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谣:不可思议的政治预言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04 11:00
童谣在现代就是指儿歌,而在中国古代,实际包含两大类型:儿歌与政治预测歌谣。两者虽有关系,但界限是分明的。一是纯粹的儿童歌谣,一是预测政治结局的民歌——谶谣中的童谣。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诸多神秘的因素,因为很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都令人无从捉摸,尤其很多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性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这时,预言、谶谣便会趁虚而入,以至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到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除了像李淳风、刘伯温这些大预言家的作品之外,历朝历代还有许多预言是以童谣民谚的方式流传的。这类童谣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说人事,预测吉凶,多数都与兴衰祸福有关,居然十分灵验。有时甚至只是一则童谣,就可以终结一个看上去树大根深的王朝的命运。所以,童谣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
李煜之死:“后园桃李不生花”
中国古代辉煌的唐朝之后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叫“五代十国”。在十国中,有一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叫南唐,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李后主统治南唐时,喜欢吟诗填词。一日,他听见近侍来报,说都城金陵的街头有一群儿童传诵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李后主一听便知,这不是文人所作的诗词,而是一首神秘的谶谣,只是他无法破译这里面所包含的有关未来的信息,便不再费神思索。据《南唐近事》所载,这首童谣所预言的事竟验若合符。
事情是这样的,李后主喜欢吟花诵月,自然喜欢美人坐怀。他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着又把她扶为皇后。自娶了周后以后,李后主便与她形影不离,完全把国事忘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诗谣所预言的“索得娘来忘却家”,“娘”指娘子,这里指周后。李后主耽于酒色之时,北方的王朝北宋取代了后周,正在厉兵秣马,准备统一全国。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与地支亥和戌相对,指戌年和亥年。“都死尽”指戌年和亥年都过完,公元975年灭南唐时,正是乙亥年过完的时候。“猫儿患赤瘕”,猫子眼瞎,比喻看不见南唐的未来了。至此,童谣里所预言的事都应验了。
这种用双关语、生肖法和拆字法等手法来组织韵语,从而使它带有神秘性、朦胧性以预言未来的歌谣,就是谶谣。谶谣是对未来所作的预言,或模仿预言形式所伪造的假预言。与西方预言相比,谶谣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是东方神秘主义的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的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以拆字、生肖、五行等中国特有的方式隐含未来的信息,对未来前景进行预测,是西方预言所没有的特殊形式。所以说,谶谣是中国人的预言。
在古代,谶谣多以童谣的面目出现。童谣就是由儿童传播的令人莫名其妙的谶谣,当然也更是传谣者本身无法理解的歌谣。翻开正史《五行志》,凡是预言后事的谶谣,大都被称作童谣。如《晋书·五行志》载:“赵王伦既篡,洛中童谣曰:‘兽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从西来河灌灌。’”这则童谣预言成都王、齐王、河间王将分别从北方、南方、西方来进攻司马伦,八王之乱将爆发。又如《隋书·五行志》云:“邺中有童谣曰:‘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未几,周师入邺。”童谣预言北周军队将从西方攻入邺都,入主北齐宫殿。这里的谶谣都以童谣形式出现。
荧惑化童:神话传说与附会交织
在古代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谶谣中的童谣,是荧惑星自天而降化为儿童,由儿童唱出来的天籁之声。凡儿童所歌之童谣都出自天意,非人所教,因此从童谣中可以辨吉凶,知祸福,明灾祥。
早在《国语·周语》中,就曾讲述过类似的观点:“听风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晋书·天文志》中更明确地指出:“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为荧惑降为儿童,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潜确类书》卷二也说:“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或儿童歌谣嬉戏。”这种观点与《晋书》如出一辙。晋杜预和唐孔颖达虽未明言肯定这种神话观点,但也不加否定。《左传·庄公五年》杜预注云:“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凭者。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之人,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孔颖达《左传·庄公五年》正义亦指出:儿童“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凭之者……故书传时有采之者。”很多人都相信童谣出自天地自然之间,《诗薮外篇》认为:“惟夫童谣舆诵及田家杂占,未尝师法古人,出于天地自然之间。”
