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后卫不该是死结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中国男篮,后卫
  • 发布时间:2013-09-05 14:48

  在中国的球队里,控球后卫不受重视。到了比赛场上,他们要么自己瞎打,要么听教练安排,欠缺领导与临场应变能力。这是教练长期的执教方式问题,尤其是在青年队中,一旦成型,就很难改。

  每次中国男篮输球,在球场上第一个被责难的永远是控球后卫。今年亚锦赛上,中国男篮竟惨败给中华台北18分,陈江华、刘晓宇、郭艾伦三人的表现都不如中华台北的第三控球后卫洪志善。洪志善虽也在CBA里打球,但论能力、实力和潜力,其实都不及这三人。为何会是这样的结果,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许多球迷谈论今年中国男篮输球的原因,刘炜的缺席不断被提起。刘炜身为国家队多年的主力后卫,在场上的作用岂只是一个后卫?他还是场上的指挥官。但他背的黑锅也最多,这一次终于让人知道他有多重要了。

  中国的控球后卫真的存在问题吗?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对比一下两岸球队后卫球员的区别,能否从中找出答案。在评价两岸控球后卫之前,必须先了解他们到底有哪些优缺点。

  中国男篮:

  优点:身材普遍不错,现在没有1米85以上的身高,很难被选上,这符合国际标准。在对抗与投篮能力方面,中国队普遍比中华台北的控球后卫好,而且在速度上并不完全吃亏。

  缺点:领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较差,更重要的是长期很少被赋予场上的主导地位,尤其在国家队里。国家队的进攻以内线为主,组织后卫鲜有进攻机会。

  中华台北男篮:

  优点:速度快,组织能力强,会用头脑思考比赛,有领导能力。后卫与内线擅利用掩护配合作战。

  缺点:身材普遍较差,欠缺1米85以上的控球后卫,只能在亚洲打,难以登上国际舞台,进攻能力也不太稳定。

  简单说,论“才”论“质”,中国男篮的控球后卫都在中华台北的控球后卫之上,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脑子。不是说中国的控球后卫没有打球的头脑,而是没有要求他们用头脑打球的习惯。

  中华台北的控球后卫是怎么培养的呢?由于中华台北从高中、大学到SBL联赛,70%以上的篮球教练都是控球后卫出身,因此会更重视控球后卫的能力与大局观。中华台北队的最近几任总教练,从李云光、周俊三到现在的许晋哲,还有邱大宗等人,过去也是打控球后卫的位置。这种状况在高中队里更普遍,像前几任中华台北青年队的总教练杨宜峰、黄万隆、颜行书等人,过去也是这个位置上的佼佼者。他们从球员年轻时候开始带队,这对中华台北后卫球员水平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华台北教练会让控球后卫承担很多工作,包括球队的管理、领导,甚至经常会要控球后卫去指挥。不论球队的主将是谁,控球后卫往往等于场上的第二教练,不论是指挥权力或是在球队地位上,只高不低。甚至往往会让控球后卫去做球队领袖的工作,包括管理。这样,在场上指挥队友的时候,就不会有问题。

  但类似情况在中国的球队里看不到,控球后卫这个位置不受重视。要么自己瞎打,要么听教练安排,欠缺领导与临场应变能力,更难要求他们在对手转换阵式之后去阅读防守,组织新的进攻。这是教练长期的执教方式问题,尤其从青年队开始,一旦成型,就很难改了。

  刘炜熬了好一段时间后,才真正成为国家队的领袖之一。但最主要原因是刘炜在上海队是绝对的大哥,他的领导能力可以从上海队带到国家队里。再看看这次亚锦赛带去的几名后卫,不论是陈江华、刘晓宇或是郭艾伦,本身的年纪、经验甚至是领导能力,都不足以服众。如果说中华台北的控球后卫形同另外一个场上教练,那么中国的控球后卫的地位顶多像个传令兵。只有刘炜在的时候,中国队才比较有重心。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基层教练必须要留给控球后卫思考比赛的空间。我们不太可能去改变大部份教练的执教方法,但至少国字号球队与各俱乐部青年队的教练在带球员的方式上必须改变,尤其要让球员有思考的空间,自己去阅读比赛。中国的球员并不笨,但用笨的方式带,就会使球员的头脑僵化,这是我长期观察中国年轻球员看到他们最大的硬伤。

  另外,很多球迷往往会去批评后卫,带球连半场都过不去。我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中国的控球后卫能力没有差到这种地步,而锋线与后卫的配合却有非常不协调的感觉。

  中国球员最差的部分就是“掩护工作”。即使是去NBA打球的球员也不尽善尽美,姚明、巴特尔与易建联的掩护是很扎实的,王治郅就差点,而没去过NBA受训的锋线球员掩护能力与欧美球员一比,高下立判。想光靠后卫去摆脱对手作战,是自找麻烦的做法。

  由于中国的锋线球员普遍比较高大的缘故,用身材去高举高打压制对手,是惯用的手段。但是现代篮球的风格已经不是如此,矮个球队面对高大球队,也能有克制之道。因此挡拆、掩护等方式比在内线单打更为重要。但中国的锋线球员往往太重视自身的进攻能力,对于配合后卫的进攻往往不够重视。中华台北的篮球训练刚好相反,高大球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配合后卫作战。像曾文鼎这样的防守尚可、进攻欲望不强的中锋,与后卫配合起来,就可以发挥不错的战斗力。

  长久以来,中国篮球受高大化的影响,后卫的作用一直配合着内线球员作战。反而是上世纪90年代时那一拨身材并不出众的国手们打起球来,还比较有特点。这并不是说中国篮球的理念退步了,但是在拾起新理念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吸收原有的优点,这很值得深思。

  再就拿伊朗来说,哈达迪为何厉害?不是在他的个人进攻有多强,而是他比亚洲任何一个中锋都更能配合后卫作战。整个伊朗队即便是内线有优势,也并非强打内线。在今年亚锦赛中,如果不能从伊朗队的打法中学到点什么,真是白输球了。伊朗队的控球后卫卡瑞尼打得非常出色,他的身体条件并不怎么样,主要还是队友能帮助他,给他充分的信任。

  说句不中听的话,像陈江华、刘晓宇、郭艾伦等这些控球后卫,如果是在美国的话,他们的风格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一个球员有没有自信,看他们上场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在打一个自己不习惯的风格,也没法配合教练和队友。

  同时,我对于一些媒体认为中国后卫断档的说法不认同。有问题的不是人才稀缺,而是训练。因此,重新思考训练的层面,不论是人才的发掘方式,或是训练方法,都需要改变。依现在的选拔人才方法,只能看见那些表面很光亮的金子,而没法把更多需要淘洗而显现出的金子找出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文 朱彦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