒸气、汗液质黏,或使衣服染黄,面红烦躁、口苦、小便色黄及舌苔薄黄。
简便食疗汤水
孙博士推介以下两款汤水,做法简便,适合工作繁忙人士。自汗人士每周饮用食疗汤水两次,一、两个月后观察效果,若流汗情况仍长时间不止,必须找医生诊断。
参麦敛汗饮
材料:太子参15克、浮小麦15克、甘草6克。
做法:加入两至三碗水,以大火煮开,再以文火煮45分钟(至约一碗水)即可。
百合栗子养阴汤
材料:莲子20克、芡实20克、栗子20克、瘦肉200克、百合干15克。
做法:先将材料清洗干净,瘦肉切件汆水,加入六至八碗水,大火煮开后,用中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文/郑福发 健康指导/孙博士 编辑/陆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