关于荧惑降为儿童以传谶谣的观点,在史书中还可以找到例证。如《晋书·五行志》中载:“孙休永安三年,将守质子群聚嬉戏,有异小儿忽来言曰:‘三公锄,司马如。’又曰:‘我非人,荧惑星也。’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干宝曰:‘后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废,二十一年而吴平。于是九服归晋,魏与吴蜀并战国。“三公锄,司马如”之谓也。’”既然不少人相信荧惑能化儿童以传谣的说法,那荧惑之失,童谣之兴,必然会引起政事的慌乱。《魏书·崔浩传》载:“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日之内。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十余日,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喧扰。于是诸人皆有曰:‘非所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北魏时荧惑下降人间化为童谣的情况。引文中提到的姚兴是建都咸阳的后秦王,荧惑不见后就是到了他的国家,并引起谣言纷纷,国内喧扰。但是,荧惑降而为儿童以传谶谣的看法和记载,只不过是神话传说,是人们附会而成的。
灵异预兆:不可思议的应验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本质,是以神秘技术与理性意识相结合,对未来政治结果进行预言。因人类的特殊心理习惯,故常有附会童谣发生,这使人们认为童谣绝大多数是附会所致。童谣的产生和流行是古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且童谣预言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从汉五铢钱的恢复到长安城的陷落,再到卫州城的屠杀,都有童谣进行了预测。
五铢童谣
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不久,蜀中儿童四处传唱着一首童谣: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当时,公孙述废止了西汉的货币——五铢铜钱,而用铁官钱代替,致使百姓的利益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这首童谣的流传。只是人们还不理解“黄牛白腹”是什么意思。一日,有位好事者向一群正在议论纷纷的民众走来,只见他头戴儒巾,身着长衣,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当他听见人们正为“黄牛白腹”感到困惑时,便压低声音对他们说:“黄牛是指王莽,王莽的新朝是崇尚黄色的;白腹当然是指我们公孙皇帝了,因为我朝正是尚白。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怕是在预言我们主人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看来,汉朝江山就要恢复了。”此语一出,人们惊诧不已,那好事者遂悄然而去。公元36年,公孙述被东汉刘秀政权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汉政权得以“光复”,刘秀亦被称为“光武帝”。(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长安陷落童谣
唐僖宗乾符六年,长安宫中,唐僖宗忧心忡忡,哀声叹气,他这一段时间被黄巢起义军的胜利弄得身心俱疲。就在此时,一位太监闯进宫来,报告说外面街头议论纷纷,盛传一首童谣,其词是:
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
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
年仅十九岁的僖宗听完这首童谣后,感到莫名其妙,但本能地觉得它不吉利。第二年,黄巢起义军从采石渡过长江,跨过淮河,迅速占领了洛阳。黄巢挥师西进,直扑潼关,内外夹攻,占领了这座长安门户。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卢携服毒自杀,僖宗皇帝狼狈向西南逃窜,往成都奔命。据史书解释,“八月无霜塞草青”,是说草还未黄,暗示还未遇到黄巢。再稍晚一些时间,就会遭霜变黄,那时将遇到黄巢。因此应快速逃出长安,留下空城,此乃“将军骑马出空城”之意。“汉家天子西巡狩”,正是预言僖宗将西窜成都。“犹向江东更索兵”,乃是预言僖宗逃到四川后,派使者到江东调兵勤王一事。(见《新唐书·五行志》)
卫州童谣
元朝是游牧民族蒙古贵族建立的朝代,带有一定的野蛮性及侵略性。元贵族在进攻金朝的过程中,烧杀掳掠,造成了极大的灾难。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元年十二月的一天,一群儿童神秘地出现在卫州街头,边走边诵:
团恋冬,劈半年;寒食节,没人烟。
第二年正月,元朝铁骑杀向卫州,将城市团团围困。不久,城破,元兵进城后,不分官兵百姓,不管男女老幼,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等他们撤离之后,卫州绝了人烟,成为一片废墟。其时距寒食节不远,史书以“遂丘墟矣”数字描写了当时的惨景。(见《金史·五行志》)
朱元璋大都童谣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当时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元帝国分崩离析。在元大都,一些不知时务的儿童拥上街头歌道:
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
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就在儿童们传唱这首童谣前后,在南方的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立已故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宋”。既接受宋政权领导,又自成一派的义军首领朱元璋异军突起,势力日益强大。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人,家境贫寒。至正四年濠州遇到了旱蝗灾,又加上瘟疫流行,朱元璋便跑到濠州钟离乡的皇觉寺里当了和尚。此后他随郭子兴起义,一步步成为该军统帅,终于于公元1368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政权。据猜测,“三眼和尚”即指朱元璋,三眼蕴义为超常;“瞎马”指遍体疮痍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称为马上民族是也。(见《元史·五行志》)
明都童谣
自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大明天下安稳了一阵。到了他的曾孙英宗朱祁镇时,外乱内变并发,明朝又处于动荡之中。朱祁镇继位时才八岁,继位第二年北京就发生了大旱灾。于是,京城街巷小儿捏泥做龙来祈雨,边拜边唱道:
雨帝雨帝,城隍土地。
雨若再来,还我土地。
到正统十四年时,朱祁镇已是二十二岁的小伙子了。由于年轻气盛,当瓦刺部首领也先向明皇室求婚时,遂断然拒绝蒙古和亲的请求。也先一气之下,率领蒙古骑兵,向大同等地进行大规模进犯。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贸然决定御驾亲征,抗击也先。大军行至土木堡时,突然被蒙古铁骑包围,明军慌乱迎敌,一触即溃,大明天子也被也先俘获而去。也先乘势挟英宗直趋北京,首都形势危急万分。就在这生死关头,兵部尚书天谦等人拥立英宗之弟、在北京留守的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于是人心始安,众志成城,终于把瓦刺军队赶出了国土。也先见无利可图,一年后,把英宗送回北京。英宗返京时,虽然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已非了。他被封为太上皇,屈居于南宫。朱祁钰仍旧做他的皇帝,即代宗景皇帝,年号景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大将石亨与太监曹吉祥乘机勾结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宫廷政变,废黜景帝,英宗得以复辟;景帝在悲愤交加中死去。宫中的老太监也许仍然记得正统二年大旱时的那首童谣,对此不知又会作出什么附会,发出什么感慨了。(见《明史·五行志》)
来源:《中国谶谣文化》、《求索》
……
在中国古代除了像李淳风、刘伯温这些大预言家的作品之外,历朝历代还有许多预言是以童谣民谚的方式流传的。这类童谣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说人事,预测吉凶,多数都与兴衰祸福有关,居然十分灵验。有时甚至只是一则童谣,就可以终结一个看上去树大根深的王朝的命运。所以,童谣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
李煜之死:“后园桃李不生花”
中国古代辉煌的唐朝之后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叫“五代十国”。在十国中,有一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叫南唐,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李后主统治南唐时,喜欢吟诗填词。一日,他听见近侍来报,说都城金陵的街头有一群儿童传诵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李后主一听便知,这不是文人所作的诗词,而是一首神秘的谶谣,只是他无法破译这里面所包含的有关未来的信息,便不再费神思索。据《南唐近事》所载,这首童谣所预言的事竟验若合符。
事情是这样的,李后主喜欢吟花诵月,自然喜欢美人坐怀。他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着又把她扶为皇后。自娶了周后以后,李后主便与她形影不离,完全把国事忘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诗谣所预言的“索得娘来忘却家”,“娘”指娘子,这里指周后。李后主耽于酒色之时,北方的王朝北宋取代了后周,正在厉兵秣马,准备统一全国。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与地支亥和戌相对,指戌年和亥年。“都死尽”指戌年和亥年都过完,公元975年灭南唐时,正是乙亥年过完的时候。“猫儿患赤瘕”,猫子眼瞎,比喻看不见南唐的未来了。至此,童谣里所预言的事都应验了。
这种用双关语、生肖法和拆字法等手法来组织韵语,从而使它带有神秘性、朦胧性以预言未来的歌谣,就是谶谣。谶谣是对未来所作的预言,或模仿预言形式所伪造的假预言。与西方预言相比,谶谣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是东方神秘主义的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的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以拆字、生肖、五行等中国特有的方式隐含未来的信息,对未来前景进行预测,是西方预言所没有的特殊形式。所以说,谶谣是中国人的预言。
在古代,谶谣多以童谣的面目出现。童谣就是由儿童传播的令人莫名其妙的谶谣,当然也更是传谣者本身无法理解的歌谣。翻开正史《五行志》,凡是预言后事的谶谣,大都被称作童谣。如《晋书·五行志》载:“赵王伦既篡,洛中童谣曰:‘兽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从西来河灌灌。’”这则童谣预言成都王、齐王、河间王将分别从北方、南方、西方来进攻司马伦,八王之乱将爆发。又如《隋书·五行志》云:“邺中有童谣曰:‘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未几,周师入邺。”童谣预言北周军队将从西方攻入邺都,入主北齐宫殿。这里的谶谣都以童谣形式出现。
荧惑化童:神话传说与附会交织
在古代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谶谣中的童谣,是荧惑星自天而降化为儿童,由儿童唱出来的天籁之声。凡儿童所歌之童谣都出自天意,非人所教,因此从童谣中可以辨吉凶,知祸福,明灾祥。
早在《国语·周语》中,就曾讲述过类似的观点:“听风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晋书·天文志》中更明确地指出:“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为荧惑降为儿童,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潜确类书》卷二也说:“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或儿童歌谣嬉戏。”这种观点与《晋书》如出一辙。晋杜预和唐孔颖达虽未明言肯定这种神话观点,但也不加否定。《左传·庄公五年》杜预注云:“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凭者。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之人,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孔颖达《左传·庄公五年》正义亦指出:儿童“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凭之者……故书传时有采之者。”很多人都相信童谣出自天地自然之间,《诗薮外篇》认为:“惟夫童谣舆诵及田家杂占,未尝师法古人,出于天地自然之间。”
关于荧惑降为儿童以传谶谣的观点,在史书中还可以找到例证。如《晋书·五行志》中载:“孙休永安三年,将守质子群聚嬉戏,有异小儿忽来言曰:‘三公锄,司马如。’又曰:‘我非人,荧惑星也。’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干宝曰:‘后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废,二十一年而吴平。于是九服归晋,魏与吴蜀并战国。“三公锄,司马如”之谓也。’”既然不少人相信荧惑能化儿童以传谣的说法,那荧惑之失,童谣之兴,必然会引起政事的慌乱。《魏书·崔浩传》载:“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日之内。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十余日,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喧扰。于是诸人皆有曰:‘非所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北魏时荧惑下降人间化为童谣的情况。引文中提到的姚兴是建都咸阳的后秦王,荧惑不见后就是到了他的国家,并引起谣言纷纷,国内喧扰。但是,荧惑降而为儿童以传谶谣的看法和记载,只不过是神话传说,是人们附会而成的。
灵异预兆:不可思议的应验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本质,是以神秘技术与理性意识相结合,对未来政治结果进行预言。因人类的特殊心理习惯,故常有附会童谣发生,这使人们认为童谣绝大多数是附会所致。童谣的产生和流行是古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且童谣预言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从汉五铢钱的恢复到长安城的陷落,再到卫州城的屠杀,都有童谣进行了预测。
五铢童谣
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不久,蜀中儿童四处传唱着一首童谣: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当时,公孙述废止了西汉的货币——五铢铜钱,而用铁官钱代替,致使百姓的利益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这首童谣的流传。只是人们还不理解“黄牛白腹”是什么意思。一日,有位好事者向一群正在议论纷纷的民众走来,只见他头戴儒巾,身着长衣,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当他听见人们正为“黄牛白腹”感到困惑时,便压低声音对他们说:“黄牛是指王莽,王莽的新朝是崇尚黄色的;白腹当然是指我们公孙皇帝了,因为我朝正是尚白。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怕是在预言我们主人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看来,汉朝江山就要恢复了。”此语一出,人们惊诧不已,那好事者遂悄然而去。公元36年,公孙述被东汉刘秀政权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汉政权得以“光复”,刘秀亦被称为“光武帝”。(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长安陷落童谣
唐僖宗乾符六年,长安宫中,唐僖宗忧心忡忡,哀声叹气,他这一段时间被黄巢起义军的胜利弄得身心俱疲。就在此时,一位太监闯进宫来,报告说外面街头议论纷纷,盛传一首童谣,其词是:
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
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
年仅十九岁的僖宗听完这首童谣后,感到莫名其妙,但本能地觉得它不吉利。第二年,黄巢起义军从采石渡过长江,跨过淮河,迅速占领了洛阳。黄巢挥师西进,直扑潼关,内外夹攻,占领了这座长安门户。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卢携服毒自杀,僖宗皇帝狼狈向西南逃窜,往成都奔命。据史书解释,“八月无霜塞草青”,是说草还未黄,暗示还未遇到黄巢。再稍晚一些时间,就会遭霜变黄,那时将遇到黄巢。因此应快速逃出长安,留下空城,此乃“将军骑马出空城”之意。“汉家天子西巡狩”,正是预言僖宗将西窜成都。“犹向江东更索兵”,乃是预言僖宗逃到四川后,派使者到江东调兵勤王一事。(见《新唐书·五行志》)
卫州童谣
元朝是游牧民族蒙古贵族建立的朝代,带有一定的野蛮性及侵略性。元贵族在进攻金朝的过程中,烧杀掳掠,造成了极大的灾难。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元年十二月的一天,一群儿童神秘地出现在卫州街头,边走边诵:
团恋冬,劈半年;寒食节,没人烟。
第二年正月,元朝铁骑杀向卫州,将城市团团围困。不久,城破,元兵进城后,不分官兵百姓,不管男女老幼,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等他们撤离之后,卫州绝了人烟,成为一片废墟。其时距寒食节不远,史书以“遂丘墟矣”数字描写了当时的惨景。(见《金史·五行志》)
朱元璋大都童谣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当时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元帝国分崩离析。在元大都,一些不知时务的儿童拥上街头歌道:
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
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就在儿童们传唱这首童谣前后,在南方的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立已故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宋”。既接受宋政权领导,又自成一派的义军首领朱元璋异军突起,势力日益强大。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人,家境贫寒。至正四年濠州遇到了旱蝗灾,又加上瘟疫流行,朱元璋便跑到濠州钟离乡的皇觉寺里当了和尚。此后他随郭子兴起义,一步步成为该军统帅,终于于公元1368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政权。据猜测,“三眼和尚”即指朱元璋,三眼蕴义为超常;“瞎马”指遍体疮痍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称为马上民族是也。(见《元史·五行志》)
明都童谣
自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大明天下安稳了一阵。到了他的曾孙英宗朱祁镇时,外乱内变并发,明朝又处于动荡之中。朱祁镇继位时才八岁,继位第二年北京就发生了大旱灾。于是,京城街巷小儿捏泥做龙来祈雨,边拜边唱道:
雨帝雨帝,城隍土地。
雨若再来,还我土地。
到正统十四年时,朱祁镇已是二十二岁的小伙子了。由于年轻气盛,当瓦刺部首领也先向明皇室求婚时,遂断然拒绝蒙古和亲的请求。也先一气之下,率领蒙古骑兵,向大同等地进行大规模进犯。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贸然决定御驾亲征,抗击也先。大军行至土木堡时,突然被蒙古铁骑包围,明军慌乱迎敌,一触即溃,大明天子也被也先俘获而去。也先乘势挟英宗直趋北京,首都形势危急万分。就在这生死关头,兵部尚书天谦等人拥立英宗之弟、在北京留守的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于是人心始安,众志成城,终于把瓦刺军队赶出了国土。也先见无利可图,一年后,把英宗送回北京。英宗返京时,虽然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已非了。他被封为太上皇,屈居于南宫。朱祁钰仍旧做他的皇帝,即代宗景皇帝,年号景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大将石亨与太监曹吉祥乘机勾结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宫廷政变,废黜景帝,英宗得以复辟;景帝在悲愤交加中死去。宫中的老太监也许仍然记得正统二年大旱时的那首童谣,对此不知又会作出什么附会,发出什么感慨了。(见《明史·五行志》)
来源:《中国谶谣文化》、《求索》
